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对人格品质塑造的意义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秀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创作理念,隐要求创作含蓄有韵味,秀要求创作有突出之处。秀蕴藏在隐中,隐可以表现为秀,隐、秀恰如其分的结合是创作优秀篇章的必要条件。这一创作思想对人们含蓄内养与积极奋进相结合的人格品质塑造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隐秀;人格品质
  隐秀是刘勰关于创作的重要概念。《文心雕龙·隐秀》记载:“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引:“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关于隐秀,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张少康认为,隐、秀是分别就艺术创作中的意和象而言的,隐是说寄寓在客观物象中的作家情感意志要内在、隐蔽,不仅能够使读者从描写形象本身体会意义,也要能从形象中联想出意义。秀是要使客观事物逼真得展现在读者面前。隐秀同时也是对文学创作的美学要求,“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繒帛之染绿。”隐秀是自然的,不是写得幽深晦塞或者着力雕琢辞藻,而是要以自然精妙之态使读者有如亲临其境,有丰富的联想且余味无穷。黄侃对秀的含义和作用的解释更清楚,“言含余意,则谓之隐,意资要言,则谓之秀。隐者,语具于此,而义存乎彼;秀者,理有所致,而辞效其功。”秀是通过修辞、表现等手法使文意揭示得更直白。周振甫把隐、秀看作修辞学里的婉曲和精警格,认为隐秀都是就文章字句而言,在创作活动中,隐要求文章字句有内涵和韵味,要求文章有弦外之音,秀则要求文章字句使用得出色,指文章中的警句,又强调能够有“动心惊耳”之效,这与黄叔琳注本载“陆平原云:一篇之警策,其秀之谓乎”,刘师培《论文章有生死之别》讲题中“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隐秀》篇之所谓‘秀’”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可以看到,对隐秀解释的差别关键在于“秀”,对“秀”的解释角度从宏观的形象逼真的效果到微观的表现修辞手法,再到具体而微的警句。总的来说,隐秀属文章创作的范畴,要从情感和文辞两个层面理解,文辞的表现形式及其生动性和感染力都应纳入考虑范畴,最终使文章具有感动人的审美效果。
  在隐秀的创作观念中,隐秀被分割开来,分别用于艺术形象主体和艺术形象客体中。然而,隐秀是“思合而自逢”的表现形式,结合刘勰“深文隐蔚,馀味曲包”的赞,将隐秀置于情感与文辞的统一体中,以隐为文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秀为出色的章句字词,秀蕴藏在隐中,隐可以表现为秀,这与文质关系这个文论上的典型命题有很大的相似性。刘勰不仅在论文过程中讲求隐秀,更以其人生经历践行隐秀。《程器》篇记载:“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故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柟其质,豫章其幹。”“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宜骋绩。”要积极地完备才德,等待合适的时机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理想。刘勰出身贫寒,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社会里追求仕进。他在青年时期进入定林寺依沙门僧佑,借助僧佑当时的地位以结交上层名流权贵,为仕进寻找出路。期间他增加自身储备,还长时间从事佛经整理,精通佛理,终形成以儒为主兼有佛道的思想,也最终实现了其政治理想,为梁武帝一家所青睐。由此可见,隐秀不仅是创作理念,更考量修养才德的态度核对人生世事的涵容能力。
  隐秀的内涵对人格品质的塑造具有启发意义。一方面,隐秀启发人们兼有谦逊的品质和“舍我其谁”的魄力。立志方能知其所行何处,才能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刘勰“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故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刘勰作《文心雕龙》“体大而思精”。而在人生理想实现的过程中,有“舍我其谁”的志气使人坚持,有谦逊的品格使人有涵容之气,不恃才傲物,始终对学术、对理想保持恭敬之心。另一方面,隐秀启发人们在困境之中静心养气,有集腋成裘的耐性和坚定意志。《文心雕龙·杂文》讲“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自身遇到挫折或时世艰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要有等待由隐至秀耐性和气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在发挥才干的时机成熟时展现自己。司马迁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提出“发愤著书”说,以惊人的毅力“成一家之言”,这是对待困境的正确态度。
  隐秀的艺术感染力对人格塑造具有直接引导意义。就文而言,文与道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文以明道”,李汉《昌黎先生集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周敦颐《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获得的不仅是审美愉悦,更能受文中之道的启发,参鉴其中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也认为,最完美的人格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审美过程中,读者能够明析善恶,彰善瘅恶。以隐秀为创作方法的作品具有深切的感染人的力量,其中传递的价值理念、审美形式对读者的写作、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就人而言,身教胜于言传,具有隐秀品格之人以其人格精神形成强大的榜样力量,从而形成文论上徵圣、宗经的重要论题。
  隐秀是《文心雕龙》中一个重要概念,其对创作意义主要体现在艺术感染力上,论者由此引出其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即对人格品质塑造的意义。论者在参考前人著述的基础上,从社会效果角度对传统的创作概念进行理解,加之才力浅薄,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将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予以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13.
