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珍宝

来源 :中国中小学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us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剿灭了躲在云南的残余敌人后,接到朝廷的命令,从云南转移到贵州安顺屯军驻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村落。这些村落多以军事建制命名,称为“××屯”或“××堡”。村落里的人很少与外界交流,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日常练兵、耕种,闲暇时表演地戏娱乐。屯堡人所处地域闭塞,疏于对外交流,这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得以保留。时至今日,地戏在很多地区都已消逝,唯安顺屯堡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历史也最悠久。由于表演地戏必须佩戴面具以装扮各种角色,因此地戏面具制作这一技艺也得以保存并发展至今。
  地戏与威宁的撮泰吉、德江的傩堂戏都属于“傩戏”,是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曲,但内容上,地戏与其他两种不同。地戏的表演者都是屯军的军人,因此内容多为武戏,俗称“正戏”,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如《隋唐演义》《三国》《封神榜》《杨家将》等,赞美忠义,歌颂报国。地戏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列入国家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
  地戏面具是表演地戏时佩戴在头上的道具,俗称“脸子”。地戏面具由上等杨木雕刻制作,需经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艺术表现手法夸张突出、刻工精细,特别是在角色、性格刻画上有独到之处。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贵阳市立项课题“贵州美术文化‘走进’小学课堂的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在小学进行贵州傩面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所研发的一节欣赏课程。本课将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作为欣赏内容,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武将、道人、丑角、动物的角色形象,围绕地戏面具特色及相关文化,引导学生感受贵州传统民族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小学高年段学生为对象。该学段学生在美术基础知识方面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个性化审美情趣,能细致地观看、识读图像,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小学生虽然平时在电视、文化商店见过地戏面具,但对其历史由来、内容及形式种类等方面还比较陌生。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戏文化,对贵州多样化的民族民间美术加深体验,产生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地戏面具产生的由来、地域、作用、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归纳地戏面具的艺术特点,能总结出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并加以正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并认同地戏面具的文化艺术价值,乐于了解地戏面具及贵州其他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美术,懂得珍惜和保护地戏文化遗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讨论,感受地戏面具的艺术魅力,掌握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了解地戏面具的由来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感受地戏面具的艺术魅力,生成珍爱这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情感。
  教学准备
  面具实物、课件。
  教学环节
  一、初步感知地戏面具
  教师展示地戏面具实物,供学习小组观察并触摸。
  师:大家看看桌上是什么?
  生:面具。(板书:面具)
  师:我们称它为“地戏面具”,是表演地戏时佩戴的,请同学们看视频。
  教师播放地戏表演视频,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对地戏表演形式形成整体认知。之后教师展示多幅地戏表演图片,供学生观察。(图1)
  师:这种表演形式不需要舞台,在院落、空地、田间均可演出,故称“地戏”。(板书:地戏)面具是地戏表演时最重要的道具。
  教师简要介绍地戏的历史由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城市小学生对地戏及其面具比较陌生,展示面具实物和播放视频,学生可以直观了解这一戏曲表演形式,同时知道面具是表演时需要佩戴的重要道具。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识读,解析“地戏”名称的由来,讲述地戏的相关历史以及表演涉及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家乡民族民间关术的积极性。
  二、深入了解地戏面具的相关知识
  教师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图片。(图2)
  师:地戏面具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共有一千五百多种,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具特定的面具式样。今天老师向同学们展示最具代表性的。请你仔细观察,小组成员尝试将面具分类,看看可以分为几类。
  师:按角色区分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将军、道人、丑角、动物。其中最精美的面具是哪一类面具?
  师:因为地戏表演都是战争内容,所以“将军”面具刻画得最为精美,为此人们也将地戏面具称为“军傩”。今天我们就围绕将军面具进行深入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了解地戏面具。
  设计意图:地戏面具种类繁多,課堂中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涉及,因此筛选有代表性的四类面具进行展示,学生知道大致的分类即可,通过对比了解将军面具是最精关的,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师介绍地戏面具的制作方法。
  师:同学们看看图片中地戏面具制作步骤分几步?
  师:面具采用上好的杨木,经过干燥处理才能进行初步雕刻,再进入细节刻画。完成后抛光,利用油漆上色。有的角色还需要安装胡须和小镜片,以作装饰。工序相当精细和繁琐,每一件面具都倾注了民间艺人的心血。(图3)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面具的制作方法及材料,明白面具制作的不易。因为面具需求量小,多数面具艺人平时耕种饲养,维持生计,农闲时才有时间制作面具,所以地戏面具来之不易。
  三、细致观察面具,了解其艺术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面具部件。(图4)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面具,你可以将它分为几部分?
  师:在现有的面具当中地戏面具是最为独特的,因为他的耳翅部分是独立制作后再进行安装的。依据不同的角色,人物的面部刻画和头盔样式都有所不同,以彰显人物性格。下面,我们从脸部色彩入手观察。   学生观察面具面部色彩,了解其象征意义。(图5)
  师:你观察到地戏面具有几种颜色?结合它的五官造型,联想一下色彩代表怎样的人物性格?
  师:地戏面具的颜色和许多戏曲有相似之处,分为红脸、粉脸、绿脸、粉花脸、青脸。每一种颜色紧扣角色特征,和京剧脸谱类似。
  学生观察面具五官造型,了解地戏面具造型特点。(图6)
  师:仔细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你能找到和文字对应的图片吗?
