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当前的经营策略作出了介绍,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经济效益;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超规模经营与规模不经济
理论上的认证和国际银行发展的现状,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业是一个/适度规模0性质的行业,作为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有效益并且尽可能达到效益最大化。那么,我国商业银行(这里主要是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综合归纳,我们认为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超规模经营。截止199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87547108亿元,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为2609113亿元,各项存款总量52708102亿元,各项贷款47537156亿元,信贷资产总额68598195亿元,四大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总数为1412万个,银行从业人员167130万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资产总额而言,占国内金融市场总量的83160%,我国存款市场的68125%,贷款市场的7616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巨大,占我国金融市场绝大部分,集中程度非常高,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另外,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也属于/顶级0大银行之列。
(二)国有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具有大规模经营的特点,但规模不经济,也就是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性差。一是资产收益率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不足011% (只有010987%)。而五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明显高的多, 1997年平均资产收益率达1159%。从国际商业银行资产收益衡量标准来看,一般认为银行总资产收益率达到或高于1%视为收益水平可观, 015%-1%之间表明收益水平一般,低于015%则属于偏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水平不仅严重偏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是虚盈实亏。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6年和1997年从银行损益表上看盈利水平分别达到179149亿元和93191亿元,但考虑现行权责发生制下应收未收利息的水份以及银行准备资产提留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实际处于亏损状态。三是人均费用过高。近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至1996年底,国有商业银行人均营业费用平均已达4107万元,中国建设银行更高达6124万元。
2安全性低。一是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6和1997年所有者权益分别为2609113亿元和2739109亿元, 1998年国家又发行特种国债2700亿元以充实银行资本,但于庞大的银行资产规模和较低的银行资产质量比较,资本充足率明显不足。二是不良资产比例过高,银行资产质量低下,风险很高。
3流动性小。一是表现为银行资产僵化,贷款利息回收率低。据有关部门推算,国有商业信贷资产仅有1/3处于正常周转状态,且周转速度越来越慢,到1996年底,国有银行利息回收率平均不到60%,仅中国建设银行欠收的利息总额就高达1521158亿元。
(三)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无规模经营。
至1996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銀行共有各类分支机构1412万多个,平均每一机构资产总额为6165万元,各项存款3712万元,从业人员12人,人均存款不足300万。与之比较, 1996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总数约为3750个,资产总额达95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一机构资产总额25327万元,超过国有商业银行4倍以上,人均各项存款1000万元左右(以上资料来源于51998年中国金融年鉴6)。以上资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资产规模总量巨大,但基层分支机构平均资产规模及人均各项存款则远远低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的经营规模明显偏小,相当一部分分支机构的经营规模明显偏小,相当一部分分支机构甚至连基本的保本经营规模都难以达到,所以根本无经营效益可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严格的四极总分支行制,一级行政一级机构,无视经营规模大小,地方经济资源的多少,经济效益的好坏设置分支机构。(2)三级管理,一级经营。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费用巨大。(3)盲目扩张,粗放经营。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不够发达,市场容量不大,金融资源不足的地方尤为突出,这可以说是,造成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分支机构经营效益不佳,甚至亏损的首要原因。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用户效益的对策思考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于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组织效益的问题,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主要是从银行资产收益水平,资产负债结构,银行资产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做文章,这些观点与措施均无可责备,但它们往往都受到某些体外(即商业银行以外)的因素或条件的严重制约,使银行经营管理者往往有一个/无能为力0或/力不从心0的感觉。如银行盘活不良资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问题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可就是难以取得真正的效益。因此本文提出: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效益的问题,通过银行适度规模经济与效益的问题,通过银行适度规模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及相关策略的研究来实际提高银行经济效益的目标。具体策略有:
1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国有商业银行的/适度经营规模。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市场经济集中度相对较低,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经营比较明显,规模不经济等实际情况,有必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进行/适度规模0控制。当然这不能回到以前计划经济/规模控制0的老路上去,可供考虑的是在现有中央银行存贷比例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质量指标以监督控制
2按适度规模与效益的原则改革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首先是改现行国有银行四级分支行制为三级分支行制。所谓三级即中央、地区和地方三级制。改革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首先可以按现行行政隶属关系建立中央、省(自治区)、地区三级分支机构的框架,县级支行可以作为地区分行的派出机构,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缓慢,金融资源不足,银行机构相对过剩地区的县级支行进行必要的撤并或收缩。然后,省级分支机构可以逐渐向区域商业银行过渡,地区分支机构则可以依托大、中城市建立。这样,国有企业银行既摆脱了行政干预,又可实现机构的简化收缩,向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还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现象。其次是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机构。总之,国有银行机构调整必须体现经济效益的原则,在进行规模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完成银行机构的调整。在机构调整的同时,人员的精减势在必行。国有企业人员可以分流下岗,银行职员也可以分流下岗,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也是国有银行改革必须认识和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3按集约经营的原则进行银行业务定位。首先是国有商业银行总分支行的业务定位。商业银行总行除作为一级法人管理机构以外,其业务发展的方向应该主要是向银行国际业务拓展,力争在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地区银行分支机构履行其辖区内管理职能以外,业务重点则应该以区域资金调节,信贷批发业务和银团贷款业务以及其他跨度较大的银行业务为主。只有在这种业务分工和定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改变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现象。其次,商业银行同一城市各经营机构之间也应该有必要的业务分工和资产集约经营的特点,这样,即有利于强化业务管理,专业化操作,也有利于银行人、财、物力的利用效率,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广谦.金融改革:“转型”与“定型”的现状与未来[J].金融研究,2008.1:17-28
