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延伸四两也能拨千斤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guang9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段话:“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认为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作为历史教师要在熟练驾驭教材文本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延伸,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它促使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向外拓展延伸,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拓宽知识面。如果把精美的课比作舌尖上的佳肴,把课本内容比作主菜,课外材料的延伸比作配料,那应当如何选择配料,辅之以佐料,掌握火候,烧制出美味佳肴呢?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高一同课异构公开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现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配料的选择要精准而不浮艳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与课堂延伸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堂延伸是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而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如何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进行有效的延伸?笔者的观点是教师要在立足课本的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精挑细选,形成有用的课程资源,任何离开文本的教学延伸都是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并且使这些资源围绕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来弥补教材内容的缺省,拓展文本的意义,与前期的教学形成梯度和互补,引导学生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增强理性思考,提升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这一点来看,教学延伸要精准而不浮艳。如高一新授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节内容,在讲述汉初郡国并行制实施的原因、结果时,有两位教师进行了延伸。
  [案例一]
  材料一吕思勉在论述古代中国的“国体”时,把它划分为三个时代:(一)部落时代,(二)封建时代,(三)郡县时代。他认为秦朝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也就是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此后虽然出现了“封建的四次反动”,因为不合时宜,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是项羽……第二次是建立汉朝的刘邦……
  [案例二]
  材料二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柳宗元《封建论》
  【分析】案例一中,教师要求通过阅读材料然后思考为什么吕思勉把郡国并行制度评价为“封建的反动”,以及此后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有限,仅从课本和上述材料学生无法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由此导致课堂氛围不热烈。案例二中,教师通过引用材料一、二,分析郡国并行制度的原因、结果,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要做好课堂教学内容配料的选择,不是在于配料的华丽,而是要看能否与文本有效结合,紧扣主题,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
  二、火候的控制要精湛而不作秀
  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注意控制火候,掌握合适的力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遂减。火候的控制要精湛而不作秀,要看是否符合学情,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从而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如在讲述“古代选官制度”这一内容时,有两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延伸:
  [案例一]
  材料一某朝代民谣讽刺社会乱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材料二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材料三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案例二]
  材料一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科举制的)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分析】教学延伸要关注教学对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能力的培养要渐进式的,要用文火煨,不能一下子用急火烧。案例一通过三则材料要求学生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种选官制度?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最初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种选官制度?能够“蹑高位”主要依靠什么?(3)材料三中“男儿欲遂平生志”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最后在学生对选官制度了解的基础上完成选官制度演变的表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选官制度的趋势,绘制成表格,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可谓顺理成章。
  案例二也用三则材料来突破,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的进步性。(2)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本课的课程目标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要注意了解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适当加以延伸。而案例二在学生还未掌握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说明科举制度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过分拔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学生课上与老师的配合、互动缺乏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延伸时要注意既不能过分拔高要求,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用力要均衡,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其他文献
传统作文教学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学生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痛,教师批改作文也头痛。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师生双方都被动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呢?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写得其法,改亦有道,方能治好这些痛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写作兴趣  要让学生不再为写作文头痛,重要的是让学生写得其法,有兴趣写,有能力写。而此“法”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写作技法是有差异的,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育和指
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将产生的影响,把多媒体作为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辅助手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加入而更有兴趣。但是,多媒体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应把握何种原则,以何种方式呈现则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整合的基本方式  1.整合的基本方式可以有两
口语教学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口语表达交际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口语任务化活动教学对学生口语训练意义重大,能够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口语交际的习惯,使其学习活动变得目标明确。学生有了学习任务,其思维和想象变得活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口语任务活动,全面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新闻,练习述评   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
写作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经过句子、段落、文章逻辑、体裁格式等多方面的训练。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自信心  写作本来就是一件让人感到吃力的事情,很多学生连学到的基本知识都难以巩固和运用,怎么能写出内容充实、句法搭配完善、时态语态完全不出现错误的句子呢?再说由于上课时间紧,教师总是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教学生如何完成英语写作训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制义务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背诵的优秀诗文不少于240篇(段)。”纵观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们所阅读的篇章仍旧以语文教材为主,且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十分有限。因此,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已经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感性认知,“随性”阅读  课外阅读有别于课内阅读,应当突出阅读的开放性和广泛性。笔者认为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法成为他们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部分:学生语法意识比较薄弱,语法知识体系紊乱,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乃至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科知识型学生社团——英语语法社就应运而生了!  英语语法社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本着“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汉式’英语思维,攻克语法难关,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这一活动宗旨,突出高考重要考点
基于导学案的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教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重温学过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要点,使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并对已获得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概括,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
目前,农村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厌烦学英语,视上英语课为“受罪”或“煎熬”。为何会陷入如此尴尬局面呢?很显然,这跟他们的初中英语基础不扎实有关。另外,这些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恒心与毅力等不足之处。  英语新课标强调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不应成为一言堂。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当以赏识教育为主,为学生们喝彩;当让英语走近生活;当比较汉语和英语,让学生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力求通过情趣化、生活化、诗意化、自主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与旧大纲时代相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自学能力都有了更切实、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
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中学教学发展的因素,通常是班级学生数额大,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贫乏。过去农村中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由于受条件限制,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采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知识面窄,课堂教学沉闷。即使有个别老师做些简单教具,也收效甚微,既费时又费力,多数劳而无功。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农村普及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