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童话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j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思维导图在低年段童话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核心、学习讲述故事,并设计新颖的作业,从而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   童话故事   语言能力
  童话是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孩子本身就是一部最完美的童话。阅读童话,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低年级统编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据统计,在第1~4册课本中共选用童话29篇,占选文总数的34.1%。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的教学实践,认为当孩子的认识水平和童话阅读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孩子学习关于童话阅读的知识和方法。思维导图是David Hyerle博士在1998年开发的一种帮助学习的语言工具。 它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可以帮助孩子把抽象的思考具体化。在低年段童话类课文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内容
  我们常將“童话”和“故事”连在一起说成“童话故事”,故事是完整的,就应该从整体入手。仔细观察一些教师童话类课文教学的课堂,会发现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哪里讲的是起因,哪里讲的是经过,哪里是结果?”“这些词语可以去掉吗?”……琐碎的问题使得孩子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忘记了童话的神秘性,感受不到阅读童话的乐趣。
  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孩子初步感知童话的文体特征。对于低年段的孩子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因此,在童话故事的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式的板书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不仅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文章结构,还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应该从整体入手,只有整体感知,才不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两条主线:一是小蝌蚪遇到了谁,二是小蝌蚪身体的变化。教学时,教师可准备好相应的图片,先和学生一块梳理主要问题,比如:小蝌蚪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用这些问题串联成完整的童话故事。孩子置身于童话情境中,一边理清故事情节,一边感受小蝌蚪的成长。这时候的学生,一定会陶醉其中,被故事深深吸引。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利用线性导图(如图1所示)整合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小蝌蚪就变成了青蛙。
  二、借助思维导图,引导讲述故事
  统编版教材低年段入选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保持了口语的特点;情节简单、形象鲜明、结构反复,具有“讲故事”的特征。这些对于低年级孩子的语言习得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复述、讲故事仍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低年段学生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这一学段注重对故事性强的作品进行情节的复述,要求学生复述时能紧抓基本情节,复述出故事大概。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蜘蛛开店》一课课后练习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清楚地表达了蜘蛛开店三次更换招牌的过程。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借助这个思维导图来复述故事,引导他们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思维导图,布置新颖作业
  在小学阶段,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大多数偏向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学生就不能做到很好的掌握,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尽量布置一些趣味性强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的快乐。
  “读”是吸收和内化,“绘”是表达和外化。课堂上,教师的多次示范,孩子心里也有了小小的萌芽,他们识字量不大,会写的字不多,但是他们乐于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画一些线条、图像,用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与关键词等,来整理故事信息。他们还不具备完整的书写能力,但他们可以说,可以画,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来。
  如学完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后,让学生回去试着画一画思维导图“做一只小虫子好不好”,还可以进行实践拓展主题“我是一个小孩子”。学生虽然还不具有写作的能力,但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童话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复述,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从而帮助他们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可能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一首普通的诗来读,但对我来说,是真正从中读到了自己,读到了书和我的人生产生的联系。读书,给予了我支撑与力量,还有温暖。”坐在记者对面的曹红燕,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校长,一位爱好阅读与写作的教育工作者,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学生在阅读书籍后,教师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样的平台一般就是阅读交流课。既然是交流课,话题必不可少,那么怎样设计有价值的话题呢?一、话题要有“诱惑性”;二、话题要有“挑战性”;三、话题要有发散性;四、话题要有拓展性。设计具有实效性的话题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关键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以一节歌唱课为例,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有效评价三方面阐述如何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  [关键词]单元主题教学 深度学习 音乐课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正式颁布,大家关注的焦点就是学科核
期刊
[摘要]城市和乡村,区域不同,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推进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高品质教研”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智力支撑。高品质教研应找准研究点,倡导真研究,追求共成长。  [关键词]教育公平 乡村教师 高品质教研 适合 真实 成长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2000多年后,“教育公平”成为全体教育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我省,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区域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发展,不仅是教师提升个人价值的通道,更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作为一所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学校,长期坚持围绕教师发展的主题,千方百计创设环境和条件,关注和促进教师的发展,并以此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近日,记者来到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仁章校区,就学校的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建设采访了校长陶静。  一、规划有序,指导有方  “我们在建设
期刊
【摘要】自从2017年部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文言文比例大幅增加后,教师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意识逐渐加强,但仍普遍存在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趣味性缺乏等问题。文言文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如何以充满趣味的方式,让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得到文学和审美上的多重收获,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趣味阅读  文言文一直有着传承古代传统文化的使命,它们是中国人智慧的
期刊
【摘要】在新课标引领下,音乐课堂评价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在音乐课堂中开展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能够增进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 发展 自评 互评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几乎是唯一的评价主体,是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大法官”“裁判员”。如今,多元化评价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单一性评价,这是课堂评价的良好发展方向。我们
期刊
【摘 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注重诵读,注重积累,注重感悟,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鍵词】诗歌 意境美 语言美 语文素养  诗歌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它感染、净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丰富着学生的情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品
期刊
[摘要]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用什么方法指导?怎样指导?确实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元认知,促使学生由“不会”到“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由“学会”到“会学”,唤醒学生的内驱力,由“会学”到“乐学”,这“三重境界”的方法让我在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不断指向着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生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期刊
李吉林老师离开了我们,一切恍如在梦中。她的和蔼微笑,她的睿智话语,她的关切叮咛,我们再不能有所见有所闻。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校园、情境教育研究所办公室内,再不会有她的身影,她和孩子们一起的笑声,和年轻老师在一起的温馨画面,一切都不会再有——李吉林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位像儿童一样的老人,一位像学者一样的老师,一位充满活力和创造的教育家,告别了这个世界。愿这一切都是梦境,但残酷的现实是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