  师:地戏以战争戏为主,所以将军面具众多,同时又细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依据性别、年龄有特定的塑造模式。
  学生观察头盔纹饰,了解纹饰特点。(图7)
  师:图中人物分别是李世民、穆桂英、吕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的头盔纹饰,是由什么组成的?和角色有什么关系?
  师:李世民的头盔上有29条龙,彰显其显赫的地位;穆桂英的头盔用凤和花刻画女将军的柔美;吕布的头盔用威猛的白虎凸显其彪悍。
  设计意图:此部分为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从面具的色彩、五官、头盔纹饰进行细致观察,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知道地戏面具的面部色彩、五官造型、头盔纹饰都紧扣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从而掌握面具的欣赏方法以及地戏面具的艺术特点。
  四、学习回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我们从地戏面具的哪几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炼学生用词,概括为板书,如图8。)
  师:地戏已走过600年的历史,它是贵州独有的,也是中国独有的。如果你们将今天學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或同伴,你们会怎样介绍呢?
  师:同学们对于地戏面具都有自己的理解,透过面具我们体会到勤劳的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美的面具倾注了祖辈的智慧,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家一起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比如让能力较强的孩子根据板书说说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加入自己的想法;对于能力中等的孩子则出示填空的提示语,让这部分孩子填上词,再完整地进行表述,帮助他们整理和规范用语;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出示归纳好的句子,请孩子复述,帮助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概括。语句的表达、用词的形象、观点的阐述都需要一一进行引导。(图9)
  五、拓展贵州民族民间“傩”文化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地戏面具只是贵州傩戏面具的种类之一。在贵州还有威宁的撮泰吉面具、德江的傩堂戏面具等,它们在造型和表现等方面各具特色,今后有机会我们再进行详细学习。(图10)
其他文献
一、课程背景材料分析  中国传统绘画的临摹学习于我们的教学有重要意义。临摹是继承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仅训练了绘画技能,也帮助学生领悟和促进了对中国绘画精神的理解和文化认同。  本课教学旨在通过对《永乐宫壁画》(局部)的欣赏与临摹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中国传统人物画绘画艺术,了解永乐宫壁画的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中国人物绘画以形写神的特点,体会中国画独特的审美传统,初步感受传统中国画技法中线的运用
期刊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在中原大地上居住、耕种。苗族人口约900万,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贵州。苗族最鼎盛的时代是5500年前的九黎部落时期,部落首领蚩尤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下游的81个部落,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部落联盟。苗族的“苗”字意为以种植禾苗为生的民族,可见其与农耕文化关系之紧密。许多研究证明,九黎部落拥有许多中国古代文明“之最”,比如最早群体进入农耕时代,最早发明金属冶炼技术
期刊
教学背景  烙画葫芦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的分支。学生学习烙画葫芦不仅传承了绘画技法,更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烙画与中国画的关系,使用电烙笔在葫芦上进行线描绘画。  过程与方法:掌握电烙画的人物、花鸟、动物线描绘画方法。了解电烙画知识,掌握柳叶描、竹叶描等绘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烙画葫芦工艺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
期刊
我院是武汉地区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也是湖北省首家“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现有床位530张,工作人员500余人,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00余人。近年来,医院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累累硕果,相继获得了众多殊荣:全国、省、市“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示范岗”、“巾帼文明岗”等,2004年医院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4月医院又荣获武汉地区“文明
期刊
2018年4月16日至20日,新疆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培训活动在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举办。此次培训活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新疆美术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协办,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承办,来自自治区各地州市36名优秀高中美术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活动针对当前高中新课程标准中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加强美术教师素描速写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绘畫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关注高中美术绘画模块课
期刊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承办的“为师·传艺·树人——首届首都基础美术教育论坛暨京津冀美育高峰会议”将于2018年6月21日至22日召开。会议旨在通过学术汇报与交流、教学研讨、课程观摩等方式,搭建多元的美术教育平台,推進京津冀地区美育繁荣,提升区域内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
期刊
自翻转课堂概念提出以来,微课堂、微课程成了教育界的热词。微课是以多媒体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全过程。微课教学时间短、容量小,但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小”微课中有大学问。不是每堂课都能够使用微课的形式,也不是随意录几个视频播放出来就是微课,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合理设计。只有在
期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7年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中国人固本工程,铸魂及打底色的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是美术老师责无旁贷的义务,“九十九加一——印象历史人物”系列课程就是笔者的一次探索。  2018年1月8日,“九十九加一——印象米芾”在广东省英德市洽洗镇的英西中学开课了。笔者课前准备了介绍米芾的课件,包括米芾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米芾与洽洗的渊源、米芾拜石的故事等,引起了学生的极大
期刊
2016年,“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在湘西凤凰和古丈举办了两个留守儿童的美术夏令营,采用多方平等参与、教学互动的方式,促进当地美术教育发展。两个夏令营共有二十余名志愿者参与,吸引儿童一百四十多人。2017年的“蒲公英行动”夏令营在湘西龙山惹巴拉村举行,23名志愿者和72名儿童参与了这次活动。本文以2017年湘西当地参与“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的儿童对活动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为基础,结合两年活动的反馈意见,
期刊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  黄宾虹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其丰富多变的笔墨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崇尚自然的美学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