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泥塑的实践教学探究

来源 :中国中小学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塑是综合了绘画、设计、手工制作的一门艺术,在高一年级美术选修课中开设泥塑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興趣
  泥塑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起源于距今4000年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道观、佛寺、庙堂兴起,泥塑偶像的需求增加,直接促进了泥塑艺术的发展。唐代,泥塑艺术发展达到顶峰。到了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出售泥塑菩萨头像等商品。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夕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会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会买来供奉玩耍。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供陈设观赏,又可供小儿把玩。全国著名的泥塑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等。此时的泥塑作品更加朴实、直观、“接地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每件泥塑作品均是手工制作,皆为孤品,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现象。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已经没有机会“玩泥巴”了,对泥塑艺术越来越陌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泥塑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制作方法,拉近泥塑艺术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摄像机示范泥塑的揉、捏、刮、贴、刻和光的基本手法(图1),以及泥塑的工具材料,并展示一个人物头像的创作过程。(图2)其步骤具体、明确,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泥塑手法,克服畏难情绪。
  二、利用泥塑的可塑性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泥塑的基本用料是泥土。一般选用细腻且略带黏性的土,经过捶打、摔、揉等工序,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可塑性强,创作自由度大,富有趣味性的泥塑过程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在泥塑创作中还时常用到一些辅助工具和材料,如竹片、铁丝、竹签、火柴棍、树叶、塑料管、海绵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新材质。
  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创作意图表
  创意需要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时间的积累、资源的积累等。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因此,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书籍、报刊杂志和互联网收集创作的原始素材,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确立自己的创作意图。填写完创作意图表后,要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发现自己创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完成泥塑制作。(表1)
  2.动手制作,交流心得
  学生设计好草图后,结合教师的示范方法塑造成型,并根据泥塑造型的个性特点用水粉颜料上色,体验泥塑的乐趣。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记下自己的点滴心得。笔者从学生的制作心得中摘抄了几条:“泥塑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又给我带来了快乐。”“泥塑虽然很费工夫,但真的很好玩。”“我从小就不喜欢上美术课,自从上了泥塑课后,我感受到作品带给我的成就感。”“做泥塑不仅让我更细心,还培养了我的耐心。”
  三、通过点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组织泥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多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并对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或辅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在泥塑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随意地敲打泥巴、捏塑泥块,虽然做出来的东西算不上工艺品,但都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依稀窥见泥土与人类天然的亲近感,看到儿童游戏与原始艺术的某种相似性。学生拙朴的造型之所以让人心动,正是因为它们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天真活泼的感情,展示了孩子的创作本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艺术感受但技巧尚不成熟的学生。泥塑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双手得到“解放”,释放天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他们充分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意和创作成果,让泥塑教学惠及每一位学生。
其他文献
自翻转课堂概念提出以来,微课堂、微课程成了教育界的热词。微课是以多媒体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全过程。微课教学时间短、容量小,但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小”微课中有大学问。不是每堂课都能够使用微课的形式,也不是随意录几个视频播放出来就是微课,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合理设计。只有在
期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7年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中国人固本工程,铸魂及打底色的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是美术老师责无旁贷的义务,“九十九加一——印象历史人物”系列课程就是笔者的一次探索。  2018年1月8日,“九十九加一——印象米芾”在广东省英德市洽洗镇的英西中学开课了。笔者课前准备了介绍米芾的课件,包括米芾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米芾与洽洗的渊源、米芾拜石的故事等,引起了学生的极大
期刊
2016年,“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在湘西凤凰和古丈举办了两个留守儿童的美术夏令营,采用多方平等参与、教学互动的方式,促进当地美术教育发展。两个夏令营共有二十余名志愿者参与,吸引儿童一百四十多人。2017年的“蒲公英行动”夏令营在湘西龙山惹巴拉村举行,23名志愿者和72名儿童参与了这次活动。本文以2017年湘西当地参与“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的儿童对活动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为基础,结合两年活动的反馈意见,
期刊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  黄宾虹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其丰富多变的笔墨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崇尚自然的美学取
期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剿灭了躲在云南的残余敌人后,接到朝廷的命令,从云南转移到贵州安顺屯军驻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村落。这些村落多以军事建制命名,称为“××屯”或“××堡”。村落里的人很少与外界交流,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日常练兵、耕种,闲暇时表演地戏娱乐。屯堡人所处地域闭塞,疏于对外交流,这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得以保留。时至今日,地戏在很多地区都已消逝,唯安顺屯堡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历史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免疫标志物,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检测其含量结果与ELISA法结果的符合程度,灵敏度及其特异性作比较分折,并了解TRFIA法测定乙肝两对半的准确性,灵敏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TRFIA法和ELISA法测定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HBV-M)结果及含量。结果:分别用TRFIA法试剂和ELISA法试剂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H
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第六部分的展厅中,展出了大量的三彩文物,为人们了解隋唐五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以“三彩世界”学习单为例,以馆藏唐三彩文物为载体,从其发展、釉色、美术等方面切入,再现“盛世大唐”“丝绸之路”的景象,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进一步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唐三彩的历史渊源  1905年,工人们在洛阳市北邙山一带修筑铁路时,发现了一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在美术作品中能够看到什么,能获得什么知识和精神、情感上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观看的态度,也需要观者对图像的形式特征、艺术内涵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如果学生从少儿时期便在此方面有所积累,其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素养都会获得更大的提升。  提高欣赏评述能力是小学生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其内涵既包括提高视觉
期刊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欣赏在整个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占有一定比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建筑,学生都有必要了解其历史、概念、风格特征、形式美、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1.建筑历史的认知  中国的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的成就。要真正了解中国建筑艺术,就应当从历史和文化中挖掘其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建筑概念及内涵  建筑是一种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艺
期刊
如上期所述,制作手工立体书所需要的几何设计相关知识量是庞大的,但它们并非渺无边际。谈及复杂神秘的立体书工艺,在不断整合、系统化的过程中,立体书理论圈内按照不同的甄别体系,基本能够归纳出数个大的工艺类别。笔者根据工艺类别的划分,罗列了以下八种工艺以供参考。  1.“V”形折  “V”形折是最常见的立体书工艺。“V”形折的结构呈现基础为书本跨页夹角180度,主支撑力来源于黏合处与跨页中线有夹角的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