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不求甚解背诗文
古诗是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含义深湛,篇幅短小却包含很多内容,对语言理解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是比较困难的。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首古诗都字字明白,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然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诗篇,做一种终身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从第一学期起,我就充分利用语文课预备铃与上课铃之间的那段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背古诗。刚开始,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一个星期下来,能够熟练背诵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第二周,在领背结束以后,我又让学生齐背上周背过的古诗,及时巩固。尽管有的学生只会跟着大家滥竽充数,我却能感受到他们背诵的热情。遇到有些拗口、比较长的古诗,我便延长背诵时间,保证一学期能背完10首古诗。那次语文课上,学到生字“床”时,有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床,ch-u-ánɡ,我会背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既惊讶又激动:这可是个经常要被我留下来背书、改作业的学生呀!看来,背古诗还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痕迹的。
二、 图文对照知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画面。现行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往往都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为我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搭好了台阶。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资源”,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例如,苏教版一上“练习4”安排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诗文的背景就是一幅小儿观月图,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诗句中的“小时不识月”与观月小儿对应,“白玉盘”“瑶台镜”与圆月相似,诗句涉及的内容大多可以在图上找到对应物,既便于学生理解诗句,读起来也有根有据,有滋有味。这样一来,既便于学生诵读和记忆,又可以让他们形象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江南》等课文,在关注课文插图时,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诗词的感知,学习兴趣浓,积极性也高,背诵时大脑中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诗句描写的画面,避免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不知不觉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
三、 借助故事悟诗情
故事是经讲解人加工过的艺术品,讲解人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声音包装,包括对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的艺术处理,不仅艺术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使同学们从中知道了善与恶,懂得学习什么,扬弃什么,与此同时,又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足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
比如,一下“练习4”安排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荷叶摇曳的小池塘,一群白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着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在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池塘边站着的两个人是谁呢?学生肯定不会忽略。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个池塘叫骆家塘。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对答如流,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考考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就作了《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听后,不禁拍手叫绝:好一幅形象、生动、逼真的白鹅戏水图!从此,骆宾王名声大振,“神童”这个美誉家喻户晓。这样借助故事进行诵读、领悟很有情趣,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小学)
古诗是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含义深湛,篇幅短小却包含很多内容,对语言理解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是比较困难的。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首古诗都字字明白,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然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诗篇,做一种终身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从第一学期起,我就充分利用语文课预备铃与上课铃之间的那段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背古诗。刚开始,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一个星期下来,能够熟练背诵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第二周,在领背结束以后,我又让学生齐背上周背过的古诗,及时巩固。尽管有的学生只会跟着大家滥竽充数,我却能感受到他们背诵的热情。遇到有些拗口、比较长的古诗,我便延长背诵时间,保证一学期能背完10首古诗。那次语文课上,学到生字“床”时,有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床,ch-u-ánɡ,我会背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既惊讶又激动:这可是个经常要被我留下来背书、改作业的学生呀!看来,背古诗还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痕迹的。
二、 图文对照知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画面。现行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往往都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为我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搭好了台阶。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资源”,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例如,苏教版一上“练习4”安排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诗文的背景就是一幅小儿观月图,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诗句中的“小时不识月”与观月小儿对应,“白玉盘”“瑶台镜”与圆月相似,诗句涉及的内容大多可以在图上找到对应物,既便于学生理解诗句,读起来也有根有据,有滋有味。这样一来,既便于学生诵读和记忆,又可以让他们形象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江南》等课文,在关注课文插图时,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诗词的感知,学习兴趣浓,积极性也高,背诵时大脑中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诗句描写的画面,避免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不知不觉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
三、 借助故事悟诗情
故事是经讲解人加工过的艺术品,讲解人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声音包装,包括对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的艺术处理,不仅艺术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使同学们从中知道了善与恶,懂得学习什么,扬弃什么,与此同时,又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足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
比如,一下“练习4”安排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荷叶摇曳的小池塘,一群白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着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在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池塘边站着的两个人是谁呢?学生肯定不会忽略。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个池塘叫骆家塘。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对答如流,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考考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就作了《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听后,不禁拍手叫绝:好一幅形象、生动、逼真的白鹅戏水图!从此,骆宾王名声大振,“神童”这个美誉家喻户晓。这样借助故事进行诵读、领悟很有情趣,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