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把特斯拉“开”到中国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cat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隆·马斯克 企业家、工程师、慈 善家。1971年出生 于南非,拥有加拿大 和 美 国 双 重 国 籍 ,
其他文献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了一套散文集子,开本小巧,装帧素雅,十分令人喜爱。继孙犁的《晚华集》之后,我们又见到了他的《秀露集》。孙犁在《后记》中写道:“在农村生活时,日出之后,步至田野,小麦初生,直立如针,顶上的露水如珍珠,一望无垠,耀人眼目,生气蒸蒸,叹为奇丽。今取之名集。”这“秀露”给人的感觉是清新疏朗、自然真切,它得之于天然,而绝无矫揉造作之感。把孙犁的散文比作“秀露”,实在是最恰当不过的。 
浩成同志的《从海瑞说到周作人》(《新华文摘》第九期,转载自《南风》第十二期),文末例举周作人为被“贬之入地”的人物——    “周作人,至今仍然是‘黑人黑户’,似乎已被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他在‘五四’时期为民主和进步而斗争的业绩,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几乎都被一笔抹杀,再也不能提起了。”    我以为,这么说与事实不符。  一九七九年五月第一版的《辞海·文学分册》中、“中国现代文学——作
早先听说日本文坛设立了一种“芥川奖”,一直就很想读读芥川的作品,最近终于如愿以偿了,买到了一本楼适夷译的《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这本书,除了装帧精美使人爱不释手以外,书名的与众不同颇引起我的思索。“小说十一篇”,为什么不是“小说选”呢?  我被译者猜中了:“有些读者是喜欢先看看前言后记,然后再读正文的。”我一气读完了《后记》,算是明白了一点这“十一篇”的用意。  译者在后记中写道:“我对这位作家
一个梦,一个伴随着春光的梦,一个少年时的梦。这个梦,既虚幻又真实,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它好象是在暗示着什么,却又那样的飘忽不定;它与以后的事件并无直接的联系,却又好象是那一切的主宰和原因。这个梦,这个如烟似雾的梦,就是《晚霞消失的时候》这部小说情感的主旋律。  一个极其古老,却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将人们引进了这样的梦境,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何在?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荣华富贵?为了上帝?还是为了美好
现在刊物上有的文艺评论文章,往往洋洋万言,又只谈思想性,不讲艺术性,我作为读者就觉生畏,恐怕九亿人中厌烦的,还不止我一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一些文艺刊物办得比较生动活泼、读者爱读。原因当然有许多,但也有一条常被人忽视了的可贵经验,就是编辑能随时为读者当当“指路人”。就以被誉为我国创作年选集编印创举的——一九二三年三月小说研究社初版的《小说年鉴》来说,《年鉴》的编者,对入选的三十二位作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之一,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留下了繁荣的史前文明。但古巴比伦文化是怎么终结的,为什么没有如中国一样源远流长延续传承?  答案是因为冶铁。  《圣经》告诉我们,位于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王国是最早发明冶铁和使用铁器的国家。  赫梯王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7世纪,初为小国,后以哈图沙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公元前13世纪,赫梯王国进入鼎盛时期
本刊驻法国特派记者 刘玲玲  “我的小可爱,虽然我的小精灵都很忙,但他们已经开始为你准备礼物了。”法国小朋友打开信箱,发现了贴有圣诞老人头像邮票的信封,打开一看,竟是一封盖有“圣诞老人秘书处”邮戳的回信。  给“白胡子爷爷”写信,恳请他在圣诞夜送来礼物,是法国孩子的节日传统。这封信不需邮票,只要在信封上注明“圣诞老人收”,并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地址即可。去年,“秘书处”收到超过120万封来信。  为
惊险科幻小说质疑      惊险科学幻想小说近年颇为风行,文艺界和科技界有各种不同看法。为了引起讨论,使科学文艺作品写得更好,我们发表赵世洲同志的有关评论文章。欢迎同志。们看后发表意见。——编者    一九八○年七月,叶永烈同志出版了一本小书:《神秘衣》。他说:“在这本书里,我尝试着把科学幻想小说和惊险小说结合起来,创作科学幻想小说中的新品种,即惊险科学幻想小说”。此后,叶永烈同志集中力量创作这个
曾一度担心老爸老妈退休后在家闲得无聊,殊不知现实让我啪啪打脸,不论是看视频、查资料,甚至是薅羊毛,他们都是“一顿操作猛如虎”。据说,现在五成以上的老年人都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三成以上的老年人对于网上冲浪的专业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以前,老妈总唠叨我:“少玩点手机,对眼睛不好。”现在,我得每天跟我妈絮叨:“别玩手机了,对颈椎不好!”因为他们就连做饭的时候,边上都要摆着手机,不停刷着短视频或者直播。
一九四六年,我在琉璃厂通学斋古书店工作,那年我二十四岁。那时书店经常向各大学求售书籍,我每周都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去送几次书。有一次我挟着书来到清华大学国文系,碰见一位身材不高、目光炯炯的中年人,他微笑着对我说:“你送书来了?”接着他翻看我送去的那些书,随手挑出一册问我:  “这书是干什么用的?”  “这书的作家是哪一朝代人?”  “这个作家还写过哪些书?”  “这本书有几个版本?哪个本子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