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餐饮经营遇上了创意:一个概念赚一亿》
作者:(美)菲利普·詹姆斯·罗曼诺李雨及何子龙(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定价:25元
眼下去餐厅吃饭,俗称“下馆子”,对于城市里的很多人来说已经是极为平常的事。而且,我们不再只是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吃得有趣,吃得有说法。也就是说,不但要吃得舒服,还要吃完以后能跟朋友们显摆显摆。
有趣的餐厅
北京有很多有趣的餐厅。有一家装修得像监狱的餐厅,单间是铁栅栏围起来的,服务员做狱警打扮,人进去吃饭会被像对待犯人一样呵斥;有一家西北风味餐厅,胡同里的小馆子,满墙贴的都是知青的留言;还有家火锅店,把餐厅搞成了学校教室的样子,餐桌椅是课桌椅,菜单是考试卷,吃着饭就能想起小时候上学时的情景;有一家打着“意大利创意家常菜”口号的餐厅,起的是意大利一个城市的名字——拉维纳,主打菜很有新意:但丁匹萨、达芬奇素酱面和古罗马拌饭。据说但丁匹萨是从但丁的诗歌《神曲》中化出来的,打底的面是用橄榄汁和的,颜色发黑,代表地狱;上面铺了蘑菇、青椒、菜花、腰果等多种蔬菜和坚果,代表山川、河流、人,寓意着人间;最上层是奶酪和九片鸡蛋等食材,代表九重天的天堂(鸡蛋据说是但丁最爱的食品)。在那里,吃的不只是饭,还有文化。
这本书讲的就是关于创意的一些故事,有餐饮方面的,也有其他的。
“钥匙孔”酒吧
本书作者菲利普在创业之初开了一间名叫“钥匙孔”的酒吧。这个酒吧的创意是,每个来这里的顾客都有一把能打开正门上那把金锁的钥匙,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来这里,必须凭钥匙才能进入酒吧。刚开始时,菲利普把钥匙送给了一些他认为适合来酒吧的人。他认为,这把钥匙能使顾客感觉到他们享受的是一些特殊待遇,用术语说就是“所有权的拥有”,能带给顾客强烈的归属感和认知感,会让顾客成为常客。酒吧运营一段时间后,很多没有进到酒吧里的人开始要求为他们制作钥匙,有的人还向会员借钥匙,只为进入酒吧。“钥匙孔”酒吧开始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菲利普的招数还有很多。比如,他做了一个铜制的吧台,顾客可以花15美元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这15美元不是酒吧的收入,它们被放在吧台后面一个玻璃罐子里,是捐给未婚妈妈的。这是创意加慈善的路子;有个画肖像画的画家来到酒吧,说他可以为顾客画肖像画,画一张只用20分钟,再配上画框,只收25美元。菲利普把画家留下了,他给画家提出的惟一要求是,如果顾客把画带回家,要交50美元,如果顾客同意把画挂在酒吧的墙上,只需要交25美元,而所有的画画收入酒吧分文不取,都归画家所有。结果呢?酒吧里很快就挂满了顾客的肖像画。想想看,每个回头客来这里,不管是自己来还是带朋友来,都会有种自豪感,因为他有向朋友炫耀的资本——看吧,这个酒吧的墙上有我的画像。多么牛的创意啊!
