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CAS理论视角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认为CAS理论倡导的主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活力原则、冲突进化原则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提出尊重大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正视大学生课堂“师生观点冲突”、锁定课程育人目标、贯彻全员育人等措施,推进CAS理论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CAS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79-02
CAS理论是理工学科的一个系统理论,又被称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其英文的称谓是Complex Adaptive System,是美国学者霍兰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套理论。CAS理论认为主体不是一个无生命的系统元素,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与适应力的系统元素,它会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根据经验来适应环境,且反作用于环境,并且在两者矛盾中进化发展。该理论还认为每个系统的个体演化与整体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进而提出复杂系统理论的五大原则,即整体涌现原则、主体原则、目的原则、冲突进化原则、活力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自实践,科学的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CAS理论就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它的理论精髓与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有相近相通之处,可以适用于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主要相近相通之处如下:
第一,CAS理论主张的主体原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一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以前任课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课程,必然也是遵循这个目标。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是探讨历史和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育人课程,所以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历史观念等实际来进行价值引导。
第二,CAS理论中活力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努力的一个方向。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由于中国固有的教师威严与教师满足PPT授课、照本宣科的讲课,致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而压抑,进而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英语等行为,而教师的授课效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为其具有历史性质,学生在课堂的活力略好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教学效果还是没达到理想水平。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与智力支持。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也是让学生明白中国近现代的两大历史任务,进而增强中国制度、理论、道路、文化的自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这个教学目标因任课老师的把握差异,实现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借鉴CAS理论的目的性原则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四,CAS理论的冲突进化原则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价值观多样、个性鲜明的群体,有别于“70后”“80后”的大学生,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出现冲突、不断选择又不断化解冲突的过程”,不是当前的力求避免不同观点 、回避冲突“和谐”的教学。
(一)切实落实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塑造教师课堂导师的形象。根据所在院校大学生调查问卷整理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好坏参半(具体见表1)。五门高校思政政治理论公共选必修课中,学生认可度按照高低排序是:形势与政策(有效果比例是69.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效果比例是65.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效果比例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效果比例是34.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效果比例是31.8%)。虽然在调查中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认可达到65.6%,在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排名前列,但是依然有34.4%的大学生认为教学没有什么效果。在问卷调查中(表2),学生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或者教学习惯(占40.2%)、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占50.6%)是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根据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与结合CAS理论的主体性原则与活力原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找突破。
第一,教师自身方面。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需要正确扮演自己的主导作用,注意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教育,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备课、授课,在备课授课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将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施教。具体而言,任课教师在课程备课的时候,要讲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知识点与学习目标,切实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储备实际、历史领域的关注点、学科背景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在授课当中,針对学生疑惑之处或者兴趣点,预留一定时间与学生互动探讨,避免一节课下来都是任课教师一人的激情演讲而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出现。
第二,对学生群体方面,要凸显其主体性,而不是选择忽视。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授课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与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的氛围,提升教学效果。这方面要去做的就是委托班干部提前收集相关章节的知识点、大学生的疑惑与兴趣度高的议题,递交给任课教师在课堂有的放矢地讲授。教师也可以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的课堂小讨论、辩论、小视频解读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体现他们的课堂主体性。在课后组织学生干部收集学生对当天授课的评价以及改进建议,为下一次课程有效开展做好准备。只有“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为一个总的力量”才能改变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被动局面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缓慢的困境。 (二)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观点冲突”。当今在校大学生到多数都是“90后”的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于互联网社会,个性鲜明。在中国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课堂授课也是采用“教师站讲台、学生坐课桌”的模式,对于教师的说教与教学观点学生都是全盘接受,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以“90后”“00后”作为主体,他们对教师的呆板说教授课方式心存抵触,且常在课堂发表一些被教师认为是挑战“权威”的另类观点,为了维护教师的“面子”,不少教师对意见不同者采用歧视或者批驳的态度,这样造成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排斥心理越来越强(见表3)。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摆正心态,允许大学生陈述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应该将其视为扰乱课堂秩序,挑战教师权威。课堂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复杂的适应系统性的特点就是永恒的新奇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尊重他们对历史热点问题学术争论的权利。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授课当中,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效引导。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通过课程讨论课、学生辩论、课后师生探讨等形式开展,及时化解学生的困惑。对于一些观点偏颇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度与教学效果。
(三)锁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全员育人理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都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授课中,要将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要求等通过课程教学嵌入里面,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所在。在整个育人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者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是不稳定的,系统就要拖到點或者环上才摆休”,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的内容可以与同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辅导员进行协同,通过辅导员主持主题班会、社会公益实践、网站建设等平台将课堂育人目标融入其中,提升教学育人的效果,扩充教学育人协作队伍与丰富课堂教学的平台,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1]卢卫林.理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J].探索与争鸣,2005(5)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增订本)[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欧琳宗(1984— ),男,广西藤县人,硕士,梧州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文化。
