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如果屠宰场的墙是用玻璃做成,那么每一个人都会成为素食者。”
在当下这个危机重重的时代,从个体的生命尊重,到全球暖化的生态危机,绿色和平及动物保护的主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保题材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地球公民》、《家园》、《迁徙的鸟》、《行星地球》、《海豚湾》,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播分享,素食也因而成为了更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美国有十分之一的人严格吃素,环保主义呼声甚高的德国和英国的素食者更能达到六分之一和八分之一。
这股素食风潮也刮进了中国,并以“不受污染”的文化品位和现代意识,成为了很多新富阶层的自我标签。随之兴起的素食产业链也在迅速搭建。它不仅是单纯的良心产业,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北京的素食餐馆已达到上百家之多,价位普遍不低;不含动物成分的化妆品和服装也成为很多商家的主打概念。但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而言,鱼龙混杂、真伪难辨难免会成为市场发展初期的普遍现象。
由名人明星引领的素食风尚
十年前的张醒生,尚是亚信的CEO,如所有位居高层的成功人士一样,住着大房子、开着豪车,穿着华服,享受着美食美酒。生活的重点不过就是追名逐利、日理万机。一天里难得的独处时间是在每天晚上临睡前,习惯性地读一读当天的报纸。某一天,他看到了一条可可西里野牦牛队解散的消息,其中一段关于藏羚羊被屠杀的描写让他至今难忘,“幼小的藏羚羊羔仍在粘满鲜血的、已经剥下皮的红色乳头上吸取乳汁、羚羊妈妈的鲜血染红了小羚羊的嘴巴、鼻子和它那憔悴的面颊。失去母亲关爱的小羚羊过不了多久即被老鹰、狼群吃掉……”
当时的张醒生没有想到这段描述对他未来的人生会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只是在那个晚上,他彻底难眠了,一闭眼,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藏羚羊那至死还圆瞪着的眼睛。这种恐惧又怜悯的情绪持续萦绕在他的心里,为了解开这份情结,他牵头发动了一场“地球之友”藏羚羊头号保护计划,召集了很多企业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张醒生更是邀请了身边的四位好友——中国网通总裁田溯宁、掌门网的王维嘉、新华信公司董事长赵民和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于2002年7月一同奔赴青藏高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可可西里之行”。 此后的2003年,便出现了一部震撼着所有观众心灵,催人泪下的影片《可可西里》,这正是由于王中军在此行中感触颇深,而投资拍摄的,此片之后也为华谊兄弟在国际上赢得了很多大奖与声誉。
在那次旅程中,张醒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藏羚羊,并有机会为一只刚被盗猎分子打死妈妈的小羚羊喂奶,“当我拿着奶瓶喂它时,从它的眼睛里居然看到了恐惧和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两种情绪。它恐惧是因为人把它的父母杀死,它的感激又是因为人在喂养着它。我第一次深刻地自省,作为人这种动物,我们在自身发展、生存的过程中,可能也在伤及周围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生物。”
也是那一次,让他确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影响力,去劝说更多的人学会抑制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转变生活方式,珍惜自然资源,把雪峰冰川、把原始森林、把野生动物……把一个自然美丽的地球留给未来的孩子们。
卸任亚信CEO、退出天使投资后的张醒生,给自己退休后安排的工作是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这几年里一直着力于阿拉善的生态保护,以及替代能源和绿色乡村信贷等项目的实践工作。
自从做环保工作之后,他的很多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比如衣柜里几百条领带和所有发亮的皮鞋束之高阁,取而代之以户外运动装备;缩短刷牙时间;洗澡只淋浴;骑自行车上班;食物也开始以素食为主,在他看来,人和宠物、动物都是需要得到关心的。
