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剿灭了躲在云南的残余敌人后,接到朝廷的命令,从云南转移到贵州安顺屯军驻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村落。这些村落多以军事建制命名,称为“××屯”或“××堡”。村落里的人很少与外界交流,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日常练兵、耕种,闲暇时表演地戏娱乐。屯堡人所处地域闭塞,疏于对外交流,这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得以保留。时至今日,地戏在很多地区都已消逝,唯安顺屯堡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历史也最悠久。由于表演地戏必须佩戴面具以装扮各种角色,因此地戏面具制作这一技艺也得以保存并发展至今。
地戏与威宁的撮泰吉、德江的傩堂戏都属于“傩戏”,是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曲,但内容上,地戏与其他两种不同。地戏的表演者都是屯军的军人,因此内容多为武戏,俗称“正戏”,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如《隋唐演义》《三国》《封神榜》《杨家将》等,赞美忠义,歌颂报国。地戏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列入国家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
地戏面具是表演地戏时佩戴在头上的道具,俗称“脸子”。地戏面具由上等杨木雕刻制作,需经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艺术表现手法夸张突出、刻工精细,特别是在角色、性格刻画上有独到之处。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贵阳市立项课题“贵州美术文化‘走进’小学课堂的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在小学进行贵州傩面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所研发的一节欣赏课程。本课将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作为欣赏内容,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武将、道人、丑角、动物的角色形象,围绕地戏面具特色及相关文化,引导学生感受贵州传统民族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小学高年段学生为对象。该学段学生在美术基础知识方面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个性化审美情趣,能细致地观看、识读图像,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小学生虽然平时在电视、文化商店见过地戏面具,但对其历史由来、内容及形式种类等方面还比较陌生。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戏文化,对贵州多样化的民族民间美术加深体验,产生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地戏面具产生的由来、地域、作用、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归纳地戏面具的艺术特点,能总结出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并加以正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并认同地戏面具的文化艺术价值,乐于了解地戏面具及贵州其他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美术,懂得珍惜和保护地戏文化遗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讨论,感受地戏面具的艺术魅力,掌握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了解地戏面具的由来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感受地戏面具的艺术魅力,生成珍爱这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情感。
教学准备
面具实物、课件。
教学环节
一、初步感知地戏面具
教师展示地戏面具实物,供学习小组观察并触摸。
师:大家看看桌上是什么?
生:面具。(板书:面具)
师:我们称它为“地戏面具”,是表演地戏时佩戴的,请同学们看视频。
教师播放地戏表演视频,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对地戏表演形式形成整体认知。之后教师展示多幅地戏表演图片,供学生观察。(图1)
师:这种表演形式不需要舞台,在院落、空地、田间均可演出,故称“地戏”。(板书:地戏)面具是地戏表演时最重要的道具。
教师简要介绍地戏的历史由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城市小学生对地戏及其面具比较陌生,展示面具实物和播放视频,学生可以直观了解这一戏曲表演形式,同时知道面具是表演时需要佩戴的重要道具。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识读,解析“地戏”名称的由来,讲述地戏的相关历史以及表演涉及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家乡民族民间关术的积极性。
二、深入了解地戏面具的相关知识
教师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图片。(图2)
师:地戏面具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共有一千五百多种,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具特定的面具式样。今天老师向同学们展示最具代表性的。请你仔细观察,小组成员尝试将面具分类,看看可以分为几类。
师:按角色区分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将军、道人、丑角、动物。其中最精美的面具是哪一类面具?
师:因为地戏表演都是战争内容,所以“将军”面具刻画得最为精美,为此人们也将地戏面具称为“军傩”。今天我们就围绕将军面具进行深入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了解地戏面具。
设计意图:地戏面具种类繁多,課堂中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涉及,因此筛选有代表性的四类面具进行展示,学生知道大致的分类即可,通过对比了解将军面具是最精关的,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师介绍地戏面具的制作方法。
师:同学们看看图片中地戏面具制作步骤分几步?
师:面具采用上好的杨木,经过干燥处理才能进行初步雕刻,再进入细节刻画。完成后抛光,利用油漆上色。有的角色还需要安装胡须和小镜片,以作装饰。工序相当精细和繁琐,每一件面具都倾注了民间艺人的心血。(图3)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面具的制作方法及材料,明白面具制作的不易。因为面具需求量小,多数面具艺人平时耕种饲养,维持生计,农闲时才有时间制作面具,所以地戏面具来之不易。
三、细致观察面具,了解其艺术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面具部件。(图4)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面具,你可以将它分为几部分?
