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著名的加拿大糖尿病专家班亭,是第一个把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儿的医生,也因此挽救了这个患儿的生命。为了缅怀班亭的功绩,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决定把他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世界防治糖尿病日。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源自39健康网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主要病种之一,国外给它起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特别是2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很高,一旦患上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会遍及全身。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吃,这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如过度节食、只吃蔬菜或粗粮、限制饮水、坚决不吃水果等。其实,盲目减少主食或只吃粗粮只能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长此以往却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出现其他疾病。
笔者也是糖尿病的“预备役”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拿我们家来说,我的爷爷、奶奶、爸爸都是糖尿病患者,妈妈去年体检显示是糖尿病前期,我——就是糖尿病的“预备役”。所以每次录节目,我总是要提醒自己“管住嘴、迈开腿”。
现在人们大都“吃得多、动得少、压力大”,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问题。糖尿病和这些因素之间是怎样的联系?正常的血糖范围是多少?血糖值在多少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一旦得了糖尿病,有没有一些典型表现呢?
在中国,很多糖尿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不知糖尿病为何物。了解糖尿病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采取其他措施(包括饮食干预)的前提。
现代医学如何解释糖尿病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解释为:糖尿病是一种内外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大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多见于青少年,但在成年后也有发生,患者胰岛素属于绝对缺乏,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青少年人也有发病,患者胰腺还可以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表现,但不局限于这些表现。所谓“三多”,是指多尿、多饮、多食;“一少”是指体重减少。
多尿:尿液总量增多和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这样可以通过尿液排出过多的糖。
多饮:当人排出大量尿液的时候,身体会因缺水导致口渴,通过多喝水来解决口渴。
多食:血糖虽高但不能利用,肌体容易能量不足,只能靠多吃食物来弥补。
体重减少:因为肌体能量不足,又不能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体内储存的脂肪和蛋白质,长此以往,造成能量“入不敷出”,体重随之下降。
但要注意,很多糖尿病患者并非表现得如此“典型”,有的仅占其中的一两条,同时还伴随着其他表现,如身体乏力、皮肤瘙痒、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手足麻木、腹泻和便秘交替等。
糖尿病的表现很多样化,有些明显有些隐匿、有些很急有些很缓、有些靠感觉有些要通过化验。因此,人们绝不能仅仅依靠“表现”“症状”来诊断糖尿病。
血糖正常范围是多少
空腹血糖:3.6~6.1毫摩尔/升
餐后两小时血糖:3.6~7.7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指停止进食10~12小时所测的静脉血浆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2小时后的静脉血浆血糖。
哪些人群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大体可分为10类,如果以下情况占大部分者,患糖尿病的概率较高,应注意血糖监测。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2.饮食过量,短期内体重变化较多的人。
3.肥胖或体重超重的人。
4.运动少的人。
5.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人。
6.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的人。
7.有分娩巨大胎儿史(即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人。
8.患高血压的人。
9.患有高血脂(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人。
10.曾有过高血糖或者尿糖阳性历史的人。
如果有以上情况,在35岁以后应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看是否有血糖异常的情况。即便是检查结果正常,也应该注意经常性地监测血糖。
持续高血糖有什么危害
持续高血糖对人体会产生很多危害,包括:损伤全身的大、中、小和微型血管;损伤眼睛,甚至导致失明;损伤肾脏,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损伤心脏和大脑,导致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损伤神经系统;造成肢体残疾。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十分常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发病十年以上合并肾病者比例很大,并且会伴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加重而加重;
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是一对难兄难弟,大约有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并发高血脂症。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肝脏合成并释放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速度与数量比正常人快而多,使血液更加黏稠,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
糖尿病还有可能并发高血压,治疗的要点是严格控制食盐,并保持适宜的体重。
饮食有误区吗
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正确的信息和错误的信息同时充斥在人们耳边。“偏方治大病”极容易变成“偏方害死人”。曾有媒体报道过,某糖尿病老人轻信“快速降糖”的“神药”,结果服用后造成严重低血糖,抢救无效死亡。坚持科学治疗,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降糖”误区。 如今,形形色色的说法让很多糖尿病朋友无所适从。是信?还是不信?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相信坚持科学治疗,走出饮食误区,有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享受高品质生活。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糖尿病、接触糖尿病。对于那些降糖“偏方”,患者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误区。有些误区看似无伤大雅,但却可能引发致命的危险。
