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必有预设;课堂,也是灵动的,所以必有生成。预设,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画地为牢;而是充分考虑受教者、施教者及教学内容三个要素,设计出最高效、最有魅力的教学流程。充分预设,才能在瞬息万变中明察秋毫,发现教学契机,灵活生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孔乙己》和《变色龙》都是世界文学经典,各种赏析、评论著作汗牛充栋,可以说是“前人之述备矣”,而我却在课堂中根据学情,相机引导,让学生细读文本,生成了既有语文味又有魅力的语文课。
先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
在概括孔乙己的形象时,有学生抓住孔乙己为孩子们分茴香豆吃这件事,说孔乙己有几分吝啬,有学生马上质疑,却说不出理由。孔乙己到底吝不吝啬呢?学生既然有争议,就说明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不一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哪个更接近人物的真实,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教学契机,必须抓住。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是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钥匙。于是,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放过人物描写的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句语言,任何一个修饰语。这一段虽然短小,却写得十分精彩。学生们读得兴趣盎然。
很快,学生们便有所领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有学生抓住“围”字,读出了小孩儿众多;有学生抓住“罩”字,读出了碟子之小。碟子小,茴香豆自然就少。人多豆少,“一人一颗”并不能表现孔乙己的吝啬。
学生的回答已有几分见地,我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两个动作描写,“弯腰下去说道”和“直起身又看一看豆”。一“弯”一“直”,学生反复品味后感受到:“弯腰”表现了孔乙己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孩子的喜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中,“直”是为了看豆,“又”说明看了不止一遍,反复看豆,便是反复考虑,表现了他的犹豫。如果豆再多一点,相信他会再分一些给孩子们的。语言描写“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不单是表现他的迂腐,更是通过反复,突出强调了茴香豆的确不多了。
同学们达成了共识,孔乙己并不吝啬。他发自内心的喜爱孩子,愿与孩子分享“美食”,却没有足够的食物分享;他真诚关心、爱护孩子,却没有经济能力为自己的想法买单;他乐善好施,却又穷困潦倒。他的思想与言行矛盾,出尽洋相,也受尽嘲笑。在细细品读后,同学们不再嘲笑孔乙己吝啬,而是对他生出了几分同情,对他所处的时代生出几分感慨。同学们读出了小说中蕴含的深沉的悲哀。
这样,同学们已经超越了寻常的品味词语的层次,而是朝着小说的主题不断掘进,发掘出了文本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魅力。
再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
学生在体会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特征时,找到这一段:“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有学生认为,此段中“好一条小狗”和前文的“名贵的狗”一样,是在赞狗,与“野狗”、“疯狗”形成对比。“好一条小狗”怎么会是指“狗”呢?明明是奥楚蔑洛夫在嘲笑赫留金像一条可怜的小狗呀!这一段前边“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的确是在夸狗,并且谄媚至极;可后边“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却是写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的欺压、侮辱、嘲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
我没有将我的想法立即说出来,而是不动声色地调查,让学生举手表决,“好一条小狗”指狗还是指人—— 赫留金。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认为指狗的学生居然占了近三分之二。于是,我让学生细读文本,思考三个问题:①“得了”,可不可以删去?有何作用?②“你干什么发抖呀”中“发抖”的是狗还是人?“干什么”能否换成“为什么”?③“哈哈哈”、“呜呜”两个拟声词有何作用?
学生带着问题,模拟奥楚蔑洛夫的语气,有感情地将这一段读了又读。且看几位学生的体会。
生1:“哈哈哈”是一种放肆的笑,奸邪的笑,是对赫留金的嘲笑;“呜呜”是奥楚蔑洛夫学小狗挨打发出的哀叫。
生2:“发抖”的是小狗,与前文小狗“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照应。
生3:“发抖”的是赫留金。因为他知道了这是将军哥哥的狗,心里十分害怕、紧张。赫留金发抖的样子,就像小狗被追打、受惊吓的样子,“好一条小狗”是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的嘲笑。
生4:“得了”不能删去,它起转换话题的作用。“呜呜”是模拟人哭的声音,有一个形容人哭的词就叫“呜咽”;小狗叫应用“汪汪”。所以“好一条小狗”指的是赫留金。
生5:“呜呜”也可能是奥楚蔑洛夫学狗叫,逗狗玩,就像小孩儿哭了,大人学他哭哄他一样。
生6:“干什么”不能换成“为什么”。“为什么”是追问原因,如果是问狗,完全是多余的,前文已经交代了小狗被追打,被人群围观“浑身发抖”;“干什么”是追问目的,意思是“你发抖想干什么呀”,似乎是在说“别装可怜了,没人会同情你,你别抖了”。
……
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热烈。眼看快下课了,仍然得不到统一认识。我便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篇讽刺小说,“好一条小狗”指狗更有讽刺意味还是指人更有讽刺意味。
同学们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7:我认为指人更有讽刺意味。将人比作狗,人狗相提并论,人不如狗,讽刺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生8:我认为指狗更有讽刺效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狗仗人势。奥楚蔑洛夫不仅讨好将军,连与将军相关的一条小狗也不放过夸奖的机会。
临近下课了,我这样总结道:同学们两种观点,虽然角度不同,感受不同,但是旨归却一样,都把握住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恶形象,体会到了讽刺小说中人物的夸张变形。“好一条小狗”指狗还是指人已无关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通过品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
