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俗称,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患者起病于6岁之前,大约3%-5%的学龄儿童患有ADHD,且在男孩中的发病率是女孩的3-4倍。ADHD孩子常见的几个表现:过度活动,不分场合,注意力不够集中,脾气暴躁、易怒,学习较困难。
【关键词】多动症 儿童 注意力不集中
一、案例呈现
Z同学现在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一年级时我开始与他接触,成为他的班主任。刚进入一年级时,孩子就表现出与别人有差异的好动,例如:课堂坐姿懒散,大多数时间无法坐端正。同时,好动易怒,課堂经常趁老师不注意时在地上爬,与同学相处时容易发生矛盾;卫生习惯较差。一开始以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多次和家长及孩子自己沟通,家校双向督促,期待他能改掉这些坏习惯。
身体状况:身体健康、无既往病史和遗传病史,偏胖。
基本资料: 男,家中兄妹二人,爸爸朝九晚五上班,妈妈带孩子兼职微商,性格阳光,家庭状况较好。
人际关系:在班级中易怒,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不喜欢与人有肢体接触。
在校情况:学习成绩偏下且不稳定,常无故请“病假”不上体育课。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儿童ADHD案例,由于发现较晚,督促改变难度较大。
三、案例转化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兼班主任,时刻关注着班级每位孩子安全、健康、学习、心理状态等,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出现些许变化或者是不同,都会准确捕捉到。
最初发现孩子异常是在2019年11月左右,因为那时学期已经过半,孩子进入一年级也两个多月了,但孩子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纪律性较差。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趁老师不注意在地上爬,或者是站在椅子上,随地乱扔垃圾;同学之间发生冲突等。因此,我多次避开孩子与其家长(孩子妈妈)沟通,期望家校合力,共同督促孩子的进步,经过大半个月的监督,发现孩子并不是有意如此,他经常在控制自己,但大多数时候却控制不了,甚至事情过后问他,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此时,我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多动症或者是相关症状,在经过家长同意后,我们请求了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以及我和家长共同的督促下,学期末时,孩子的行为习惯稍有进步。
2020年春季开学晚了两个多月,在两个多月的线上授课中,我无法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因为是在家里,没有集体生活学习,家长也不能准确地发现孩子的问题,等到5月份开学,时隔100多天,再次进入课堂,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情况较之前更为严重了。
除了之前的症状加重之外,他拒绝和其他同学有肢体接触,偶然间的肢体接触他也会大打出手。于是我们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医院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在儿童医院,孩子最终诊断为“混合型ADHD”。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和家长各司其职,相互沟通,促成了孩子慢慢的改变。
我作为班主任,我这一方面首先是保护学生的隐私,不透漏任何学生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和其他科任老师协商,对该学生多一些宽容和引导,课堂尽量委婉的提醒他保持注意力集中,课间协调与其他学生的矛盾,鼓励其加入同学的游戏中,希望通过这些细微的相处,引导孩子融入集体,不拒绝和同学的肢体接触,化解其暴躁易怒的情绪。然后在学习上实行小组制,希望通过小组长和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氛围的影响和纪律的监督,让孩子在课堂能够基本遵守纪律,在纪律上有所提高。同时,我会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哪怕只是细微的进步也会表扬鼓励,树立起他的自信,让他慢慢改变。我也会在课间或者是放学路队时与他聊聊天,知道他的想法,表达我对他的赞赏和期望等。
四、效果及反思
在这一系列的方法督促下,到目前,经过将近10个月的方法引导和医生治疗,该生在学习上、纪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看到他现在的表现,我感到高兴和欣慰,他的进步有目共睹。虽然与其他同学还有些许差距,但他一直在努力改变,他一直在成长,而且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好。
反思:虽然是班主任,也接受过心理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第一次面对现实中的例子,还是有一些焦急,不够从容和自信,对待孩子也需要更多的耐心、方法和爱。