[2]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经济效益;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超规模经营与规模不经济
理论上的认证和国际银行发展的现状,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业是一个/适度规模0性质的行业,作为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有效益并且尽可能达到效益最大化。那么,我国商业银行(这里主要是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综合归纳,我们认为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超规模经营。截止199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87547108亿元,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为2609113亿元,各项存款总量52708102亿元,各项贷款47537156亿元,信贷资产总额68598195亿元,四大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总数为1412万个,银行从业人员167130万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资产总额而言,占国内金融市场总量的83160%,我国存款市场的68125%,贷款市场的7616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巨大,占我国金融市场绝大部分,集中程度非常高,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另外,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也属于/顶级0大银行之列。
(二)国有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具有大规模经营的特点,但规模不经济,也就是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性差。一是资产收益率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不足011% (只有010987%)。而五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明显高的多, 1997年平均资产收益率达1159%。从国际商业银行资产收益衡量标准来看,一般认为银行总资产收益率达到或高于1%视为收益水平可观, 015%-1%之间表明收益水平一般,低于015%则属于偏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水平不仅严重偏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是虚盈实亏。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6年和1997年从银行损益表上看盈利水平分别达到179149亿元和93191亿元,但考虑现行权责发生制下应收未收利息的水份以及银行准备资产提留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实际处于亏损状态。三是人均费用过高。近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至1996年底,国有商业银行人均营业费用平均已达4107万元,中国建设银行更高达6124万元。
2安全性低。一是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6和1997年所有者权益分别为2609113亿元和2739109亿元, 1998年国家又发行特种国债2700亿元以充实银行资本,但于庞大的银行资产规模和较低的银行资产质量比较,资本充足率明显不足。二是不良资产比例过高,银行资产质量低下,风险很高。
3流动性小。一是表现为银行资产僵化,贷款利息回收率低。据有关部门推算,国有商业信贷资产仅有1/3处于正常周转状态,且周转速度越来越慢,到1996年底,国有银行利息回收率平均不到60%,仅中国建设银行欠收的利息总额就高达1521158亿元。
(三)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无规模经营。
至1996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銀行共有各类分支机构1412万多个,平均每一机构资产总额为6165万元,各项存款3712万元,从业人员12人,人均存款不足300万。与之比较, 1996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总数约为3750个,资产总额达95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一机构资产总额25327万元,超过国有商业银行4倍以上,人均各项存款1000万元左右(以上资料来源于51998年中国金融年鉴6)。以上资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资产规模总量巨大,但基层分支机构平均资产规模及人均各项存款则远远低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的经营规模明显偏小,相当一部分分支机构的经营规模明显偏小,相当一部分分支机构甚至连基本的保本经营规模都难以达到,所以根本无经营效益可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严格的四极总分支行制,一级行政一级机构,无视经营规模大小,地方经济资源的多少,经济效益的好坏设置分支机构。(2)三级管理,一级经营。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费用巨大。(3)盲目扩张,粗放经营。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不够发达,市场容量不大,金融资源不足的地方尤为突出,这可以说是,造成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分支机构经营效益不佳,甚至亏损的首要原因。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用户效益的对策思考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于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组织效益的问题,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主要是从银行资产收益水平,资产负债结构,银行资产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做文章,这些观点与措施均无可责备,但它们往往都受到某些体外(即商业银行以外)的因素或条件的严重制约,使银行经营管理者往往有一个/无能为力0或/力不从心0的感觉。如银行盘活不良资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问题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可就是难以取得真正的效益。因此本文提出: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效益的问题,通过银行适度规模经济与效益的问题,通过银行适度规模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及相关策略的研究来实际提高银行经济效益的目标。具体策略有:
1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国有商业银行的/适度经营规模。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市场经济集中度相对较低,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经营比较明显,规模不经济等实际情况,有必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进行/适度规模0控制。当然这不能回到以前计划经济/规模控制0的老路上去,可供考虑的是在现有中央银行存贷比例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质量指标以监督控制
2按适度规模与效益的原则改革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首先是改现行国有银行四级分支行制为三级分支行制。所谓三级即中央、地区和地方三级制。改革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首先可以按现行行政隶属关系建立中央、省(自治区)、地区三级分支机构的框架,县级支行可以作为地区分行的派出机构,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缓慢,金融资源不足,银行机构相对过剩地区的县级支行进行必要的撤并或收缩。然后,省级分支机构可以逐渐向区域商业银行过渡,地区分支机构则可以依托大、中城市建立。这样,国有企业银行既摆脱了行政干预,又可实现机构的简化收缩,向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还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现象。其次是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机构。总之,国有银行机构调整必须体现经济效益的原则,在进行规模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完成银行机构的调整。在机构调整的同时,人员的精减势在必行。国有企业人员可以分流下岗,银行职员也可以分流下岗,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也是国有银行改革必须认识和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3按集约经营的原则进行银行业务定位。首先是国有商业银行总分支行的业务定位。商业银行总行除作为一级法人管理机构以外,其业务发展的方向应该主要是向银行国际业务拓展,力争在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地区银行分支机构履行其辖区内管理职能以外,业务重点则应该以区域资金调节,信贷批发业务和银团贷款业务以及其他跨度较大的银行业务为主。只有在这种业务分工和定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改变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现象。其次,商业银行同一城市各经营机构之间也应该有必要的业务分工和资产集约经营的特点,这样,即有利于强化业务管理,专业化操作,也有利于银行人、财、物力的利用效率,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广谦.金融改革:“转型”与“定型”的现状与未来[J].金融研究,2008.1:17-28
[2]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