2011年1月21日,张醒生在注册微博的第21天,就发起了一项微博投票,呼吁全国人大立法禁止一切鱼翅贸易。他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进步了,但有些人的嘴和胃还留在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旧社会。”这项微博投票在后来的13天里,就得到了2.7万人参与,支持率达到98%。张醒生还推动香港马会在香港、北京两地会所里停供了鱼翅食品。他还呼吁社会,尤其是明星,不要再穿皮草。
事实上,明星一直以来都是环保行为的主要推动者,演艺圈更是素食主义者的大本营,李连杰、王菲、陈坤、冯小刚、赵薇、张学友、林忆莲、蔡依林……这些名人明星们,不仅是为了单一的宗教信仰而食素,他们更关心动物的权利、在意自身的健康,为全球暖化而担忧。他们也正尝试用各自的方式去唤起公众意识的觉醒,推动一场非暴力的素食运动。
真素OR伪素
因为太多公众人物的宣导,让素食成为时下中国飙升最快的一股风尚,也从单纯的饮食方式演化成为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开始被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兴起了一批学生素食社会团,越来越多的打着素食招牌的餐厅和产品也应运而生。
但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商家,和偶尔为之的伪素食消费者在当下这个时代始终占据多数。在寺庙附近的素食品店转一圈,你会发现一袋一袋的“伪斋”或“伪素食”品的包装袋,注明了“香料、添加剂、水解蛋白、组织蛋白”等等。
新派的素食餐厅走的多是高端路线,以北京为例,相较于以往在庙宇周边的传统素斋馆,它们选择的地点也变成了繁华闹市区所在的三里屯、什刹海、西单购物圈附近。针对的消费群也并不是那些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而是很大一部分“随机素食者”,这些人可能只进行有选择性的素食,或是偶尔吃素,但显然,他们才是最主要的消费人群。虽然素食餐厅里,食材不外是蘑菇豆腐,却都做出了各种荤腥的味道来,高档的环境与营造出来的神秘感吊足了尝鲜客们猎奇的胃口,人均消费动辄数百上千。
事实上,真正的长期素食者很少一掷千金吃一顿素,他们更关心如何与家人分清楚荤素灶,如何分辨那些良莠不齐的素菜馆有没有放味精。
除了饮食,越来越多的护肤品牌也开始打出了类似于“给肌肤吃素”这样的广告语,从有机花草原料里汲取养分成为它们抢占市场的必杀技。但所谓的纯天然成分,也只是顺应素食风潮,迎合消费心理的一个说法而已,护肤品里其实是没有百分百纯天然的,一定都有化学添加剂,目前在柜台售卖的“纯天然”或“纯植物”护肤品都是植物添加型,也就是加入了植物的萃取物。如果一件护肤品里面全是植物,那就不叫护肤品,而叫沙拉了。所以,“纯植物”或“纯天然”这种口号只会是柜台上的销售小姐在说,而不会出现在广告或说明书中,因为这是不符合法律的。
尽管打着素食招牌的伪素商机泛滥,但真正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商家也渐成规模,并越来越专业。位于建外SOHO的维根小屋就是这一类的代表。它的创建者是厦门大学的光学博士余力,余力曾先后在华为和西门子工作过,为了宣传健康环保的饮食,这个低调的人如今也变得高调起来。虽然他是吃全素,但他却强调自己不喜欢“素食主义”的概念,因为这个词太强势和极端了,好像把世界上的人都截然分为两类:吃素的与不吃素的。他更愿意使用“蔬食”这个词,他说,人人都可以做“蔬食主义者”。因为 “素食”的概念太模糊。“蔬食”则是明确排除了蛋、奶类食物,仅使用植物性食材。到维根小屋吃饭的顾客中,有70%是女性,30%~40%是外国人,30%~40%为严格素食者。余力发现,有更多的人吃素是出于一种无奈的考虑——食品安全。随着各种饲料添加剂、激素、加工污染的曝光,很多人认为,即使吃有农药、化肥残留的蔬菜,也比吃肉食更安全,更健康。
每周日余力都会在自己的餐厅里举办素食者的聚会,并开展讲座,给大家提供关于素食的知识。他还曾经举办过“28天健康饮食计划”活动,在28天中,为人量身定做素食健康食谱。关于未来的计划,余力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蔬食俱乐部,目标是发展500个会员,除了提供有机食物的团体订购活动,还将为每一位会员制定健康的蔬食饮食计划。
事实上,素食餐厅只是素食产业里极小的一个分支,在我们的生活作业中,有许多是可以算作施行素食的行业,比如面粉厂、蒸馍场、豆制品作坊、豆腐坊、纯素类小吃摊位、纯净水制造、素食类图书出版发售,还有最根本的农业种植,这都是纯净的素食行业,只是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没有几个把自己的行业当作素食来做,也就是素食观念没有在他们中形成。如果能将各种符合素食标准的行业都纳入到素食产业中,将其统合形成一体化产业链,加以观念引导,那么,素食的前景将会很宽阔,因为它带动的不仅仅是餐饮业,还有农业、工业、商业、广告,以及时尚、出版、慈善、教育、林业、环保……