以老师对文本的准确深刻理解为前提,以学情的变化为契机,以预设为主脑,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定可以自然生成一堂堂语文味十足而又魅力四射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来苏中学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孔乙己》和《变色龙》都是世界文学经典,各种赏析、评论著作汗牛充栋,可以说是“前人之述备矣”,而我却在课堂中根据学情,相机引导,让学生细读文本,生成了既有语文味又有魅力的语文课。
先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
在概括孔乙己的形象时,有学生抓住孔乙己为孩子们分茴香豆吃这件事,说孔乙己有几分吝啬,有学生马上质疑,却说不出理由。孔乙己到底吝不吝啬呢?学生既然有争议,就说明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不一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哪个更接近人物的真实,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教学契机,必须抓住。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是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钥匙。于是,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放过人物描写的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句语言,任何一个修饰语。这一段虽然短小,却写得十分精彩。学生们读得兴趣盎然。
很快,学生们便有所领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有学生抓住“围”字,读出了小孩儿众多;有学生抓住“罩”字,读出了碟子之小。碟子小,茴香豆自然就少。人多豆少,“一人一颗”并不能表现孔乙己的吝啬。
学生的回答已有几分见地,我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两个动作描写,“弯腰下去说道”和“直起身又看一看豆”。一“弯”一“直”,学生反复品味后感受到:“弯腰”表现了孔乙己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孩子的喜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中,“直”是为了看豆,“又”说明看了不止一遍,反复看豆,便是反复考虑,表现了他的犹豫。如果豆再多一点,相信他会再分一些给孩子们的。语言描写“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不单是表现他的迂腐,更是通过反复,突出强调了茴香豆的确不多了。
同学们达成了共识,孔乙己并不吝啬。他发自内心的喜爱孩子,愿与孩子分享“美食”,却没有足够的食物分享;他真诚关心、爱护孩子,却没有经济能力为自己的想法买单;他乐善好施,却又穷困潦倒。他的思想与言行矛盾,出尽洋相,也受尽嘲笑。在细细品读后,同学们不再嘲笑孔乙己吝啬,而是对他生出了几分同情,对他所处的时代生出几分感慨。同学们读出了小说中蕴含的深沉的悲哀。
这样,同学们已经超越了寻常的品味词语的层次,而是朝着小说的主题不断掘进,发掘出了文本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魅力。
再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
学生在体会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特征时,找到这一段:“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有学生认为,此段中“好一条小狗”和前文的“名贵的狗”一样,是在赞狗,与“野狗”、“疯狗”形成对比。“好一条小狗”怎么会是指“狗”呢?明明是奥楚蔑洛夫在嘲笑赫留金像一条可怜的小狗呀!这一段前边“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的确是在夸狗,并且谄媚至极;可后边“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却是写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的欺压、侮辱、嘲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
我没有将我的想法立即说出来,而是不动声色地调查,让学生举手表决,“好一条小狗”指狗还是指人—— 赫留金。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认为指狗的学生居然占了近三分之二。于是,我让学生细读文本,思考三个问题:①“得了”,可不可以删去?有何作用?②“你干什么发抖呀”中“发抖”的是狗还是人?“干什么”能否换成“为什么”?③“哈哈哈”、“呜呜”两个拟声词有何作用?
学生带着问题,模拟奥楚蔑洛夫的语气,有感情地将这一段读了又读。且看几位学生的体会。
生1:“哈哈哈”是一种放肆的笑,奸邪的笑,是对赫留金的嘲笑;“呜呜”是奥楚蔑洛夫学小狗挨打发出的哀叫。
生2:“发抖”的是小狗,与前文小狗“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照应。
生3:“发抖”的是赫留金。因为他知道了这是将军哥哥的狗,心里十分害怕、紧张。赫留金发抖的样子,就像小狗被追打、受惊吓的样子,“好一条小狗”是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的嘲笑。
生4:“得了”不能删去,它起转换话题的作用。“呜呜”是模拟人哭的声音,有一个形容人哭的词就叫“呜咽”;小狗叫应用“汪汪”。所以“好一条小狗”指的是赫留金。
生5:“呜呜”也可能是奥楚蔑洛夫学狗叫,逗狗玩,就像小孩儿哭了,大人学他哭哄他一样。
生6:“干什么”不能换成“为什么”。“为什么”是追问原因,如果是问狗,完全是多余的,前文已经交代了小狗被追打,被人群围观“浑身发抖”;“干什么”是追问目的,意思是“你发抖想干什么呀”,似乎是在说“别装可怜了,没人会同情你,你别抖了”。
……
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热烈。眼看快下课了,仍然得不到统一认识。我便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篇讽刺小说,“好一条小狗”指狗更有讽刺意味还是指人更有讽刺意味。
同学们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7:我认为指人更有讽刺意味。将人比作狗,人狗相提并论,人不如狗,讽刺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生8:我认为指狗更有讽刺效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狗仗人势。奥楚蔑洛夫不仅讨好将军,连与将军相关的一条小狗也不放过夸奖的机会。
临近下课了,我这样总结道:同学们两种观点,虽然角度不同,感受不同,但是旨归却一样,都把握住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恶形象,体会到了讽刺小说中人物的夸张变形。“好一条小狗”指狗还是指人已无关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通过品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
以老师对文本的准确深刻理解为前提,以学情的变化为契机,以预设为主脑,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定可以自然生成一堂堂语文味十足而又魅力四射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来苏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