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充分说明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们在大量的看课等调研中发现,朗读训练在大多数阅读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课文教学结束了,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这一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朗读。究其原因,在于朗读教学从根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既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又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的朗读技能训练。
一、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我们有意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发现,90%以上的课堂学生朗读的时间严重不足。有甚者,一节课用于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实在少得可怜。这种情况表明,在好多教师看来,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教学中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唯有自己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占去用于不必要的讲解和无谓的提问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指出:“读,只有通过多读,朗读,诵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为此,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而且要保证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技能。在保证学生有足够朗读时间的前提下,关键还要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1、“正确”地朗读,读出语法。“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宋·朱熹)。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而方言对普通话有明显的干扰。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从根本上科学有效地消除方言对普通话的干扰。做到“哪儿疼治哪儿”。教学中出现一个方言,纠正一个方言。对此,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奠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解决读错(别)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对每篇课文逐人逐字地进行读音过滤的办法,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好课文中必要的变调和儿化音的问题。特别对文中没有标明但确需变调或儿化的读音,教师需认真查找,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使之感悟出变调或儿化前后的不同效果。例如,把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一句中的“滚”儿化,读作“gunr”,既符合北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又能表现出当时“打滚”是很容易做的事实。若按“滚”的本音去读,那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朗读时“少一字、多一字、倒一字”的情况,正反映出学生在该处没有获得正确的语感,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出错之处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规范语言。
2、“流利”地朗读,读出语感。读书用时短,次数少就不易达到“流利”的程度。因而,进行片断或通篇朗读,特别是对通篇课文的朗读遍数要有一个量的要求,也就是朗读的遍数要尽可能地多,读得多了才能流利;“不会读”也是導致不能流利朗读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朗读较复杂的句群或一些长句时,常常出现“打顿”、“重复”、“破句”等情况。实际上,这都是因没有掌握好语言的节奏而引起的。文章的语句是依照意群去排列的,那语句自然就有了节奏。例如,“①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②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③我深深地//被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所震撼,④为她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⑤为她那//前仆后继的/献身壮举/所感染,⑥为她那//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概/所激动……”(选自《黄河魂》)这一句话共有6个分句,前2个分句各有3个意群,即有3个节奏,后4个分句各有4个意群(节奏)。若在朗读时注意按语群体现出紧凑度:即双线处语气弛缓(趋于停顿),单线处语气稍缓一点,这样就不会打乱语言的节奏了。对此,教师可采取范读或领读,先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些方法或对这些方法有所感悟,即有了节奏感之后,再对不流利之处作强化训练,朗读也就自然“流利”了。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境。教学中,教师须在下列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层次。
首先,要指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准确把握住课文的感情基调。这时,朗读起来,自然就会有传达这种情感的相应语气。例如,《鸟的天堂》的感情基调是热爱、赞美,朗读的语气就应轻松而欢快;《黄继光》的感情基调则是惊叹与赞颂,朗读就应是沉稳、激昂的语气。
其次,在读的要领上给予学生浅显而精当的点拔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把握了课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掌握诸如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就能更好地使文章的“声”、“意”、“神”、“情”等并茂于朗读之中,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朗读效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然而,我们在大量的看课等调研中发现,朗读训练在大多数阅读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课文教学结束了,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这一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朗读。究其原因,在于朗读教学从根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既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又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的朗读技能训练。
一、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我们有意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发现,90%以上的课堂学生朗读的时间严重不足。有甚者,一节课用于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实在少得可怜。这种情况表明,在好多教师看来,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教学中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唯有自己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占去用于不必要的讲解和无谓的提问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指出:“读,只有通过多读,朗读,诵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为此,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而且要保证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技能。在保证学生有足够朗读时间的前提下,关键还要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1、“正确”地朗读,读出语法。“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宋·朱熹)。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而方言对普通话有明显的干扰。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从根本上科学有效地消除方言对普通话的干扰。做到“哪儿疼治哪儿”。教学中出现一个方言,纠正一个方言。对此,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奠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解决读错(别)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对每篇课文逐人逐字地进行读音过滤的办法,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好课文中必要的变调和儿化音的问题。特别对文中没有标明但确需变调或儿化的读音,教师需认真查找,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使之感悟出变调或儿化前后的不同效果。例如,把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一句中的“滚”儿化,读作“gunr”,既符合北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又能表现出当时“打滚”是很容易做的事实。若按“滚”的本音去读,那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朗读时“少一字、多一字、倒一字”的情况,正反映出学生在该处没有获得正确的语感,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出错之处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规范语言。
2、“流利”地朗读,读出语感。读书用时短,次数少就不易达到“流利”的程度。因而,进行片断或通篇朗读,特别是对通篇课文的朗读遍数要有一个量的要求,也就是朗读的遍数要尽可能地多,读得多了才能流利;“不会读”也是導致不能流利朗读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朗读较复杂的句群或一些长句时,常常出现“打顿”、“重复”、“破句”等情况。实际上,这都是因没有掌握好语言的节奏而引起的。文章的语句是依照意群去排列的,那语句自然就有了节奏。例如,“①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②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③我深深地//被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所震撼,④为她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⑤为她那//前仆后继的/献身壮举/所感染,⑥为她那//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概/所激动……”(选自《黄河魂》)这一句话共有6个分句,前2个分句各有3个意群,即有3个节奏,后4个分句各有4个意群(节奏)。若在朗读时注意按语群体现出紧凑度:即双线处语气弛缓(趋于停顿),单线处语气稍缓一点,这样就不会打乱语言的节奏了。对此,教师可采取范读或领读,先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些方法或对这些方法有所感悟,即有了节奏感之后,再对不流利之处作强化训练,朗读也就自然“流利”了。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境。教学中,教师须在下列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层次。
首先,要指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准确把握住课文的感情基调。这时,朗读起来,自然就会有传达这种情感的相应语气。例如,《鸟的天堂》的感情基调是热爱、赞美,朗读的语气就应轻松而欢快;《黄继光》的感情基调则是惊叹与赞颂,朗读就应是沉稳、激昂的语气。
其次,在读的要领上给予学生浅显而精当的点拔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把握了课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掌握诸如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就能更好地使文章的“声”、“意”、“神”、“情”等并茂于朗读之中,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朗读效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