时尚界的素食商机
如果是在10年前,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要想买到合乎自己价值观的商品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选择更是少得可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任何产自于动物的副产品,从羊毛到小牛皮再到桑蚕丝,都是不能接受的,就连制鞋所用的胶水也不能含有动物油脂成分。那么,全身上下都是棉麻制品的生活会不会又太腻味?但是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就连最有名的商家和品牌也开始推出时髦的时尚素食产品线。其中包括像Whole Foods 这样的全美连锁店,像MooShoes 这样的小型精品店,像Pangea 这样的网上商店,以及像Moral Fiber、Real Fake、Novacas、Matt & Nat、无印良品这样的环保品牌。Stella McCartney 那些用帆布、棉麻、透明合成树脂和人造革制作的鞋子和手袋即便标出高达800 美元的高价也不怕滞销。Vans 与滑板明星GeoffRowley 合作,开发了用合成绒面革和合成橡胶制成的环保板鞋——就连这么个家喻户晓的大众品牌也知道要用“无残忍人造风”来打广告了。
在纽约的环保商店Organic Avenue里,有出售以麻和竹纤维制作的上衣和连衣裙,甚至还有用“不杀生丝绸”(Ahimsa Silk)缝制的男式西装。所谓的“不杀生丝绸”,是由印度人研究出的一种无需杀死蚕蛹即能取得蚕茧的技术。在传统的丝绸制造过程中,工人们把蚕茧放入滚烫的开水来获得蚕丝。“不杀生丝绸”则等到蚕蛾破茧而出之后才开始处理蚕茧。可见,开发新技术是实现时尚素食主义的重要环节。纽约的Kaight 店专门出售以回收羊绒和羊毛面料手工缝制的服装,设计师Linda Loudermilk 则用一种可分解的木质纸浆纤维制成的名叫Lyocell 的面料做衣服。此外,用合成麂皮和皮革制作的包袋在一家名为NY Artificial 的商店出售。
事实上,一个彻头彻尾的严格素食主义者通常都是清心寡欲的人,他们对所谓的品牌根本不会抱有兴趣,所以大部分购买时尚素食产品的人只不过是在赶时髦。但是对于商家而言,既借着风潮赚到了钱,又拿时髦的概念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环保,双赢的回报,何乐而不为?
在当下这个危机重重的时代,从个体的生命尊重,到全球暖化的生态危机,绿色和平及动物保护的主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保题材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地球公民》、《家园》、《迁徙的鸟》、《行星地球》、《海豚湾》,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播分享,素食也因而成为了更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美国有十分之一的人严格吃素,环保主义呼声甚高的德国和英国的素食者更能达到六分之一和八分之一。
这股素食风潮也刮进了中国,并以“不受污染”的文化品位和现代意识,成为了很多新富阶层的自我标签。随之兴起的素食产业链也在迅速搭建。它不仅是单纯的良心产业,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北京的素食餐馆已达到上百家之多,价位普遍不低;不含动物成分的化妆品和服装也成为很多商家的主打概念。但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而言,鱼龙混杂、真伪难辨难免会成为市场发展初期的普遍现象。
由名人明星引领的素食风尚
十年前的张醒生,尚是亚信的CEO,如所有位居高层的成功人士一样,住着大房子、开着豪车,穿着华服,享受着美食美酒。生活的重点不过就是追名逐利、日理万机。一天里难得的独处时间是在每天晚上临睡前,习惯性地读一读当天的报纸。某一天,他看到了一条可可西里野牦牛队解散的消息,其中一段关于藏羚羊被屠杀的描写让他至今难忘,“幼小的藏羚羊羔仍在粘满鲜血的、已经剥下皮的红色乳头上吸取乳汁、羚羊妈妈的鲜血染红了小羚羊的嘴巴、鼻子和它那憔悴的面颊。失去母亲关爱的小羚羊过不了多久即被老鹰、狼群吃掉……”