  [2]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中华书局.1964.
  [4]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作者简介: 赵晓梅(1993-2-5),女,山西朔州,中国语言文学,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2012级本科生。
  [项目支持]山西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心雕龙》与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研究”(201410108002)
其他文献
摘 要:清朝末期,英帝国主义两次入侵西藏,意欲通过西藏侵占我国腹地。中央对西藏地方控制力削弱,在此情况下,清廷派大臣张荫棠经营藏区,推行新政。本文主要叙述分析张荫棠在藏区的的施政策略。  关键词:张荫棠;藏区;清末新政  一、张荫棠简介  张荫棠,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清光绪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在总理衙门管理对英交涉事务,后在西藏推行新政。  二、张荫
期刊
摘 要:《宋元君将画图》是《庄子.外篇.田子方》中的一篇小寓言,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对绘画活动作出论断,但借助宋元君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真画者”所应该具有的状态,间接表述了庄子的绘画观点。文中描述了“真画者”的两种状态:其一“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其二“解衣般礴,裸袖握管”。从我理解,这两种状态其实也就是庄子针对绘画创作者提出的两点要求。  关键词:“高姿态”;精神自由;神遇  道家崇尚自然和自由,
期刊
摘 要:2015年是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10周年,600多年前的壮举直到今天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促成了这次意义重大的远航活动呢?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层面的,即通过获得诸藩国的拥护来稳固明成祖的帝位,保证朝贡秩序的有条不紊,继续推进海禁政策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从而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政治因素  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成为有明一代
期刊
摘 要:研究“中国性”必须从根基出发,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植根的土壤——乡土社会。《乡土中国》描绘出了生动而贴切的中国传统形象。对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费老通过观察寻找规律,在反思中批判学习,通过精辟的见解和恰当的比喻,对很多传统社会问题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并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  关键词:《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法治社会  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其他的阶层之根源,其他社会
期刊
摘 要:唐代敦煌壁画中人物的色彩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壁画中人物的色彩特点各不相同。初唐时期壁画中的人物在赋色上比较明快淡雅。盛唐时期,大唐气象恢弘,国力达到空前雄厚,赋色厚重,富丽堂皇。在色彩的表现上更加丰富,对人物面部的刻画采用渲染和叠晕,人物塑造具有立体感。中唐时期,壁画中的人物色彩倾向于清新淡雅,由于画师作画时常用原色,变色较少,保存相对完整。晚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色调柔和,和谐自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异化理论的角度来解读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一家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我的异化,同时探索黑人将如何生存的问题,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应向其类本质复归。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异化;类本质   一、引言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后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发展成异化理论。人具有类本质,即主体性和人性,指导和支配客体。可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客体也会反过来作用
期刊
摘 要:利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可以将日语的暧昧表达分为两类,即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和不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更具独特性,体现日本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日语暧昧表达;格莱斯;合作原则违反  暧昧性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日本人在说话时喜欢将事物的焦点模糊化,扩大所讲事物的范围,同时在日常交流中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环境, 很少使用过于明确和强硬的表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西方音乐,与以帝国主义为形式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同为一体的强势进入,使近代中国人经历了从蔑视到好奇,从排斥到崇拜,从推崇照搬到有选择学习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接受,是在特定情景之下的,有着其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受众群体是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入与交流的日益广泛而诞生发展的,对西方音乐的接受有着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关键词:近代中国人;西方音乐;特征研究
期刊
摘 要:绍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景点的组合配套性较差,各景点各自为政,古城特色吸引力不足,市场定位狭隘等问题。为了促进绍兴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地改善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开展体验旅游,划分旅游区块,建立合理的旅游网络,打造具有绍兴特色的旅游文化,开发本地旅游潜力,拓宽旅游市场。  关键词:绍兴旅游;古镇旅游;发展策略  一、绍兴及江南古镇
期刊
要 旨:『菊と刀』は日本の文化を研究し、権威がある著作であると言える。本論は『菊と刀』の第三章を中心に、日本の封建時代における家族の階層制度について論述しようと考える。  キーワード:日本;封建時代;家族;階層制度;カスト  日本人を理解しようとするに当たって、まず、取り上げねばならないのは、「各人が自分にふさわしい位置を占める」ということの意味について、日本人はどう考えている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