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段话:“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认为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作为历史教师要在熟练驾驭教材文本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延伸,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它促使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向外拓展延伸,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拓宽知识面。如果把精美的课比作舌尖上的佳肴,把课本内容比作主菜,课外材料的延伸比作配料,那应当如何选择配料,辅之以佐料,掌握火候,烧制出美味佳肴呢?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高一同课异构公开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现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配料的选择要精准而不浮艳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与课堂延伸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堂延伸是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而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如何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进行有效的延伸?笔者的观点是教师要在立足课本的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精挑细选,形成有用的课程资源,任何离开文本的教学延伸都是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并且使这些资源围绕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来弥补教材内容的缺省,拓展文本的意义,与前期的教学形成梯度和互补,引导学生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增强理性思考,提升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这一点来看,教学延伸要精准而不浮艳。如高一新授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节内容,在讲述汉初郡国并行制实施的原因、结果时,有两位教师进行了延伸。
[案例一]
材料一吕思勉在论述古代中国的“国体”时,把它划分为三个时代:(一)部落时代,(二)封建时代,(三)郡县时代。他认为秦朝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也就是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此后虽然出现了“封建的四次反动”,因为不合时宜,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是项羽……第二次是建立汉朝的刘邦……
[案例二]
材料二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柳宗元《封建论》
【分析】案例一中,教师要求通过阅读材料然后思考为什么吕思勉把郡国并行制度评价为“封建的反动”,以及此后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有限,仅从课本和上述材料学生无法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由此导致课堂氛围不热烈。案例二中,教师通过引用材料一、二,分析郡国并行制度的原因、结果,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要做好课堂教学内容配料的选择,不是在于配料的华丽,而是要看能否与文本有效结合,紧扣主题,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
二、火候的控制要精湛而不作秀
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注意控制火候,掌握合适的力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遂减。火候的控制要精湛而不作秀,要看是否符合学情,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从而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如在讲述“古代选官制度”这一内容时,有两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延伸:
[案例一]
材料一某朝代民谣讽刺社会乱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材料二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材料三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案例二]
材料一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科举制的)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分析】教学延伸要关注教学对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能力的培养要渐进式的,要用文火煨,不能一下子用急火烧。案例一通过三则材料要求学生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种选官制度?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最初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种选官制度?能够“蹑高位”主要依靠什么?(3)材料三中“男儿欲遂平生志”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最后在学生对选官制度了解的基础上完成选官制度演变的表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选官制度的趋势,绘制成表格,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可谓顺理成章。
案例二也用三则材料来突破,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的进步性。(2)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本课的课程目标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要注意了解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适当加以延伸。而案例二在学生还未掌握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说明科举制度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过分拔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学生课上与老师的配合、互动缺乏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延伸时要注意既不能过分拔高要求,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用力要均衡,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它促使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向外拓展延伸,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拓宽知识面。如果把精美的课比作舌尖上的佳肴,把课本内容比作主菜,课外材料的延伸比作配料,那应当如何选择配料,辅之以佐料,掌握火候,烧制出美味佳肴呢?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高一同课异构公开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现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配料的选择要精准而不浮艳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与课堂延伸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堂延伸是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而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如何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进行有效的延伸?笔者的观点是教师要在立足课本的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精挑细选,形成有用的课程资源,任何离开文本的教学延伸都是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并且使这些资源围绕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来弥补教材内容的缺省,拓展文本的意义,与前期的教学形成梯度和互补,引导学生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增强理性思考,提升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这一点来看,教学延伸要精准而不浮艳。如高一新授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节内容,在讲述汉初郡国并行制实施的原因、结果时,有两位教师进行了延伸。
[案例一]
材料一吕思勉在论述古代中国的“国体”时,把它划分为三个时代:(一)部落时代,(二)封建时代,(三)郡县时代。他认为秦朝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也就是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此后虽然出现了“封建的四次反动”,因为不合时宜,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是项羽……第二次是建立汉朝的刘邦……
[案例二]
材料二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柳宗元《封建论》
【分析】案例一中,教师要求通过阅读材料然后思考为什么吕思勉把郡国并行制度评价为“封建的反动”,以及此后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有限,仅从课本和上述材料学生无法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由此导致课堂氛围不热烈。案例二中,教师通过引用材料一、二,分析郡国并行制度的原因、结果,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要做好课堂教学内容配料的选择,不是在于配料的华丽,而是要看能否与文本有效结合,紧扣主题,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
二、火候的控制要精湛而不作秀
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注意控制火候,掌握合适的力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遂减。火候的控制要精湛而不作秀,要看是否符合学情,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从而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如在讲述“古代选官制度”这一内容时,有两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延伸:
[案例一]
材料一某朝代民谣讽刺社会乱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材料二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材料三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案例二]
材料一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科举制的)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分析】教学延伸要关注教学对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能力的培养要渐进式的,要用文火煨,不能一下子用急火烧。案例一通过三则材料要求学生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种选官制度?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最初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种选官制度?能够“蹑高位”主要依靠什么?(3)材料三中“男儿欲遂平生志”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最后在学生对选官制度了解的基础上完成选官制度演变的表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选官制度的趋势,绘制成表格,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可谓顺理成章。
案例二也用三则材料来突破,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的进步性。(2)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本课的课程目标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要注意了解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适当加以延伸。而案例二在学生还未掌握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说明科举制度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过分拔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学生课上与老师的配合、互动缺乏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延伸时要注意既不能过分拔高要求,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用力要均衡,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