(责编 王 一)
【关键词】CAS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79-02
CAS理论是理工学科的一个系统理论,又被称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其英文的称谓是Complex Adaptive System,是美国学者霍兰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套理论。CAS理论认为主体不是一个无生命的系统元素,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与适应力的系统元素,它会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根据经验来适应环境,且反作用于环境,并且在两者矛盾中进化发展。该理论还认为每个系统的个体演化与整体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进而提出复杂系统理论的五大原则,即整体涌现原则、主体原则、目的原则、冲突进化原则、活力原则。
一、CAS理论适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自实践,科学的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CAS理论就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它的理论精髓与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有相近相通之处,可以适用于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主要相近相通之处如下:
第一,CAS理论主张的主体原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一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以前任课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课程,必然也是遵循这个目标。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是探讨历史和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育人课程,所以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历史观念等实际来进行价值引导。
第二,CAS理论中活力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努力的一个方向。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由于中国固有的教师威严与教师满足PPT授课、照本宣科的讲课,致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而压抑,进而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英语等行为,而教师的授课效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为其具有历史性质,学生在课堂的活力略好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教学效果还是没达到理想水平。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与智力支持。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也是让学生明白中国近现代的两大历史任务,进而增强中国制度、理论、道路、文化的自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这个教学目标因任课老师的把握差异,实现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借鉴CAS理论的目的性原则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四,CAS理论的冲突进化原则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价值观多样、个性鲜明的群体,有别于“70后”“80后”的大学生,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出现冲突、不断选择又不断化解冲突的过程”,不是当前的力求避免不同观点 、回避冲突“和谐”的教学。
二、基于CAS理论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切实落实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塑造教师课堂导师的形象。根据所在院校大学生调查问卷整理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好坏参半(具体见表1)。五门高校思政政治理论公共选必修课中,学生认可度按照高低排序是:形势与政策(有效果比例是69.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效果比例是65.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效果比例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效果比例是34.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效果比例是31.8%)。虽然在调查中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认可达到65.6%,在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排名前列,但是依然有34.4%的大学生认为教学没有什么效果。在问卷调查中(表2),学生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或者教学习惯(占40.2%)、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占50.6%)是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根据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与结合CAS理论的主体性原则与活力原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找突破。
第一,教师自身方面。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需要正确扮演自己的主导作用,注意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教育,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备课、授课,在备课授课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将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施教。具体而言,任课教师在课程备课的时候,要讲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知识点与学习目标,切实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储备实际、历史领域的关注点、学科背景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在授课当中,針对学生疑惑之处或者兴趣点,预留一定时间与学生互动探讨,避免一节课下来都是任课教师一人的激情演讲而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出现。
第二,对学生群体方面,要凸显其主体性,而不是选择忽视。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授课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与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的氛围,提升教学效果。这方面要去做的就是委托班干部提前收集相关章节的知识点、大学生的疑惑与兴趣度高的议题,递交给任课教师在课堂有的放矢地讲授。教师也可以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的课堂小讨论、辩论、小视频解读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体现他们的课堂主体性。在课后组织学生干部收集学生对当天授课的评价以及改进建议,为下一次课程有效开展做好准备。只有“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为一个总的力量”才能改变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被动局面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缓慢的困境。 (二)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观点冲突”。当今在校大学生到多数都是“90后”的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于互联网社会,个性鲜明。在中国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课堂授课也是采用“教师站讲台、学生坐课桌”的模式,对于教师的说教与教学观点学生都是全盘接受,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以“90后”“00后”作为主体,他们对教师的呆板说教授课方式心存抵触,且常在课堂发表一些被教师认为是挑战“权威”的另类观点,为了维护教师的“面子”,不少教师对意见不同者采用歧视或者批驳的态度,这样造成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排斥心理越来越强(见表3)。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摆正心态,允许大学生陈述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应该将其视为扰乱课堂秩序,挑战教师权威。课堂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复杂的适应系统性的特点就是永恒的新奇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尊重他们对历史热点问题学术争论的权利。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授课当中,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效引导。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通过课程讨论课、学生辩论、课后师生探讨等形式开展,及时化解学生的困惑。对于一些观点偏颇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度与教学效果。
(三)锁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全员育人理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都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授课中,要将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要求等通过课程教学嵌入里面,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所在。在整个育人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者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是不稳定的,系统就要拖到點或者环上才摆休”,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的内容可以与同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辅导员进行协同,通过辅导员主持主题班会、社会公益实践、网站建设等平台将课堂育人目标融入其中,提升教学育人的效果,扩充教学育人协作队伍与丰富课堂教学的平台,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卫林.理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J].探索与争鸣,2005(5)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增订本)[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欧琳宗(1984— ),男,广西藤县人,硕士,梧州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文化。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