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本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于教学有着显著功能,它融督导、调控、诊断、激励、规范、深化和促进于一体,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由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仅立足于“成绩、分数、特色、技巧”,评价理念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教学手段为依据,评价标准规齐划一,评价方法形式单一,致使教学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或牵强附会,或削足适履的畸形现象,偏重对教师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的鉴定,课堂以“活”、“新”、“奇”与表象为标准,而全然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置之不顾,未能突出其具体功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教学目标,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评价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观点要求教学评价必须以人为中心——以“生”为本。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取向。
  在学科教学中,评价不仅仅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对本学科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反思和评价。
  
  一、要尊重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以独特的生命形式存在着,因而对世界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其生命的独特需求,使其个性和天赋得以发挥。“学习的过程是自己不断地汲取已有的经验,逐步获得独立能力并最终走向独立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是靠权威来指挥什么,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做学生的引导者,努力引导、开发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其用最大的活力和张力对新经验保持开放性,并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是教学民主的前提,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是完成教学交流的原则,同时,由于学生对知识(经验)的认知体会千差万别,教师要把握时机,在尊重和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化选择,巧妙地帮助学生完成他们所设计的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充满竞争机制的学习,个体生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而整体的生命都离不开和谐的环境,其中更少不了合作,所以,“教学中必须让个体的差异融入整体的和谐合作中”,教学评价也必须着眼于执教者能否善于发现学生智力独特的生命体验优势,并将这种差异引导到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去。要求教师必须做到:⑴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⑶赏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⑷宽容学生的过失、错误、缺点。⑸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
  
  二、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态度体验
  
  针对新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关注教师对教材价值的认识,“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来教”的提法呼吁教师所能停留在教材本身所呈现的知识框架上面,不要受制于教材的设计,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独特经验来做教学设计,即“用教材来教”。这一要求是要教师对教材意图作出适度的理解和体验,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对教材作出独特的情感态度体验,从心理上支持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构建教师、学生、教材共同组成的互动的、合作的共同体,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任的发展合作精神来共享知识体验,以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本性。在这里,教学评价不仅要鉴定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也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注重这几个评价标准:⑴学生会不会思考。⑵学生会不会提问。⑶学生会不会当众表达。⑷学生会不会讨论。⑸学生能不
  能动手实验、操作。
  
  三、要把握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新课程呈现的一种崭新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教学的本质定位成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要把“师生互动”看做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的“师问生答”。作为师生互动的哲学理念应该是“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和“对话”不能单纯地看作一种教学技巧,而应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育境界来看待,要理解为师生双方相互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下,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中,要更强烈地体现教师“促进者”、“研究者”、“合作者”的角色地位,用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以思考的习惯带动学生思考,不迷信权威,创设平等的争鸣氛围,能允许学生表达“出错”、“出格”,以达到师生共同认识、相互交流、不断完善、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者单位:733100甘肃省古浪县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作者总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理解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才能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因此,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是鉴赏小说的关键。分析人物形象的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总是体现在作家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之中,把握人物性格也就必须从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入手。    一、肖像描
期刊
由于计算机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计算机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兴趣激励法   在教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 98/2000/xp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
期刊
定主题、分角色,是组织角色游戏中第一步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幼儿能玩自己希望玩的游戏,能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他们就会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玩、自己扮演的,而不是老师要他们玩、要他们扮演的,从而就会把自己当做游戏的主人,主动地想、主动地做,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如船扬帆,如鸟展翅。但是,在实际进行这项工作时,却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例如定主题时,你要玩这,他要玩那;分角色时,你要扮这,我也要扮这。
期刊
中国“5·12”汶川大地震,举国上下一片悲痛,但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奋发向上与地震灾害抗争。灾难无情人有情,痛定思痛后,化悲痛为力量,我触笔写下这篇文章,特向“5·12”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们献上一篇悼文。  纵观历史,横观世界,地震灾害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危害与损失难以估计。因此,地震灾害的教学在我们地理教学工作者中也形成了一个重中之重的教学地位。下面,我以汶川大地震危害为背景,谈一谈
期刊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有了新气象,这就是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性命题,或有根据材料的信息,提炼出一个话题作文。这两种开放式作文与以前的命题作文相比,它的好处是考生写作的空间很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错误的应试思想的蔓延,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  为了便于论述,这里只谈对话题作文的把握。  要相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了解话题作文的特点,其次要知道话题作文应注意写什么,
期刊
如何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科目,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技能。因此在我接手的新班中不是急于上功课,而是在前几节课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益智题或数学趣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比如:“一顾客拿一张百元钞票到商店买了35元的东西,店主由于零钱不够,便拿这张百元钞票到隔壁的小摊贩那里换了100元零钱,并找回了那人65元钱。顾客拿着35
期刊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为此,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带进数学课堂,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想象的变化过程、把握不定的概念、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借助多媒体清楚地展示出来,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而且可以提
期刊
写日记是在炼心,是在刻印自己的人生。  一个花季女孩,犹太人安妮,在法西斯集中营里暗暗记下自己的惊惧、渴望、疑虑以至对现实与人生的洞穿。  许多大文豪是从日记发家的,托尔斯泰的日记中甚至有小餐馆的菜谱。  许多科学家的日记既是他伟大人生的记录,又是他科学研究轨迹的固化,如竺可桢。  许多伟人的日记成为他伟大人生的一部分。马克思、列宁就是如此。  世事如风如云,滚滚滔滔,巨细无遗,小组成大,大包容小
期刊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的一种双向传输。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认为,这种观点把教学过于简单化了,它忽视了课堂上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美国教育专家约翰逊(D·W·Johnson)曾经说过:“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鉴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学实
期刊
多年来我的教学工作总是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对学生的教育就像引导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手把手的教。而就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都应该真正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体是学生本身,我们平时的教育全都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去完成。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决非仅仅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自我调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