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段的识字课基本上从字到词进行,运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呈现,中高年段也多为机械认知而不是通过意义建构来识记生字。这样下去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错别字多,还容易回生,认记汉字不够深刻,学过的汉字不会运用或者同音、形近字等混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不到实质的提高。
本文所提的整体识字,意在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充分挖掘汉字的内涵,从识字教学的整体出发,真正把汉字的“音、形、义”及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统一起来,从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识字的规律。
一、渗透汉字造字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用“意”识字
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乐趣。这种智慧和乐趣就来源于“六书”。许慎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理论指明了汉字形义的来源。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要抓住汉字“类”的特点,善于挖掘“类”的文化点,渗透简单的构字原理,合理开展教学。
1. 象形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的。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其他类字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口耳目》是以象形字为主题编排的一组生字。日、月、火、羊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火、羊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教材中配以插图,直观形象。教师要把握编者意图,引领学生了解古人根据物体的形状画图就是最早的文字,根据图画准确把握字义,学生了解了汉字演变的历程和构字的神奇,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类汉字,对汉字的学习也产生了兴趣。
2. 汉字中有80%以上的字是形声字。低年段要生硬地教给学生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概念,学生会感到很抽象,也很难掌握。但是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形声字的规律。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操场上》教学中,我出示了“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六个词语,在借助拼音认读词语后,我向学生提出要求:“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能在这十几个字中发现什么?”很快就有学生说“打、拔、拍”都有“提手旁”,“跳、跑、踢”都有“足字旁”,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做一做‘打、拔、拍’这些动作,想一想它们为什么都有‘提手旁’?”于是有不少孩子总结出“打、拔、拍”是手的动作所以带提手旁,“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然后学生自己总结出“跳、跑、踢”和脚有关带“足字旁”,“足字旁”表示和“脚”有关。这时学生初步认识了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字形和字音两方面去识记生字(同时,形旁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字意)。这种教法符合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的规律,使学生经过比较、辨别、归类,记住更多的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日月明》是以会意字为主题的识字内容。教材以韵文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朗读当中,学生能领会到会意字字形组合,意思组合的规律。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明白了构字规律,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本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字多义现象。
著名特级教师陈琴老师提出: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汉字的特征,并渗透给学生,让孩子们知道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是一张张可独立审视的面孔。有了这样的认识,识字课就不会那么机械、枯燥、了无情趣。
二、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规律,强化识字效果
汉字的学习要注意把音、形、义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在以后的听、说、读、写当中正确运用。人教版教材识字编排的思路是随文识字,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巧妙地把识字贯穿于学文当中,才能真正做到“句不离文”。
在教学人教版下册《识字五》猜字谜认字时,我摒弃了平时先识字、再组词、然后学文的做法,而是把字、词、文充分糅合,时时、处处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了让学生读懂谜面,准确地猜出字谜,我先设计了两个与课文有关的比较简单的字谜。学生猜出谜底“品”字以后,及时渗透“品”字结构,为学生猜出“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用图片出示“品”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化过程,根据图片解释字意,学生兴致比较高,接受得比较好。谜面中“团结”“及时雨”“尊重”等词语比较抽象,也正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类生字。于是我就从词语入手,借助图片,让孩子们感受到拔河的时候团结起来力量大,56个名族团结起来是一家。少先队员敬队礼,有对祖国深深的尊重与热爱。什么是及时雨呢?见学生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开始了惯用的古诗的对接,我说“好雨知时节”,学生马上对“当春乃发生”,我又立刻出示“久旱逢甘霖”的图片与诗句,学生就顿悟了。这样一来,比起单纯地读生字、词语,课堂也丰富深刻多了。
三、创设识字环境,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识字课堂上,教师可合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引领学生结合字义合理想象,趣解生字,让识字活动丰富多彩。有学生是这样解释“聪”字的,他说:“聪明的人要用耳朵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说话,并且还要先管好自己的嘴巴,学会观察,记在心里,通过思考后才能发表正确的言论。”多么聪明的孩子呀!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自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际上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识字的终极目标在于运用,因此老师还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把识字运用到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巩固生字,在阅读中丰富语言。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并把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进行登记,学会写简单的一句话的读后感等;二年级开始让学生分小组循环写“每天一句话”,用自己学过的生字词简单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在家长的配合之下,学生识字量提高了,阅读面也拓宽了。
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学科,识字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识字的渠道。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有很多的触角伸向生活,如“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很多字呢!”“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不仅给孩子课外识字一些指引,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识字量自然会有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 罗峰
