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不求甚解背诗文
  古诗是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含义深湛,篇幅短小却包含很多内容,对语言理解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是比较困难的。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首古诗都字字明白,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然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诗篇,做一种终身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从第一学期起,我就充分利用语文课预备铃与上课铃之间的那段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背古诗。刚开始,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一个星期下来,能够熟练背诵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第二周,在领背结束以后,我又让学生齐背上周背过的古诗,及时巩固。尽管有的学生只会跟着大家滥竽充数,我却能感受到他们背诵的热情。遇到有些拗口、比较长的古诗,我便延长背诵时间,保证一学期能背完10首古诗。那次语文课上,学到生字“床”时,有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床,ch-u-ánɡ,我会背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既惊讶又激动:这可是个经常要被我留下来背书、改作业的学生呀!看来,背古诗还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痕迹的。
  二、 图文对照知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画面。现行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往往都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为我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搭好了台阶。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资源”,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例如,苏教版一上“练习4”安排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诗文的背景就是一幅小儿观月图,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诗句中的“小时不识月”与观月小儿对应,“白玉盘”“瑶台镜”与圆月相似,诗句涉及的内容大多可以在图上找到对应物,既便于学生理解诗句,读起来也有根有据,有滋有味。这样一来,既便于学生诵读和记忆,又可以让他们形象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江南》等课文,在关注课文插图时,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诗词的感知,学习兴趣浓,积极性也高,背诵时大脑中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诗句描写的画面,避免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不知不觉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
  三、 借助故事悟诗情
  故事是经讲解人加工过的艺术品,讲解人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声音包装,包括对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的艺术处理,不仅艺术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使同学们从中知道了善与恶,懂得学习什么,扬弃什么,与此同时,又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足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
  比如,一下“练习4”安排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荷叶摇曳的小池塘,一群白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着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在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池塘边站着的两个人是谁呢?学生肯定不会忽略。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个池塘叫骆家塘。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对答如流,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考考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就作了《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听后,不禁拍手叫绝:好一幅形象、生动、逼真的白鹅戏水图!从此,骆宾王名声大振,“神童”这个美誉家喻户晓。这样借助故事进行诵读、领悟很有情趣,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小学)
其他文献
一、 端正写字态度,激发写字情感  小学生写字往往虎头蛇尾,草草了事,达不到练字的目的,作为教师应该看到这些在写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我在写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情感处于美妙境界,产生练好字的强烈欲望。比如,创设一种宽松和愉悦的写字环境;介绍一些书家的学书趣事;对比前后的书写作业,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引导学生自主评议,评价方式多
期刊
一、 把字写工整  字是由具体点画构成的,字的工整是由每个点画的工整构成的。有些学生书写为何点画不工整?笔者分析,原来是笔尖没在纸上放好就行笔,笔行至点画的末端没停好就提了起来。所以,有必要为“把笔放好再行,把笔停好了再提”的好习惯的养成,设计个“高原训练”,这儿指设计稍具难度的训练内容,以便让学生在日后的钢笔书写中,自然地用上好习惯。  有鉴于充分认识到书写毛笔的一些习惯,如果迁移到硬笔书写中来
期刊
一、 “正”写字之“本”  1. 写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汉字为方块字,历经6000多年绵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传承与创新中,凝结着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因此,学校加强写字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去感受华夏民族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写字教育中,通过展示古今书法的拓本、字帖、图片等,让学生积极了解书法演变的过程,了解祖国文字的实用价值和美
期刊
一、 课程开设情况  经过调查,能把书法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校仅为5%。调查中大部分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小学的语文课本中都有写字和描红,再单开书法课是多此一举。看来多数教师把书法教学和写字完全混淆。语文中的写字教学,教师注重的仅是字的笔画顺序练习,认为每周写一页楷书,把字写工整认真就是书法教学了,缺乏深层次写字文化的渗透,没有把字作为艺术品来进行欣赏和创作。少数学校的书法教学仅是以兴趣小组的形
期刊
如何使写字教学贴近学生的学情,更加扎实有效,请看下面三个案例。  一、 教学案例中的有效指导  [案例1]写好生字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写“斑”这个字。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个字应该怎样写才好看?  生:左边的“王”和右边的“王”写小一点。  生:左边的“王”最后一横变为提,中间的“文”字“捺”变成“点”。  师:对,它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瘦长,各个部分写得小一点,紧凑一些。请小朋友伸出手,
期刊
一、 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是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人物感情色彩鲜明,是不可多得的引导学生习得语言的好材料。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难点为体会并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二、 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我主要采用这样的
期刊
一、 让课堂指导成为写好字的主阵地  1. 发挥教师书写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指导学生书写过程中,我非常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特别是低年级,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只是口头说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漂亮,这样纸上谈兵,学生永远也不可能把字写好。低年级教师可以“精指导”,就是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地范写例字,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笔画的形状和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后,可以进行“粗指导”
期刊
方圆习字格就是在现有田字格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黄金分割点,设计出来的一种新型习字格。它的正方形边长为1.7厘米或1.8厘米,内圆的直径约为1.1厘米或1.15厘米。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纠正学生写字靠一边,以及在习字格内写字过小的缺点,帮助学生把字规范地安排在习字格内,从而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对字体的审美意识。  一、 独体字  这部分的字,结构比较简单,无上下左右之分,然而学生在
期刊
一、 求实  教师抓住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争取每节课不拘一格、恰到好处地去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如果光有明确的目标而不去实现或实现不了,那么再生动优美的课堂又有什么意义?不要怕别人说你“过时”,说你“俗气”,该俗时就要俗。记得于永正先生在上《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课文中的词义,他与学生一道探索,比如,“团团围住”一词,学生们都上前团团围住他,学生们一下子就理解了。
期刊
一、 明确指向、分享交流,让标记类批注更为准确  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预习性批注和查找内容式批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了解文本,准确快速地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首先,从文本表达的内容入手,让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相关内容的信息,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以了解文本内容,为文章理解做好铺垫。我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前,在安排预习要求时,让学生搜集关于剪纸的资料和图片,使他们从感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