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多、语言混杂、师资缺乏、学生外语底子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等因素,教学水平一直难以突破。文章通过调研,对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边远民族地区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模式
[作者简介]斯婉青(1962- ),女,浙江诸暨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育。(贵州 贵阳 5500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6-0093-02
一、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情况调研分析
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多、语言混杂、师资缺乏、学生外语底子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等因素,教学水平一直难以突破。根据近年来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的反馈信息,英语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为此我们通过问卷形式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问卷398份,收回397份。调查内容涉及:“你是否有过就业经历、你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你认为大学最难学的课程、你对目前所开设的英语课程的实用的评价、你认为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你希望提高哪方面的英语能力”等方面问题。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有87%的学生有过就业经历。对于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有45%的学生认为想到有竞争力的企业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英语不过关,主要体现在没有大学英语过级证书、英语交际能力欠缺;有49%的学生认为最难学的课程是英语课;有31%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实用性不强;有4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英语课时量达不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时(180学时),而如今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最多开设120学时,少则60学时;对于希望提高哪方面的英语能力问题,有78%的学生希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把调研结果与学校校长进行了沟通,对英语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学校答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多年来在英语教学上花的时间不少,但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高,一方面反映在“英语过级率”不高(30%左右),另一方面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强,反映在听不懂不会说。学校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教学效率不高的英语上,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学校不再强调“英语过级”作为学生毕业要求,同时减少了英语课时量(“2.5+0.5”专业开设一学年英语课,“2+1”专业开设一学期英语课)。这样的改革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又有差距了,因为高职高专教育毕竟是属于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备作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英语是必备的基本文化素质之一。教育部也要求“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过级率与就业率挂钩,高校评估也把英语过级率作为评优的基本标准之一”。历届毕业生就业招聘,英语往往作为企业招聘的重要条件之一,不懂英语,将面临淘汰。
目前,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民族边远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实用英语课程,由于教学效果不佳,越来越不受重视。许多院校甚至急功近利,新生一入学就要求学生报名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认为只要通过考试,英语就学好了,完全违背了语言教育的终身性原则。虽然学生有高考的英语基础,少部分学生(约12%)也能够以边疆舞的分数(60分)通过考试,但学校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新生英语教学的正常开展,英语教学内容无法体现教学大纲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因为课时的不足,在短暂的英语教学时间里,是为学生通过能力考试而教学,还是为提高学生职业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而教学,成为教师难以抉择的难题。因此,积极探讨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模式是指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和现实社会结构的不同,造成了教育目标、体制、内容、方法及教育观念的不同,由此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目前,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关键是要处理好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关系。英语知识(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等)是基础,是英语应用能力的载体。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学习能力、英语交际能力等)则是在习得和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基础上,经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及实践形成和提高的。理想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就是要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两者得以辩证统一,协调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
根据调研,目前边远民族地区实施分层次教学的高职高专院校不到20%。鉴于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的现状(英语高考入学成绩从30分到100多分不等),普通的英语教学模式常常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建议各院校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使每一个有志于提升英语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与自己英语基础相匹配的英语教育机会。同时按英语教学大纲要求保证英语课时量(180学时),其中必修120学时,选修60学时。具体教学计划设置如下:新生入学时就分A,B层次进行教学。必修阶段,针对A层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习惯好,自觉性较强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通过国家英语能力考试,然后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靠拢;针对B层学生英语基础欠缺、学习习惯差、学习自觉性弱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突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化听、说、读技能训练。选修阶段,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英语课,如业务英语、日常交际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后,英语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多数学生感到英语学会有望,学会有用。
(二)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实用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素养为主要内容,融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知识量非常庞大,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大量的训练,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在我国边远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尚未具备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化自主学习过程中享有完全自主学习的条件,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在课堂内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多数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文化语言背景的不同,加上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着动力不足、厌学情绪等问题。英国教学法专家哈默说:“最好的教师应该是那些仔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做什么及他如何组织教与学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选择教学重点、难点,更要备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要注意通过综合、归纳、比较等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更要结合学生实际,介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力求做到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多样,精益求精。如教英语词汇时,除了纠正读音外,主要教他们利用读音规则正确发音,利用构词法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扩大词汇量,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中学所学的语法重点教他们归纳、总结、运用,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并且进行探索性的思索,然后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无论是在学校期间还是毕业以后,使他们能够养成终身学习英语的习惯。如果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语言点,让学生背诵单词,做习题,然后抛出答案给学生核对,结果只会让学生更讨厌英语学习。
(三)听说结合,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而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加上少数民族语言混杂,英语学习中他们最欠缺的恰恰是听说能力,学生害怕开口也不足为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听和说是两个过程,但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教师要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互动教学,首先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然后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开口。英语互动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模式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实教师提问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思考、准备和讨论,同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听的训练。结合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因听说能力差的实际,教师一开始可以提些简单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等,这些问题学生既听得懂,又愿意回答,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到学生有话可说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互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交际,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又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因此,作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必须明确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而是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首先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后,教师要趁热打铁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征,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偏重。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重点偏向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文秘专业的学生重点偏向英语听说以及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偏向对计算机专业术语的阅读能力培养。这样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也有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学校的支持与投入,更要有师生的配合和努力,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比起东部发达地区来说相对要差些,但只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总结过去的经验,重视现在的问题,我们定会克服困难,构建出真正适合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梁正溜.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系列教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
[4]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调查为据[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
