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汪安佑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首都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十五”、“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有效利用中央在京高校和研究院人才资源的对策研究”(2004—2005)、“激励首都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策略研究”(2006-2008),重点研究了首都地区的人才利用和激励问题,为首都地区的发展从人才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人才的流动不但是个人成长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无论是流入国还是流出国,都能从人才的流动中得到有益的促进。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有效发挥人才流动有益的作用,又将采取怎样的人才激励措施培养,吸引人才呢?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院长汪安佑教授,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记者:鼓励人才流动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汪安佑:人才流动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人才流动是开放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是不是开放,国际的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或者是一种标志了其次,人才流动是知识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到外国留学、科学家之间的交流都是人才流动,只不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这些人才流动已成为知识技术交流的载体了,再次,人才流动是知识扩散的重要条件,最后,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人才流动能够促进流入方的知识创新、技术进步,也能为流出方带来汇款回流、知识回流,技术及管理经验回流等。
记者:当前的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汪安佑:第一个趋势是人才的国际流动速度在加快;第二个趋势是研发的国际化趋势,我认为,我们要对研发的国际化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三个趋势是,人才流动原来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到发达国家,而现在则开始从发达国家回流到发展中国家;第四个趋势是知识扩散和知识创新的速度与人才流动具有相关性。
记者:一直以来我国都处于国际人才流动相对弱势的一方,怎么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
汪安佑:首先,我国坚持人才流动和开放的政策是对的。我国要长期坚持下去,而且要加大人才流动的力度,无论是流出还是流入。当然,流出的要以学生为主,而流入的要以培养成功的人才为主。
其次,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我国需要创造一流的环境。也就是说,我国要努力改善条件,为国际人才流动提供环境和政策。这包括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完善科学家的流动政策;二是要完善接收国外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和工作的政策,如给国外留学生的奖学金政策,加强接收导师的积极性和权限。我国需要一个整体的政策和流程,三是改善国外企业家和工程师到国内投资的政策和环境问题,通过国际投资能把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带来。
记者:人才流动的作用是能带来新的前沿的知识,如何才能让这些知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汪安佑:新的前沿的知识分为两个方面,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我们要注意人才流动与这两方面知识的关系。一是人才流动与显性知识的关系。显性知识包括出版物,网络知识等,我国要重视显性知识的挖掘,跟踪国际前沿知识,通过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这是一个很好的路径;二是人才流动和隐性知识的关系。隐性知识是指隐藏在人才大脑中的知识、创意、技术,思想等,只有通过人才交流、沟通才能挖掘出来。隐性知识的开发实际上是开发利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工作,许多组织中有好的人才但未能发挥作用,这就是隐性知识未能开发出来的问题。隐性知识的开发有很多方法,如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大家的思想经常碰撞和交流,这样,可能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东西,这也是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
记者:也就是说,其实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获得知识的途径。
汪安佑:对,其实人才流动就是一种交流,一群人才在一起必然会带来知识的更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就是这个道理,“群居”是知识扩散和产业集群创新的一种路径。人才喜欢扎堆的这种群居方式是有利于知识发散的。我们要利用群居方法来促进产业发展。还有就是,我国要与侨民保持密切联系。从中国派出了一些人才,不管他们回不回来,即使不回来,我们也要加强交流,以获取信息,这是我国获取前沿信息的一个重要路径,我们要有这样一个策略。
记者:我国目前缺少哪方面的人才,在人才的引进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
汪安佑:注意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我国最缺少的是国际科技领军人才。我们引进的人才要比我们现有人才强,并能让其发挥作用。引进一个科技领军人才,可能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这种意识。一个学科、产业、一个研究机构,如有一个世界级的领军人才,我们离世界一流目标的距离就近了。
记者:人才引进是一个方面,更多的人才应该还是依赖于自己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是不是也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比较好?
汪安佑:是这样的,明确的分工对于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定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一般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主要承担自主科学发现、自主技术发明的任务,并以大学科技园、合伙企业、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培养能从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科学家人才和发明家人才。一般大学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积极承担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工作,适当从事科学发现工作;培养能从事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的企业家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
记者:我国正在强调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需要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如何才能激励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呢?
汪安佑:我国的科技人才具有“价值人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类组织要认识到新时期科技人才的需要特征,在激励科技人才时要以“价值人激励理论”为基础进行全面设计。其政策制订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s类激励:工作自主激励、尊重和参与激励、授权与决策激励;w类激励:工作成就激励、社会认可的激励,价值薪水激励,公平公正激励;D类激励:培训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晋升的激励;A类激励:培养归属感和忠诚感的激励、福利待遇激励;J类激励:工作条件激励、团队合作激励。
记者: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我国人才的个体创造力很弱。要鼓励自主创新是不是还要注意这方面的建设?