作为一名老师,我能陪伴孩子的只是一段路,没有办法陪他或者替他一直走。但是我可以尽我所能,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学会爱、学会自信、学会阳光的走下去。
【关键词】多动症 儿童 注意力不集中
一、案例呈现
Z同学现在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一年级时我开始与他接触,成为他的班主任。刚进入一年级时,孩子就表现出与别人有差异的好动,例如:课堂坐姿懒散,大多数时间无法坐端正。同时,好动易怒,課堂经常趁老师不注意时在地上爬,与同学相处时容易发生矛盾;卫生习惯较差。一开始以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多次和家长及孩子自己沟通,家校双向督促,期待他能改掉这些坏习惯。
身体状况:身体健康、无既往病史和遗传病史,偏胖。
基本资料: 男,家中兄妹二人,爸爸朝九晚五上班,妈妈带孩子兼职微商,性格阳光,家庭状况较好。
人际关系:在班级中易怒,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不喜欢与人有肢体接触。
在校情况:学习成绩偏下且不稳定,常无故请“病假”不上体育课。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儿童ADHD案例,由于发现较晚,督促改变难度较大。
三、案例转化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兼班主任,时刻关注着班级每位孩子安全、健康、学习、心理状态等,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出现些许变化或者是不同,都会准确捕捉到。
最初发现孩子异常是在2019年11月左右,因为那时学期已经过半,孩子进入一年级也两个多月了,但孩子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纪律性较差。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趁老师不注意在地上爬,或者是站在椅子上,随地乱扔垃圾;同学之间发生冲突等。因此,我多次避开孩子与其家长(孩子妈妈)沟通,期望家校合力,共同督促孩子的进步,经过大半个月的监督,发现孩子并不是有意如此,他经常在控制自己,但大多数时候却控制不了,甚至事情过后问他,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此时,我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多动症或者是相关症状,在经过家长同意后,我们请求了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以及我和家长共同的督促下,学期末时,孩子的行为习惯稍有进步。
2020年春季开学晚了两个多月,在两个多月的线上授课中,我无法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因为是在家里,没有集体生活学习,家长也不能准确地发现孩子的问题,等到5月份开学,时隔100多天,再次进入课堂,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情况较之前更为严重了。
除了之前的症状加重之外,他拒绝和其他同学有肢体接触,偶然间的肢体接触他也会大打出手。于是我们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医院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在儿童医院,孩子最终诊断为“混合型ADHD”。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和家长各司其职,相互沟通,促成了孩子慢慢的改变。
我作为班主任,我这一方面首先是保护学生的隐私,不透漏任何学生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和其他科任老师协商,对该学生多一些宽容和引导,课堂尽量委婉的提醒他保持注意力集中,课间协调与其他学生的矛盾,鼓励其加入同学的游戏中,希望通过这些细微的相处,引导孩子融入集体,不拒绝和同学的肢体接触,化解其暴躁易怒的情绪。然后在学习上实行小组制,希望通过小组长和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氛围的影响和纪律的监督,让孩子在课堂能够基本遵守纪律,在纪律上有所提高。同时,我会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哪怕只是细微的进步也会表扬鼓励,树立起他的自信,让他慢慢改变。我也会在课间或者是放学路队时与他聊聊天,知道他的想法,表达我对他的赞赏和期望等。
四、效果及反思
在这一系列的方法督促下,到目前,经过将近10个月的方法引导和医生治疗,该生在学习上、纪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看到他现在的表现,我感到高兴和欣慰,他的进步有目共睹。虽然与其他同学还有些许差距,但他一直在努力改变,他一直在成长,而且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好。
反思:虽然是班主任,也接受过心理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第一次面对现实中的例子,还是有一些焦急,不够从容和自信,对待孩子也需要更多的耐心、方法和爱。
作为一名老师,我能陪伴孩子的只是一段路,没有办法陪他或者替他一直走。但是我可以尽我所能,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学会爱、学会自信、学会阳光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