心脏投资人
菲利普最厉害的还不是餐饮创意,而是眼光。菲利普不单对自己喜欢的餐饮业进行创意,还对其他人的创意进行投资。他知道其他行业中有很多有想法的人,他们的想法是能赚钱的,但是被一些循规蹈矩的投资人否定了。于是他决定,自己做一个风险投资人。他在给创意投资前考虑得不多,只有两点:独特的概念、执行力。
在一次晚宴上,有个医生告诉菲利普,他认识的一个大夫发明了一种微型不锈钢植入支架,能帮助疏通冠状动脉堵塞。这项发明原本是由一个大学科研中心提供研究经费的,但是现在,那个中心不想再继续拿钱给他们做研究,他们申请的专利也被驳回,其他的基金申请也都被拒绝。大夫们问菲利普,是否愿意给他们的这个发明投点资。菲利普去实地看了一下,并听了大夫的介绍,之后对这个发明产生了兴趣。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发明是能够帮助人类而且有可观利润的,于是决定投资。可他刚把想法一说,他的会计和律师就投了反对票,他们认为这个发明固然好,但需要认证,要花很多的时间和钱。尽管被泼了冷水,菲利普还是坚持投资了25万美元成立了一个公司,就这项发明做进一步研究,为此,他获得了30%的股份。结果证明菲利普是对的。这项发明勾起了很多医学生产商的兴趣,发明还在认证阶段,就被“以1000万美元外加一份非常赚钱的17年期限版权卖给了强生旗下的分公司爱惜康”。到作者写这本书时(大概是2005年),这个发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脏支架,已经为菲利普带来了1.65亿美元的利润。而当时,他只投资了25万美元。您能想到吗?支架竟然是在一位餐饮业者的支持下诞生的。
慈善卡车
很多人在获得成功以后都会转向慈善,菲利普也是其中之一。
做慈善开始,菲利普的习惯是开出一张支票,让别人去具体处理。后来他慢慢意识到:我给社会的不应该只是金钱上的反馈。于是他考虑开一间汤菜馆,大众在这里吃饭要付钱,无家可归者吃饭则可以免费。但经过一番调查后,菲利普意识到他这个想法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于是他开始四处拜访一些为无家可归者服务的专业人士。经过反复探讨,一个计划终于成型。
菲利普买了一辆快递用的旧卡车,把它改装成了一个移动厨房,从2000年开始,菲利普与妻子、孩子和助手们每周三出动一次,向无家可归者免费提供汤和三明治。开始时,那些无家可归者对菲利普的做法表示怀疑,不知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但后来发现,菲利普没有在给他们提供食物时告诉他们如何改变生活,他只是尽力在他们找到改变生活的办法前帮助他们,于是很欣慰地接受了免费食物,慢慢地,人数越来越多。到2004年时,他们每周要送出1500份食物。菲利普还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了孩子。跟大人一起去送免费食物的孩子意识到,世界上的人不是都像他一样幸运。于是,孩子得到的每一块钱,都会把三分之一存起来,三分之一做慈善,三分之一自己花。在提供免费食物的行动中,有一件事是菲利普一直忘不掉的。在一次发放食物时,一个穿着整齐的男子从附近一辆车里下来,走到卡车前,菲利普以为他要领免费晚餐,但那人没有,而是直接走向了他,对他说:可能你不记得我,但是几个月前,我的运气坏极了,我就是领免费食物的人之一,我今天来只是要告诉你,我现在已经找到了一个好工作,还买了辆好车,我意识到我从来没真正向你表示过感谢,所以我要对你说一声,谢谢你,谢谢你!菲利普说:那天晚上,我睡得像块石头一样的沉。
建议中国的餐饮从业者拿这本《当餐饮经营遇上了创意》当参考,开出更多有趣的餐厅。那样的话,我们的人民也有福了。
《李鸿章回忆录》
作者: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赵文伟(译)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最近,一本由外国人撰写、出版于1913年、首次引进国内的《李鸿章回忆录》引发不少争议。据这位美国作者说,这本书是他从李鸿章160多万字的日记里摘选的。有人爆料:作者曾在夏威夷冒用他人名义开支票;而作为记者,作者曾经制造过假新闻。如此看,这本书的真伪的确值得怀疑。可又有人说了,假就假吧,换个角度看,这书其实是一本伟大的历史小说……