本文所提的整体识字,意在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充分挖掘汉字的内涵,从识字教学的整体出发,真正把汉字的“音、形、义”及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统一起来,从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识字的规律。
一、渗透汉字造字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用“意”识字
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乐趣。这种智慧和乐趣就来源于“六书”。许慎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理论指明了汉字形义的来源。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要抓住汉字“类”的特点,善于挖掘“类”的文化点,渗透简单的构字原理,合理开展教学。
1. 象形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的。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其他类字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口耳目》是以象形字为主题编排的一组生字。日、月、火、羊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火、羊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教材中配以插图,直观形象。教师要把握编者意图,引领学生了解古人根据物体的形状画图就是最早的文字,根据图画准确把握字义,学生了解了汉字演变的历程和构字的神奇,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类汉字,对汉字的学习也产生了兴趣。
2. 汉字中有80%以上的字是形声字。低年段要生硬地教给学生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概念,学生会感到很抽象,也很难掌握。但是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形声字的规律。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操场上》教学中,我出示了“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六个词语,在借助拼音认读词语后,我向学生提出要求:“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能在这十几个字中发现什么?”很快就有学生说“打、拔、拍”都有“提手旁”,“跳、跑、踢”都有“足字旁”,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做一做‘打、拔、拍’这些动作,想一想它们为什么都有‘提手旁’?”于是有不少孩子总结出“打、拔、拍”是手的动作所以带提手旁,“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然后学生自己总结出“跳、跑、踢”和脚有关带“足字旁”,“足字旁”表示和“脚”有关。这时学生初步认识了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字形和字音两方面去识记生字(同时,形旁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字意)。这种教法符合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的规律,使学生经过比较、辨别、归类,记住更多的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日月明》是以会意字为主题的识字内容。教材以韵文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朗读当中,学生能领会到会意字字形组合,意思组合的规律。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明白了构字规律,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本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字多义现象。
著名特级教师陈琴老师提出: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汉字的特征,并渗透给学生,让孩子们知道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是一张张可独立审视的面孔。有了这样的认识,识字课就不会那么机械、枯燥、了无情趣。
二、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规律,强化识字效果
汉字的学习要注意把音、形、义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在以后的听、说、读、写当中正确运用。人教版教材识字编排的思路是随文识字,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巧妙地把识字贯穿于学文当中,才能真正做到“句不离文”。
在教学人教版下册《识字五》猜字谜认字时,我摒弃了平时先识字、再组词、然后学文的做法,而是把字、词、文充分糅合,时时、处处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了让学生读懂谜面,准确地猜出字谜,我先设计了两个与课文有关的比较简单的字谜。学生猜出谜底“品”字以后,及时渗透“品”字结构,为学生猜出“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用图片出示“品”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化过程,根据图片解释字意,学生兴致比较高,接受得比较好。谜面中“团结”“及时雨”“尊重”等词语比较抽象,也正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类生字。于是我就从词语入手,借助图片,让孩子们感受到拔河的时候团结起来力量大,56个名族团结起来是一家。少先队员敬队礼,有对祖国深深的尊重与热爱。什么是及时雨呢?见学生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开始了惯用的古诗的对接,我说“好雨知时节”,学生马上对“当春乃发生”,我又立刻出示“久旱逢甘霖”的图片与诗句,学生就顿悟了。这样一来,比起单纯地读生字、词语,课堂也丰富深刻多了。
三、创设识字环境,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识字课堂上,教师可合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引领学生结合字义合理想象,趣解生字,让识字活动丰富多彩。有学生是这样解释“聪”字的,他说:“聪明的人要用耳朵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说话,并且还要先管好自己的嘴巴,学会观察,记在心里,通过思考后才能发表正确的言论。”多么聪明的孩子呀!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自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际上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识字的终极目标在于运用,因此老师还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把识字运用到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巩固生字,在阅读中丰富语言。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并把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进行登记,学会写简单的一句话的读后感等;二年级开始让学生分小组循环写“每天一句话”,用自己学过的生字词简单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在家长的配合之下,学生识字量提高了,阅读面也拓宽了。
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学科,识字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识字的渠道。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有很多的触角伸向生活,如“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很多字呢!”“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不仅给孩子课外识字一些指引,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识字量自然会有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