当时的张醒生没有想到这段描述对他未来的人生会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只是在那个晚上,他彻底难眠了,一闭眼,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藏羚羊那至死还圆瞪着的眼睛。这种恐惧又怜悯的情绪持续萦绕在他的心里,为了解开这份情结,他牵头发动了一场“地球之友”藏羚羊头号保护计划,召集了很多企业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张醒生更是邀请了身边的四位好友——中国网通总裁田溯宁、掌门网的王维嘉、新华信公司董事长赵民和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于2002年7月一同奔赴青藏高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可可西里之行”。 此后的2003年,便出现了一部震撼着所有观众心灵,催人泪下的影片《可可西里》,这正是由于王中军在此行中感触颇深,而投资拍摄的,此片之后也为华谊兄弟在国际上赢得了很多大奖与声誉。
在那次旅程中,张醒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藏羚羊,并有机会为一只刚被盗猎分子打死妈妈的小羚羊喂奶,“当我拿着奶瓶喂它时,从它的眼睛里居然看到了恐惧和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两种情绪。它恐惧是因为人把它的父母杀死,它的感激又是因为人在喂养着它。我第一次深刻地自省,作为人这种动物,我们在自身发展、生存的过程中,可能也在伤及周围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生物。”
也是那一次,让他确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影响力,去劝说更多的人学会抑制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转变生活方式,珍惜自然资源,把雪峰冰川、把原始森林、把野生动物……把一个自然美丽的地球留给未来的孩子们。
卸任亚信CEO、退出天使投资后的张醒生,给自己退休后安排的工作是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这几年里一直着力于阿拉善的生态保护,以及替代能源和绿色乡村信贷等项目的实践工作。
自从做环保工作之后,他的很多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比如衣柜里几百条领带和所有发亮的皮鞋束之高阁,取而代之以户外运动装备;缩短刷牙时间;洗澡只淋浴;骑自行车上班;食物也开始以素食为主,在他看来,人和宠物、动物都是需要得到关心的。
2011年1月21日,张醒生在注册微博的第21天,就发起了一项微博投票,呼吁全国人大立法禁止一切鱼翅贸易。他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进步了,但有些人的嘴和胃还留在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旧社会。”这项微博投票在后来的13天里,就得到了2.7万人参与,支持率达到98%。张醒生还推动香港马会在香港、北京两地会所里停供了鱼翅食品。他还呼吁社会,尤其是明星,不要再穿皮草。
事实上,明星一直以来都是环保行为的主要推动者,演艺圈更是素食主义者的大本营,李连杰、王菲、陈坤、冯小刚、赵薇、张学友、林忆莲、蔡依林……这些名人明星们,不仅是为了单一的宗教信仰而食素,他们更关心动物的权利、在意自身的健康,为全球暖化而担忧。他们也正尝试用各自的方式去唤起公众意识的觉醒,推动一场非暴力的素食运动。
真素OR伪素
因为太多公众人物的宣导,让素食成为时下中国飙升最快的一股风尚,也从单纯的饮食方式演化成为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开始被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兴起了一批学生素食社会团,越来越多的打着素食招牌的餐厅和产品也应运而生。
但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商家,和偶尔为之的伪素食消费者在当下这个时代始终占据多数。在寺庙附近的素食品店转一圈,你会发现一袋一袋的“伪斋”或“伪素食”品的包装袋,注明了“香料、添加剂、水解蛋白、组织蛋白”等等。
新派的素食餐厅走的多是高端路线,以北京为例,相较于以往在庙宇周边的传统素斋馆,它们选择的地点也变成了繁华闹市区所在的三里屯、什刹海、西单购物圈附近。针对的消费群也并不是那些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而是很大一部分“随机素食者”,这些人可能只进行有选择性的素食,或是偶尔吃素,但显然,他们才是最主要的消费人群。虽然素食餐厅里,食材不外是蘑菇豆腐,却都做出了各种荤腥的味道来,高档的环境与营造出来的神秘感吊足了尝鲜客们猎奇的胃口,人均消费动辄数百上千。
事实上,真正的长期素食者很少一掷千金吃一顿素,他们更关心如何与家人分清楚荤素灶,如何分辨那些良莠不齐的素菜馆有没有放味精。