《历史问题与问题历史》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编选张秀枫(主编)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很多人喜欢读历史,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并非都是真实的,真相是什么样谁也说不好。我们了解的历史,是前人记述的,记述者出于各种目的,有的会照实记录,有的会隐瞒,有的会放大或缩小,有的会篡改。所以历史真相需要人们去追问。这本书是在“追问历史”下诞生的一本合集。书中,多位作者针对我们常见的一些历史做出了新的解释,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
《吾爱梦工场》
作者:蔡澜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有朋友瞥见这本书的副标题“蔡澜的电影现场”,惊讶道:蔡澜,是那个写吃的作家吗?他还拍电影?我说:他不拍电影,他是监制,成龙的《快餐车》、《龙兄虎弟》、《城市猎人》等都是他监制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蔡澜与电影的缘分,还有他身边的导演、编剧、武师、服装师、化妆师、演员,以及影评人、影迷的故事。蔡澜长在电影院,小时候一出门就能看到银幕。怎么会这么牛呢?您啊,还是找书看吧。
《创业在微软》
作者:许凤婷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身处软件巨擘微软之中,何来“创业”二字?作者是一位财经记者,在过去的几年中,她有幸近距离接触了微软亚洲工程院,访谈人次近百。从院长张宏江博士,到在工程院实习的大学生;从严谨细致的测试人员,到天马行空的设计师;从业已离开的“元勋”,到加入不到一年的“新丁”……本书生动展现了工程院的独特文化,并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平凡人的另类创业史。
作者:(美)菲利普·詹姆斯·罗曼诺李雨及何子龙(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定价:25元
眼下去餐厅吃饭,俗称“下馆子”,对于城市里的很多人来说已经是极为平常的事。而且,我们不再只是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吃得有趣,吃得有说法。也就是说,不但要吃得舒服,还要吃完以后能跟朋友们显摆显摆。
有趣的餐厅
北京有很多有趣的餐厅。有一家装修得像监狱的餐厅,单间是铁栅栏围起来的,服务员做狱警打扮,人进去吃饭会被像对待犯人一样呵斥;有一家西北风味餐厅,胡同里的小馆子,满墙贴的都是知青的留言;还有家火锅店,把餐厅搞成了学校教室的样子,餐桌椅是课桌椅,菜单是考试卷,吃着饭就能想起小时候上学时的情景;有一家打着“意大利创意家常菜”口号的餐厅,起的是意大利一个城市的名字——拉维纳,主打菜很有新意:但丁匹萨、达芬奇素酱面和古罗马拌饭。据说但丁匹萨是从但丁的诗歌《神曲》中化出来的,打底的面是用橄榄汁和的,颜色发黑,代表地狱;上面铺了蘑菇、青椒、菜花、腰果等多种蔬菜和坚果,代表山川、河流、人,寓意着人间;最上层是奶酪和九片鸡蛋等食材,代表九重天的天堂(鸡蛋据说是但丁最爱的食品)。在那里,吃的不只是饭,还有文化。
这本书讲的就是关于创意的一些故事,有餐饮方面的,也有其他的。
“钥匙孔”酒吧
本书作者菲利普在创业之初开了一间名叫“钥匙孔”的酒吧。这个酒吧的创意是,每个来这里的顾客都有一把能打开正门上那把金锁的钥匙,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来这里,必须凭钥匙才能进入酒吧。刚开始时,菲利普把钥匙送给了一些他认为适合来酒吧的人。他认为,这把钥匙能使顾客感觉到他们享受的是一些特殊待遇,用术语说就是“所有权的拥有”,能带给顾客强烈的归属感和认知感,会让顾客成为常客。酒吧运营一段时间后,很多没有进到酒吧里的人开始要求为他们制作钥匙,有的人还向会员借钥匙,只为进入酒吧。“钥匙孔”酒吧开始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菲利普的招数还有很多。比如,他做了一个铜制的吧台,顾客可以花15美元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这15美元不是酒吧的收入,它们被放在吧台后面一个玻璃罐子里,是捐给未婚妈妈的。这是创意加慈善的路子;有个画肖像画的画家来到酒吧,说他可以为顾客画肖像画,画一张只用20分钟,再配上画框,只收25美元。菲利普把画家留下了,他给画家提出的惟一要求是,如果顾客把画带回家,要交50美元,如果顾客同意把画挂在酒吧的墙上,只需要交25美元,而所有的画画收入酒吧分文不取,都归画家所有。结果呢?酒吧里很快就挂满了顾客的肖像画。想想看,每个回头客来这里,不管是自己来还是带朋友来,都会有种自豪感,因为他有向朋友炫耀的资本——看吧,这个酒吧的墙上有我的画像。多么牛的创意啊!