[5]杨萍.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
[关键词]边远民族地区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模式
[作者简介]斯婉青(1962- ),女,浙江诸暨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育。(贵州 贵阳 5500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6-0093-02
一、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情况调研分析
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多、语言混杂、师资缺乏、学生外语底子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等因素,教学水平一直难以突破。根据近年来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的反馈信息,英语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为此我们通过问卷形式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问卷398份,收回397份。调查内容涉及:“你是否有过就业经历、你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你认为大学最难学的课程、你对目前所开设的英语课程的实用的评价、你认为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你希望提高哪方面的英语能力”等方面问题。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有87%的学生有过就业经历。对于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有45%的学生认为想到有竞争力的企业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英语不过关,主要体现在没有大学英语过级证书、英语交际能力欠缺;有49%的学生认为最难学的课程是英语课;有31%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实用性不强;有4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英语课时量达不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时(180学时),而如今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最多开设120学时,少则60学时;对于希望提高哪方面的英语能力问题,有78%的学生希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把调研结果与学校校长进行了沟通,对英语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学校答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多年来在英语教学上花的时间不少,但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高,一方面反映在“英语过级率”不高(30%左右),另一方面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强,反映在听不懂不会说。学校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教学效率不高的英语上,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学校不再强调“英语过级”作为学生毕业要求,同时减少了英语课时量(“2.5+0.5”专业开设一学年英语课,“2+1”专业开设一学期英语课)。这样的改革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又有差距了,因为高职高专教育毕竟是属于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备作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英语是必备的基本文化素质之一。教育部也要求“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过级率与就业率挂钩,高校评估也把英语过级率作为评优的基本标准之一”。历届毕业生就业招聘,英语往往作为企业招聘的重要条件之一,不懂英语,将面临淘汰。
目前,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民族边远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实用英语课程,由于教学效果不佳,越来越不受重视。许多院校甚至急功近利,新生一入学就要求学生报名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认为只要通过考试,英语就学好了,完全违背了语言教育的终身性原则。虽然学生有高考的英语基础,少部分学生(约12%)也能够以边疆舞的分数(60分)通过考试,但学校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新生英语教学的正常开展,英语教学内容无法体现教学大纲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因为课时的不足,在短暂的英语教学时间里,是为学生通过能力考试而教学,还是为提高学生职业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而教学,成为教师难以抉择的难题。因此,积极探讨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模式是指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和现实社会结构的不同,造成了教育目标、体制、内容、方法及教育观念的不同,由此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目前,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关键是要处理好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关系。英语知识(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等)是基础,是英语应用能力的载体。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学习能力、英语交际能力等)则是在习得和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基础上,经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及实践形成和提高的。理想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就是要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两者得以辩证统一,协调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构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
根据调研,目前边远民族地区实施分层次教学的高职高专院校不到20%。鉴于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的现状(英语高考入学成绩从30分到100多分不等),普通的英语教学模式常常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建议各院校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使每一个有志于提升英语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与自己英语基础相匹配的英语教育机会。同时按英语教学大纲要求保证英语课时量(180学时),其中必修120学时,选修60学时。具体教学计划设置如下:新生入学时就分A,B层次进行教学。必修阶段,针对A层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习惯好,自觉性较强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通过国家英语能力考试,然后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靠拢;针对B层学生英语基础欠缺、学习习惯差、学习自觉性弱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突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化听、说、读技能训练。选修阶段,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英语课,如业务英语、日常交际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后,英语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多数学生感到英语学会有望,学会有用。
(二)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实用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素养为主要内容,融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知识量非常庞大,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大量的训练,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在我国边远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尚未具备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化自主学习过程中享有完全自主学习的条件,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在课堂内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多数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文化语言背景的不同,加上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着动力不足、厌学情绪等问题。英国教学法专家哈默说:“最好的教师应该是那些仔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做什么及他如何组织教与学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选择教学重点、难点,更要备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要注意通过综合、归纳、比较等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更要结合学生实际,介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力求做到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多样,精益求精。如教英语词汇时,除了纠正读音外,主要教他们利用读音规则正确发音,利用构词法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扩大词汇量,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中学所学的语法重点教他们归纳、总结、运用,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并且进行探索性的思索,然后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无论是在学校期间还是毕业以后,使他们能够养成终身学习英语的习惯。如果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语言点,让学生背诵单词,做习题,然后抛出答案给学生核对,结果只会让学生更讨厌英语学习。
(三)听说结合,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而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加上少数民族语言混杂,英语学习中他们最欠缺的恰恰是听说能力,学生害怕开口也不足为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听和说是两个过程,但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教师要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互动教学,首先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然后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开口。英语互动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模式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实教师提问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思考、准备和讨论,同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听的训练。结合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因听说能力差的实际,教师一开始可以提些简单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等,这些问题学生既听得懂,又愿意回答,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到学生有话可说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互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交际,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又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因此,作为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必须明确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而是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首先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后,教师要趁热打铁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征,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偏重。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重点偏向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文秘专业的学生重点偏向英语听说以及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偏向对计算机专业术语的阅读能力培养。这样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也有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学校的支持与投入,更要有师生的配合和努力,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比起东部发达地区来说相对要差些,但只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总结过去的经验,重视现在的问题,我们定会克服困难,构建出真正适合边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梁正溜.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系列教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
[4]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调查为据[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
[5]杨萍.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