汪安佑:你说的很对,个体创造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培育个体创造力要从家庭,学校、个人、社会,政府5个作用主体方面入手。如能力倾向的养成是家庭、学校,个人、社会,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专业素质需要家庭、学校、个人,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素质的形成更是需要家庭,学校、个人,社会,政府方面联合作用。
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完善,人们观点的改变,我们的人才培养、流动和引进将会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发展。
汪安佑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首都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十五”、“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有效利用中央在京高校和研究院人才资源的对策研究”(2004—2005)、“激励首都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策略研究”(2006-2008),重点研究了首都地区的人才利用和激励问题,为首都地区的发展从人才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人才的流动不但是个人成长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无论是流入国还是流出国,都能从人才的流动中得到有益的促进。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有效发挥人才流动有益的作用,又将采取怎样的人才激励措施培养,吸引人才呢?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院长汪安佑教授,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记者:鼓励人才流动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汪安佑:人才流动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人才流动是开放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是不是开放,国际的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或者是一种标志了其次,人才流动是知识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到外国留学、科学家之间的交流都是人才流动,只不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这些人才流动已成为知识技术交流的载体了,再次,人才流动是知识扩散的重要条件,最后,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人才流动能够促进流入方的知识创新、技术进步,也能为流出方带来汇款回流、知识回流,技术及管理经验回流等。
记者:当前的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汪安佑:第一个趋势是人才的国际流动速度在加快;第二个趋势是研发的国际化趋势,我认为,我们要对研发的国际化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三个趋势是,人才流动原来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到发达国家,而现在则开始从发达国家回流到发展中国家;第四个趋势是知识扩散和知识创新的速度与人才流动具有相关性。
记者:一直以来我国都处于国际人才流动相对弱势的一方,怎么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
汪安佑:首先,我国坚持人才流动和开放的政策是对的。我国要长期坚持下去,而且要加大人才流动的力度,无论是流出还是流入。当然,流出的要以学生为主,而流入的要以培养成功的人才为主。
其次,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我国需要创造一流的环境。也就是说,我国要努力改善条件,为国际人才流动提供环境和政策。这包括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完善科学家的流动政策;二是要完善接收国外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和工作的政策,如给国外留学生的奖学金政策,加强接收导师的积极性和权限。我国需要一个整体的政策和流程,三是改善国外企业家和工程师到国内投资的政策和环境问题,通过国际投资能把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带来。
记者:人才流动的作用是能带来新的前沿的知识,如何才能让这些知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汪安佑:新的前沿的知识分为两个方面,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我们要注意人才流动与这两方面知识的关系。一是人才流动与显性知识的关系。显性知识包括出版物,网络知识等,我国要重视显性知识的挖掘,跟踪国际前沿知识,通过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这是一个很好的路径;二是人才流动和隐性知识的关系。隐性知识是指隐藏在人才大脑中的知识、创意、技术,思想等,只有通过人才交流、沟通才能挖掘出来。隐性知识的开发实际上是开发利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工作,许多组织中有好的人才但未能发挥作用,这就是隐性知识未能开发出来的问题。隐性知识的开发有很多方法,如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大家的思想经常碰撞和交流,这样,可能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东西,这也是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
记者:也就是说,其实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获得知识的途径。
汪安佑:对,其实人才流动就是一种交流,一群人才在一起必然会带来知识的更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就是这个道理,“群居”是知识扩散和产业集群创新的一种路径。人才喜欢扎堆的这种群居方式是有利于知识发散的。我们要利用群居方法来促进产业发展。还有就是,我国要与侨民保持密切联系。从中国派出了一些人才,不管他们回不回来,即使不回来,我们也要加强交流,以获取信息,这是我国获取前沿信息的一个重要路径,我们要有这样一个策略。
记者:我国目前缺少哪方面的人才,在人才的引进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
汪安佑:注意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我国最缺少的是国际科技领军人才。我们引进的人才要比我们现有人才强,并能让其发挥作用。引进一个科技领军人才,可能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这种意识。一个学科、产业、一个研究机构,如有一个世界级的领军人才,我们离世界一流目标的距离就近了。
记者:人才引进是一个方面,更多的人才应该还是依赖于自己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是不是也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比较好?
汪安佑:是这样的,明确的分工对于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定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一般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主要承担自主科学发现、自主技术发明的任务,并以大学科技园、合伙企业、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培养能从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科学家人才和发明家人才。一般大学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积极承担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工作,适当从事科学发现工作;培养能从事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的企业家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
记者:我国正在强调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需要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如何才能激励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呢?
汪安佑:我国的科技人才具有“价值人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类组织要认识到新时期科技人才的需要特征,在激励科技人才时要以“价值人激励理论”为基础进行全面设计。其政策制订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s类激励:工作自主激励、尊重和参与激励、授权与决策激励;w类激励:工作成就激励、社会认可的激励,价值薪水激励,公平公正激励;D类激励:培训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晋升的激励;A类激励:培养归属感和忠诚感的激励、福利待遇激励;J类激励:工作条件激励、团队合作激励。
记者: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我国人才的个体创造力很弱。要鼓励自主创新是不是还要注意这方面的建设?
汪安佑:你说的很对,个体创造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培育个体创造力要从家庭,学校、个人、社会,政府5个作用主体方面入手。如能力倾向的养成是家庭、学校,个人、社会,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专业素质需要家庭、学校、个人,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素质的形成更是需要家庭,学校、个人,社会,政府方面联合作用。
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完善,人们观点的改变,我们的人才培养、流动和引进将会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