不要迷信粗粮
迷信粗粮分两种:一种是只吃粗粮不吃细粮,一种是认为多吃粗粮不影响血糖。粗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确实对控制血糖有一定作用。但如果只吃粗粮,就可能增大胃肠的负担并且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长期下去会造成营养不良。
另外,有些人认为既然粗粮升高血糖的“能力”弱于细粮,那么粗粮就可以多吃些。其实,无论粗粮还是细粮,含有的能量是一样的,如果不加限制,会导致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需要,影响血糖稳定性。
无论吃什么,过犹不及,都应该掌握适量原则。
没吃饭,就不吃药——错!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好血糖,会自作主张少吃一顿饭,并认为不吃饭就可以不吃药了,这是一大误区。
吃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抵消饮食所导致的高血糖,还为了降低体内代谢和其他升高血糖的激素所导致的高血糖。另外,不按时吃饭也容易导致低血糖,还会导致下一餐的饮食摄入量超过正常水平,从而破坏饮食控制规律,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而影响治疗效果。
注射胰岛素就不控制饮食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饥饿时常忍不住多吃些食物,这时就加大原来服用降糖药剂量,误认为这样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事实上,这样做不仅加重了胰腺负担,还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还有些患者,由于药物控制血糖效果不佳而改用胰岛素治疗,并认为有了胰岛素就天下太平,不需要再控制饮食了,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胰岛素治疗是需要科学的饮食控制来配合的。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血糖控制的平稳,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才可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会更加不稳定。
误认为吃XX食物可以降糖
经常有糖尿病患者说,吃XX食物可以降低血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绝大多数食物都含有能量,其中有些含有脂肪、有些含有糖,也有的食物既含脂肪又含糖。但只要是含有能量,摄入体内后都会升高血糖,只是有的食物因为能量密度低,或者含有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升高血糖力度较小、速度慢,但总的趋势都是使血糖升高,而不会降低血糖。
人们常说的苦瓜、南瓜都不是“降糖食物”,食物是不可能起到降血糖作用的。南瓜对血糖的影响是升高而非降低,但与其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相比较,南瓜升高血糖的能力稍弱,餐后血糖变化较为平稳,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南瓜含糖量不算大,虽然南瓜口感比较甜;二是因为南瓜含有大量的果胶,果胶是一种可溶性纤维,与淀粉类食物混合后,会提高胃内容物的黏度,延缓胃排空,使碳水化合物吸收减慢,从而有可能延迟餐后血糖高峰出现。
但南瓜作为一种含糖食物,其功效绝不可能替代正规降糖药物。并且,如果不加限制地大量进食南瓜,反倒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一餐中如果增加了200克的南瓜,就要相应地减少生重25克主食的摄入。
热衷“无糖食品”
糖尿病饮食调理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无糖食品”或是“糖尿病食品”。
不少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但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所以,无糖食品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
编者按:《说说糖尿病》分上下两部分,下期将以糖尿病患者吃什么、吃多少为内容,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邹佳璇
——源自39健康网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主要病种之一,国外给它起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特别是2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很高,一旦患上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会遍及全身。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吃,这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如过度节食、只吃蔬菜或粗粮、限制饮水、坚决不吃水果等。其实,盲目减少主食或只吃粗粮只能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长此以往却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出现其他疾病。
笔者也是糖尿病的“预备役”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拿我们家来说,我的爷爷、奶奶、爸爸都是糖尿病患者,妈妈去年体检显示是糖尿病前期,我——就是糖尿病的“预备役”。所以每次录节目,我总是要提醒自己“管住嘴、迈开腿”。
现在人们大都“吃得多、动得少、压力大”,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问题。糖尿病和这些因素之间是怎样的联系?正常的血糖范围是多少?血糖值在多少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一旦得了糖尿病,有没有一些典型表现呢?
在中国,很多糖尿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不知糖尿病为何物。了解糖尿病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采取其他措施(包括饮食干预)的前提。
现代医学如何解释糖尿病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解释为:糖尿病是一种内外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大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多见于青少年,但在成年后也有发生,患者胰岛素属于绝对缺乏,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青少年人也有发病,患者胰腺还可以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表现,但不局限于这些表现。所谓“三多”,是指多尿、多饮、多食;“一少”是指体重减少。
多尿:尿液总量增多和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这样可以通过尿液排出过多的糖。
多饮:当人排出大量尿液的时候,身体会因缺水导致口渴,通过多喝水来解决口渴。
多食:血糖虽高但不能利用,肌体容易能量不足,只能靠多吃食物来弥补。
体重减少:因为肌体能量不足,又不能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体内储存的脂肪和蛋白质,长此以往,造成能量“入不敷出”,体重随之下降。
但要注意,很多糖尿病患者并非表现得如此“典型”,有的仅占其中的一两条,同时还伴随着其他表现,如身体乏力、皮肤瘙痒、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手足麻木、腹泻和便秘交替等。
糖尿病的表现很多样化,有些明显有些隐匿、有些很急有些很缓、有些靠感觉有些要通过化验。因此,人们绝不能仅仅依靠“表现”“症状”来诊断糖尿病。
血糖正常范围是多少
空腹血糖:3.6~6.1毫摩尔/升
餐后两小时血糖:3.6~7.7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指停止进食10~12小时所测的静脉血浆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2小时后的静脉血浆血糖。