心脏投资人
菲利普最厉害的还不是餐饮创意,而是眼光。菲利普不单对自己喜欢的餐饮业进行创意,还对其他人的创意进行投资。他知道其他行业中有很多有想法的人,他们的想法是能赚钱的,但是被一些循规蹈矩的投资人否定了。于是他决定,自己做一个风险投资人。他在给创意投资前考虑得不多,只有两点:独特的概念、执行力。
在一次晚宴上,有个医生告诉菲利普,他认识的一个大夫发明了一种微型不锈钢植入支架,能帮助疏通冠状动脉堵塞。这项发明原本是由一个大学科研中心提供研究经费的,但是现在,那个中心不想再继续拿钱给他们做研究,他们申请的专利也被驳回,其他的基金申请也都被拒绝。大夫们问菲利普,是否愿意给他们的这个发明投点资。菲利普去实地看了一下,并听了大夫的介绍,之后对这个发明产生了兴趣。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发明是能够帮助人类而且有可观利润的,于是决定投资。可他刚把想法一说,他的会计和律师就投了反对票,他们认为这个发明固然好,但需要认证,要花很多的时间和钱。尽管被泼了冷水,菲利普还是坚持投资了25万美元成立了一个公司,就这项发明做进一步研究,为此,他获得了30%的股份。结果证明菲利普是对的。这项发明勾起了很多医学生产商的兴趣,发明还在认证阶段,就被“以1000万美元外加一份非常赚钱的17年期限版权卖给了强生旗下的分公司爱惜康”。到作者写这本书时(大概是2005年),这个发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脏支架,已经为菲利普带来了1.65亿美元的利润。而当时,他只投资了25万美元。您能想到吗?支架竟然是在一位餐饮业者的支持下诞生的。
慈善卡车
很多人在获得成功以后都会转向慈善,菲利普也是其中之一。
做慈善开始,菲利普的习惯是开出一张支票,让别人去具体处理。后来他慢慢意识到:我给社会的不应该只是金钱上的反馈。于是他考虑开一间汤菜馆,大众在这里吃饭要付钱,无家可归者吃饭则可以免费。但经过一番调查后,菲利普意识到他这个想法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于是他开始四处拜访一些为无家可归者服务的专业人士。经过反复探讨,一个计划终于成型。
菲利普买了一辆快递用的旧卡车,把它改装成了一个移动厨房,从2000年开始,菲利普与妻子、孩子和助手们每周三出动一次,向无家可归者免费提供汤和三明治。开始时,那些无家可归者对菲利普的做法表示怀疑,不知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但后来发现,菲利普没有在给他们提供食物时告诉他们如何改变生活,他只是尽力在他们找到改变生活的办法前帮助他们,于是很欣慰地接受了免费食物,慢慢地,人数越来越多。到2004年时,他们每周要送出1500份食物。菲利普还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了孩子。跟大人一起去送免费食物的孩子意识到,世界上的人不是都像他一样幸运。于是,孩子得到的每一块钱,都会把三分之一存起来,三分之一做慈善,三分之一自己花。在提供免费食物的行动中,有一件事是菲利普一直忘不掉的。在一次发放食物时,一个穿着整齐的男子从附近一辆车里下来,走到卡车前,菲利普以为他要领免费晚餐,但那人没有,而是直接走向了他,对他说:可能你不记得我,但是几个月前,我的运气坏极了,我就是领免费食物的人之一,我今天来只是要告诉你,我现在已经找到了一个好工作,还买了辆好车,我意识到我从来没真正向你表示过感谢,所以我要对你说一声,谢谢你,谢谢你!菲利普说:那天晚上,我睡得像块石头一样的沉。
建议中国的餐饮从业者拿这本《当餐饮经营遇上了创意》当参考,开出更多有趣的餐厅。那样的话,我们的人民也有福了。
《李鸿章回忆录》
作者: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赵文伟(译)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最近,一本由外国人撰写、出版于1913年、首次引进国内的《李鸿章回忆录》引发不少争议。据这位美国作者说,这本书是他从李鸿章160多万字的日记里摘选的。有人爆料:作者曾在夏威夷冒用他人名义开支票;而作为记者,作者曾经制造过假新闻。如此看,这本书的真伪的确值得怀疑。可又有人说了,假就假吧,换个角度看,这书其实是一本伟大的历史小说……
《历史问题与问题历史》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编选张秀枫(主编)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很多人喜欢读历史,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并非都是真实的,真相是什么样谁也说不好。我们了解的历史,是前人记述的,记述者出于各种目的,有的会照实记录,有的会隐瞒,有的会放大或缩小,有的会篡改。所以历史真相需要人们去追问。这本书是在“追问历史”下诞生的一本合集。书中,多位作者针对我们常见的一些历史做出了新的解释,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
《吾爱梦工场》
作者:蔡澜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有朋友瞥见这本书的副标题“蔡澜的电影现场”,惊讶道:蔡澜,是那个写吃的作家吗?他还拍电影?我说:他不拍电影,他是监制,成龙的《快餐车》、《龙兄虎弟》、《城市猎人》等都是他监制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蔡澜与电影的缘分,还有他身边的导演、编剧、武师、服装师、化妆师、演员,以及影评人、影迷的故事。蔡澜长在电影院,小时候一出门就能看到银幕。怎么会这么牛呢?您啊,还是找书看吧。
《创业在微软》
作者:许凤婷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身处软件巨擘微软之中,何来“创业”二字?作者是一位财经记者,在过去的几年中,她有幸近距离接触了微软亚洲工程院,访谈人次近百。从院长张宏江博士,到在工程院实习的大学生;从严谨细致的测试人员,到天马行空的设计师;从业已离开的“元勋”,到加入不到一年的“新丁”……本书生动展现了工程院的独特文化,并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平凡人的另类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