师:在现有的面具当中地戏面具是最为独特的,因为他的耳翅部分是独立制作后再进行安装的。依据不同的角色,人物的面部刻画和头盔样式都有所不同,以彰显人物性格。下面,我们从脸部色彩入手观察。 学生观察面具面部色彩,了解其象征意义。(图5)
师:你观察到地戏面具有几种颜色?结合它的五官造型,联想一下色彩代表怎样的人物性格?
师:地戏面具的颜色和许多戏曲有相似之处,分为红脸、粉脸、绿脸、粉花脸、青脸。每一种颜色紧扣角色特征,和京剧脸谱类似。
学生观察面具五官造型,了解地戏面具造型特点。(图6)
师:仔细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你能找到和文字对应的图片吗?
师:地戏以战争戏为主,所以将军面具众多,同时又细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依据性别、年龄有特定的塑造模式。
学生观察头盔纹饰,了解纹饰特点。(图7)
师:图中人物分别是李世民、穆桂英、吕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的头盔纹饰,是由什么组成的?和角色有什么关系?
师:李世民的头盔上有29条龙,彰显其显赫的地位;穆桂英的头盔用凤和花刻画女将军的柔美;吕布的头盔用威猛的白虎凸显其彪悍。
设计意图:此部分为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从面具的色彩、五官、头盔纹饰进行细致观察,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知道地戏面具的面部色彩、五官造型、头盔纹饰都紧扣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从而掌握面具的欣赏方法以及地戏面具的艺术特点。
四、学习回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我们从地戏面具的哪几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炼学生用词,概括为板书,如图8。)
师:地戏已走过600年的历史,它是贵州独有的,也是中国独有的。如果你们将今天學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或同伴,你们会怎样介绍呢?
师:同学们对于地戏面具都有自己的理解,透过面具我们体会到勤劳的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美的面具倾注了祖辈的智慧,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家一起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比如让能力较强的孩子根据板书说说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加入自己的想法;对于能力中等的孩子则出示填空的提示语,让这部分孩子填上词,再完整地进行表述,帮助他们整理和规范用语;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出示归纳好的句子,请孩子复述,帮助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概括。语句的表达、用词的形象、观点的阐述都需要一一进行引导。(图9)
五、拓展贵州民族民间“傩”文化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地戏面具只是贵州傩戏面具的种类之一。在贵州还有威宁的撮泰吉面具、德江的傩堂戏面具等,它们在造型和表现等方面各具特色,今后有机会我们再进行详细学习。(图10)
地戏与威宁的撮泰吉、德江的傩堂戏都属于“傩戏”,是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曲,但内容上,地戏与其他两种不同。地戏的表演者都是屯军的军人,因此内容多为武戏,俗称“正戏”,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如《隋唐演义》《三国》《封神榜》《杨家将》等,赞美忠义,歌颂报国。地戏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列入国家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
地戏面具是表演地戏时佩戴在头上的道具,俗称“脸子”。地戏面具由上等杨木雕刻制作,需经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艺术表现手法夸张突出、刻工精细,特别是在角色、性格刻画上有独到之处。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贵阳市立项课题“贵州美术文化‘走进’小学课堂的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在小学进行贵州傩面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所研发的一节欣赏课程。本课将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作为欣赏内容,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武将、道人、丑角、动物的角色形象,围绕地戏面具特色及相关文化,引导学生感受贵州传统民族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小学高年段学生为对象。该学段学生在美术基础知识方面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个性化审美情趣,能细致地观看、识读图像,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小学生虽然平时在电视、文化商店见过地戏面具,但对其历史由来、内容及形式种类等方面还比较陌生。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戏文化,对贵州多样化的民族民间美术加深体验,产生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地戏面具产生的由来、地域、作用、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归纳地戏面具的艺术特点,能总结出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并加以正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并认同地戏面具的文化艺术价值,乐于了解地戏面具及贵州其他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美术,懂得珍惜和保护地戏文化遗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讨论,感受地戏面具的艺术魅力,掌握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了解地戏面具的由来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地戏面具的方法,感受地戏面具的艺术魅力,生成珍爱这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情感。
教学准备
面具实物、课件。
教学环节
一、初步感知地戏面具
教师展示地戏面具实物,供学习小组观察并触摸。
师:大家看看桌上是什么?