除了饮食,越来越多的护肤品牌也开始打出了类似于“给肌肤吃素”这样的广告语,从有机花草原料里汲取养分成为它们抢占市场的必杀技。但所谓的纯天然成分,也只是顺应素食风潮,迎合消费心理的一个说法而已,护肤品里其实是没有百分百纯天然的,一定都有化学添加剂,目前在柜台售卖的“纯天然”或“纯植物”护肤品都是植物添加型,也就是加入了植物的萃取物。如果一件护肤品里面全是植物,那就不叫护肤品,而叫沙拉了。所以,“纯植物”或“纯天然”这种口号只会是柜台上的销售小姐在说,而不会出现在广告或说明书中,因为这是不符合法律的。
尽管打着素食招牌的伪素商机泛滥,但真正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商家也渐成规模,并越来越专业。位于建外SOHO的维根小屋就是这一类的代表。它的创建者是厦门大学的光学博士余力,余力曾先后在华为和西门子工作过,为了宣传健康环保的饮食,这个低调的人如今也变得高调起来。虽然他是吃全素,但他却强调自己不喜欢“素食主义”的概念,因为这个词太强势和极端了,好像把世界上的人都截然分为两类:吃素的与不吃素的。他更愿意使用“蔬食”这个词,他说,人人都可以做“蔬食主义者”。因为 “素食”的概念太模糊。“蔬食”则是明确排除了蛋、奶类食物,仅使用植物性食材。到维根小屋吃饭的顾客中,有70%是女性,30%~40%是外国人,30%~40%为严格素食者。余力发现,有更多的人吃素是出于一种无奈的考虑——食品安全。随着各种饲料添加剂、激素、加工污染的曝光,很多人认为,即使吃有农药、化肥残留的蔬菜,也比吃肉食更安全,更健康。
每周日余力都会在自己的餐厅里举办素食者的聚会,并开展讲座,给大家提供关于素食的知识。他还曾经举办过“28天健康饮食计划”活动,在28天中,为人量身定做素食健康食谱。关于未来的计划,余力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蔬食俱乐部,目标是发展500个会员,除了提供有机食物的团体订购活动,还将为每一位会员制定健康的蔬食饮食计划。
事实上,素食餐厅只是素食产业里极小的一个分支,在我们的生活作业中,有许多是可以算作施行素食的行业,比如面粉厂、蒸馍场、豆制品作坊、豆腐坊、纯素类小吃摊位、纯净水制造、素食类图书出版发售,还有最根本的农业种植,这都是纯净的素食行业,只是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没有几个把自己的行业当作素食来做,也就是素食观念没有在他们中形成。如果能将各种符合素食标准的行业都纳入到素食产业中,将其统合形成一体化产业链,加以观念引导,那么,素食的前景将会很宽阔,因为它带动的不仅仅是餐饮业,还有农业、工业、商业、广告,以及时尚、出版、慈善、教育、林业、环保……
时尚界的素食商机
如果是在10年前,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要想买到合乎自己价值观的商品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选择更是少得可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任何产自于动物的副产品,从羊毛到小牛皮再到桑蚕丝,都是不能接受的,就连制鞋所用的胶水也不能含有动物油脂成分。那么,全身上下都是棉麻制品的生活会不会又太腻味?但是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就连最有名的商家和品牌也开始推出时髦的时尚素食产品线。其中包括像Whole Foods 这样的全美连锁店,像MooShoes 这样的小型精品店,像Pangea 这样的网上商店,以及像Moral Fiber、Real Fake、Novacas、Matt & Nat、无印良品这样的环保品牌。Stella McCartney 那些用帆布、棉麻、透明合成树脂和人造革制作的鞋子和手袋即便标出高达800 美元的高价也不怕滞销。Vans 与滑板明星GeoffRowley 合作,开发了用合成绒面革和合成橡胶制成的环保板鞋——就连这么个家喻户晓的大众品牌也知道要用“无残忍人造风”来打广告了。
在纽约的环保商店Organic Avenue里,有出售以麻和竹纤维制作的上衣和连衣裙,甚至还有用“不杀生丝绸”(Ahimsa Silk)缝制的男式西装。所谓的“不杀生丝绸”,是由印度人研究出的一种无需杀死蚕蛹即能取得蚕茧的技术。在传统的丝绸制造过程中,工人们把蚕茧放入滚烫的开水来获得蚕丝。“不杀生丝绸”则等到蚕蛾破茧而出之后才开始处理蚕茧。可见,开发新技术是实现时尚素食主义的重要环节。纽约的Kaight 店专门出售以回收羊绒和羊毛面料手工缝制的服装,设计师Linda Loudermilk 则用一种可分解的木质纸浆纤维制成的名叫Lyocell 的面料做衣服。此外,用合成麂皮和皮革制作的包袋在一家名为NY Artificial 的商店出售。
事实上,一个彻头彻尾的严格素食主义者通常都是清心寡欲的人,他们对所谓的品牌根本不会抱有兴趣,所以大部分购买时尚素食产品的人只不过是在赶时髦。但是对于商家而言,既借着风潮赚到了钱,又拿时髦的概念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环保,双赢的回报,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