哪些人群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大体可分为10类,如果以下情况占大部分者,患糖尿病的概率较高,应注意血糖监测。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2.饮食过量,短期内体重变化较多的人。
3.肥胖或体重超重的人。
4.运动少的人。
5.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人。
6.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的人。
7.有分娩巨大胎儿史(即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人。
8.患高血压的人。
9.患有高血脂(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人。
10.曾有过高血糖或者尿糖阳性历史的人。
如果有以上情况,在35岁以后应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看是否有血糖异常的情况。即便是检查结果正常,也应该注意经常性地监测血糖。
持续高血糖有什么危害
持续高血糖对人体会产生很多危害,包括:损伤全身的大、中、小和微型血管;损伤眼睛,甚至导致失明;损伤肾脏,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损伤心脏和大脑,导致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损伤神经系统;造成肢体残疾。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十分常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发病十年以上合并肾病者比例很大,并且会伴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加重而加重;
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是一对难兄难弟,大约有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并发高血脂症。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肝脏合成并释放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速度与数量比正常人快而多,使血液更加黏稠,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
糖尿病还有可能并发高血压,治疗的要点是严格控制食盐,并保持适宜的体重。
饮食有误区吗
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正确的信息和错误的信息同时充斥在人们耳边。“偏方治大病”极容易变成“偏方害死人”。曾有媒体报道过,某糖尿病老人轻信“快速降糖”的“神药”,结果服用后造成严重低血糖,抢救无效死亡。坚持科学治疗,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降糖”误区。 如今,形形色色的说法让很多糖尿病朋友无所适从。是信?还是不信?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相信坚持科学治疗,走出饮食误区,有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享受高品质生活。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糖尿病、接触糖尿病。对于那些降糖“偏方”,患者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误区。有些误区看似无伤大雅,但却可能引发致命的危险。
不要迷信粗粮
迷信粗粮分两种:一种是只吃粗粮不吃细粮,一种是认为多吃粗粮不影响血糖。粗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确实对控制血糖有一定作用。但如果只吃粗粮,就可能增大胃肠的负担并且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长期下去会造成营养不良。
另外,有些人认为既然粗粮升高血糖的“能力”弱于细粮,那么粗粮就可以多吃些。其实,无论粗粮还是细粮,含有的能量是一样的,如果不加限制,会导致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需要,影响血糖稳定性。
无论吃什么,过犹不及,都应该掌握适量原则。
没吃饭,就不吃药——错!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好血糖,会自作主张少吃一顿饭,并认为不吃饭就可以不吃药了,这是一大误区。
吃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抵消饮食所导致的高血糖,还为了降低体内代谢和其他升高血糖的激素所导致的高血糖。另外,不按时吃饭也容易导致低血糖,还会导致下一餐的饮食摄入量超过正常水平,从而破坏饮食控制规律,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而影响治疗效果。
注射胰岛素就不控制饮食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饥饿时常忍不住多吃些食物,这时就加大原来服用降糖药剂量,误认为这样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事实上,这样做不仅加重了胰腺负担,还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还有些患者,由于药物控制血糖效果不佳而改用胰岛素治疗,并认为有了胰岛素就天下太平,不需要再控制饮食了,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胰岛素治疗是需要科学的饮食控制来配合的。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血糖控制的平稳,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才可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会更加不稳定。
误认为吃XX食物可以降糖
经常有糖尿病患者说,吃XX食物可以降低血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绝大多数食物都含有能量,其中有些含有脂肪、有些含有糖,也有的食物既含脂肪又含糖。但只要是含有能量,摄入体内后都会升高血糖,只是有的食物因为能量密度低,或者含有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升高血糖力度较小、速度慢,但总的趋势都是使血糖升高,而不会降低血糖。
人们常说的苦瓜、南瓜都不是“降糖食物”,食物是不可能起到降血糖作用的。南瓜对血糖的影响是升高而非降低,但与其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相比较,南瓜升高血糖的能力稍弱,餐后血糖变化较为平稳,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南瓜含糖量不算大,虽然南瓜口感比较甜;二是因为南瓜含有大量的果胶,果胶是一种可溶性纤维,与淀粉类食物混合后,会提高胃内容物的黏度,延缓胃排空,使碳水化合物吸收减慢,从而有可能延迟餐后血糖高峰出现。
但南瓜作为一种含糖食物,其功效绝不可能替代正规降糖药物。并且,如果不加限制地大量进食南瓜,反倒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一餐中如果增加了200克的南瓜,就要相应地减少生重25克主食的摄入。
热衷“无糖食品”
糖尿病饮食调理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无糖食品”或是“糖尿病食品”。
不少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但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所以,无糖食品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
编者按:《说说糖尿病》分上下两部分,下期将以糖尿病患者吃什么、吃多少为内容,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邹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