生:面具。(板书:面具)
师:我们称它为“地戏面具”,是表演地戏时佩戴的,请同学们看视频。
教师播放地戏表演视频,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对地戏表演形式形成整体认知。之后教师展示多幅地戏表演图片,供学生观察。(图1)
师:这种表演形式不需要舞台,在院落、空地、田间均可演出,故称“地戏”。(板书:地戏)面具是地戏表演时最重要的道具。
教师简要介绍地戏的历史由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城市小学生对地戏及其面具比较陌生,展示面具实物和播放视频,学生可以直观了解这一戏曲表演形式,同时知道面具是表演时需要佩戴的重要道具。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识读,解析“地戏”名称的由来,讲述地戏的相关历史以及表演涉及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家乡民族民间关术的积极性。
二、深入了解地戏面具的相关知识
教师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图片。(图2)
师:地戏面具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共有一千五百多种,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具特定的面具式样。今天老师向同学们展示最具代表性的。请你仔细观察,小组成员尝试将面具分类,看看可以分为几类。
师:按角色区分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将军、道人、丑角、动物。其中最精美的面具是哪一类面具?
师:因为地戏表演都是战争内容,所以“将军”面具刻画得最为精美,为此人们也将地戏面具称为“军傩”。今天我们就围绕将军面具进行深入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了解地戏面具。
设计意图:地戏面具种类繁多,課堂中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涉及,因此筛选有代表性的四类面具进行展示,学生知道大致的分类即可,通过对比了解将军面具是最精关的,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师介绍地戏面具的制作方法。
师:同学们看看图片中地戏面具制作步骤分几步?
师:面具采用上好的杨木,经过干燥处理才能进行初步雕刻,再进入细节刻画。完成后抛光,利用油漆上色。有的角色还需要安装胡须和小镜片,以作装饰。工序相当精细和繁琐,每一件面具都倾注了民间艺人的心血。(图3)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面具的制作方法及材料,明白面具制作的不易。因为面具需求量小,多数面具艺人平时耕种饲养,维持生计,农闲时才有时间制作面具,所以地戏面具来之不易。
三、细致观察面具,了解其艺术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面具部件。(图4)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面具,你可以将它分为几部分?
师:在现有的面具当中地戏面具是最为独特的,因为他的耳翅部分是独立制作后再进行安装的。依据不同的角色,人物的面部刻画和头盔样式都有所不同,以彰显人物性格。下面,我们从脸部色彩入手观察。 学生观察面具面部色彩,了解其象征意义。(图5)
师:你观察到地戏面具有几种颜色?结合它的五官造型,联想一下色彩代表怎样的人物性格?
师:地戏面具的颜色和许多戏曲有相似之处,分为红脸、粉脸、绿脸、粉花脸、青脸。每一种颜色紧扣角色特征,和京剧脸谱类似。
学生观察面具五官造型,了解地戏面具造型特点。(图6)
师:仔细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你能找到和文字对应的图片吗?
师:地戏以战争戏为主,所以将军面具众多,同时又细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依据性别、年龄有特定的塑造模式。
学生观察头盔纹饰,了解纹饰特点。(图7)
师:图中人物分别是李世民、穆桂英、吕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的头盔纹饰,是由什么组成的?和角色有什么关系?
师:李世民的头盔上有29条龙,彰显其显赫的地位;穆桂英的头盔用凤和花刻画女将军的柔美;吕布的头盔用威猛的白虎凸显其彪悍。
设计意图:此部分为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从面具的色彩、五官、头盔纹饰进行细致观察,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知道地戏面具的面部色彩、五官造型、头盔纹饰都紧扣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从而掌握面具的欣赏方法以及地戏面具的艺术特点。
四、学习回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我们从地戏面具的哪几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炼学生用词,概括为板书,如图8。)
师:地戏已走过600年的历史,它是贵州独有的,也是中国独有的。如果你们将今天學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或同伴,你们会怎样介绍呢?
师:同学们对于地戏面具都有自己的理解,透过面具我们体会到勤劳的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美的面具倾注了祖辈的智慧,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家一起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比如让能力较强的孩子根据板书说说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加入自己的想法;对于能力中等的孩子则出示填空的提示语,让这部分孩子填上词,再完整地进行表述,帮助他们整理和规范用语;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出示归纳好的句子,请孩子复述,帮助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概括。语句的表达、用词的形象、观点的阐述都需要一一进行引导。(图9)
五、拓展贵州民族民间“傩”文化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地戏面具只是贵州傩戏面具的种类之一。在贵州还有威宁的撮泰吉面具、德江的傩堂戏面具等,它们在造型和表现等方面各具特色,今后有机会我们再进行详细学习。(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