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职业能力养成的视角分析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问题,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模块,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并重、兼顾市场导向的科学课程设置。
【关键词】职业能力 本科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应用型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71-02
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及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应用型地方高校如何发挥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培养出社会满意、理论和实践性兼顾的高质量本科学前教育人才成为其重要课题。学生能力的学习通过具体的课程来支撑,合理的课程设置与实施对于高质量职前阶段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发展的方向标,对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组织建构起着绝对的指导性作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从根本上确立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地位,科学地分析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内涵,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类专业为模板来设计和评判学前教育专业的做法。因此,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对接幼儿园的岗位需求,我国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以为幼儿师范、幼儿园、小学等教育单位输送合格师资为目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幼儿园一线保教工作人员。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中,“合格师资”、“幼儿园一线”强调了实践应用,“专业性强”凸显了能力的重要性,“高素质”强调了知识的基础性和整合性,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幼儿园教师这一岗位的职业导向和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养成对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明确了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不难看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应根据岗位的需求来倒推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职业能力的构成来构建相应的课程,摈弃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体系建设才是以能力养成为核心的。
(一)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和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我国职教界专家学者以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能力为依据,提出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指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获取能力,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社会适应性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根据职业能力结构理论,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幼儿园教师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出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如下:
其一,岗位专业能力,即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含具体的业务操作知识与处理能力,还包含对整个班级管理工作的统筹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能力:环境创设能力、保育教育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评价能力、反思提升能力、班级管理能力。
其二,方法能力,即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具体包括:收集整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职业认知能力、获取职业技能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业务创新能力、自我提升能力。
其三,社会能力,即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时与社会交融互动的能力,也可以说成是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包括:基本生存能力、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的法律知识获取和运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合作能力、适应变化能力。
(二)职业能力视角下的应然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设置课程,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找寻能够养成此能力的知识内容,是对养成某种能力的一种或几种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亦是如此。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要求课程以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而非以原有的知识体系来呈现。根据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习得和养成过程,以及能力的迁移和整合机制,需要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别的内容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重新调整、组合,形成课程模块。
1.通识知识模块。通识知识模块课程内容的设置,来源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通识性知识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2.专业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课程主要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幼儿自身的生理结构和特点,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理论及保育教育知识,因此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生理保育和教育教学原理知识等内容,以更好地完成育人工作。另外,此模块不仅是要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技能方法,掌握教育规律,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专业能力的框架和支撑点,成为其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生长的基础,深入化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3.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课程是指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的完成需要多种多样的技能和方式方法,强调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如职业能力目标是“环境创设能力”,则对美术、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内容上要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美术等课程。
4.专业拓展模块。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是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个性化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内容的筛选主要来自传统课程设置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根据院校自身的优势或者地方文化融入新的内容。专业选修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公共选修课则侧重对学生应具备的方法能力的培养。 5.实践模块。实践模块课程的建构是基于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如保育实习、教育实习、游戏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模块课程是其他四大模块课程实现的实践阵地,其他四大模块课程对应的知识和能力均在实践模块课程中得以实现,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对能力进行锻炼,对知识进行整合,同时提高反思能力。因此,实践模块课程是其他课程转化为能力的中转站,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
以上五大模块课程支撑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支撑专业能力形成的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拓展和实践四大模块课程;支撑方法能力形成的主要是通识知识、专业拓展和实践三大模块课程;支撑社会能力形成的主要是通识知识和实践两大模块课程。三大职业能力和相对应的支撑性课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有机整合在实践模块课程当中。也就是说,实践模块课程使得其他四大模块课程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转化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岗位需要。
三、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当前,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仍然以传统的学科知识本位模式设置课程,这种课程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不利。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在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学前教育的实践导向,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首先,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整合培养目标,加强能力导向。根据培养院校自身的优势,明确课程目标,即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技能的培养与锻炼,突出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如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可以在讲授环创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在幼儿园或者学校的幼儿园仿真教室创设环境、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要准确把握模块与能力的关系,凸显能力培养。一是要重新审视“三学五领域”的教学内容,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中要着力突出游戏、环境创设和班级管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保教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加大课时和实习力度;在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中,加入幼儿学习心理理论和心理与行为观察评价方法两项内容,使这门课程更接地气;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内容中,在学习幼儿生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保教技能的教学,使学生保育和教育两方面能力协调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行先总后分的教学顺序,五大领域的教学围绕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进行教学。二是增加教育评价的内容,但具体形式是将其分散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更有针对性。三是加强学生实践性技能的培养,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方面既要强调技法又要强调教法。四是增加实践模块课程比例,即加大保育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等的力度,合理划分理论与实践课的时数比例。
再次,在课程实施方面,要根据能力养成的特点和要求安排课程。科学、有序、合理的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在此,要把握好与职业相关的学习范围和难度来安排课程、设置学习顺序,生成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以知识、心智技能、操作技能、态度品质养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效实施课程,层层递进,这样才取得到良好效果。
最后,在课程评价方面,建立健全多渠道、多样化、开放性的能力考核体系。改变原有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对于专业技能性强的课程要调整评价方式,将评价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相关职业活动课程之中,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细化技能考核的时段、相对应的课程、考核内容和形式,同时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幼儿园结合的专业考评体系。
总之,应用型地方高校要把握好社会对本科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自身历史条件和发展优势,准确定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力争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2]邓泽民,陈庆和,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3]邓忠.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经管类课程体系设置[J].当代职业教育,2010(5)
【作者简介】丁 月(1982- ),女,满族,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幼儿游戏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责编 王 一)
【关键词】职业能力 本科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应用型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71-02
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及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应用型地方高校如何发挥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培养出社会满意、理论和实践性兼顾的高质量本科学前教育人才成为其重要课题。学生能力的学习通过具体的课程来支撑,合理的课程设置与实施对于高质量职前阶段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发展的方向标,对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组织建构起着绝对的指导性作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从根本上确立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地位,科学地分析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内涵,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类专业为模板来设计和评判学前教育专业的做法。因此,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对接幼儿园的岗位需求,我国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以为幼儿师范、幼儿园、小学等教育单位输送合格师资为目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幼儿园一线保教工作人员。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中,“合格师资”、“幼儿园一线”强调了实践应用,“专业性强”凸显了能力的重要性,“高素质”强调了知识的基础性和整合性,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幼儿园教师这一岗位的职业导向和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养成对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明确了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不难看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应根据岗位的需求来倒推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职业能力的构成来构建相应的课程,摈弃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体系建设才是以能力养成为核心的。
(一)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和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我国职教界专家学者以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能力为依据,提出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指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获取能力,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社会适应性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根据职业能力结构理论,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幼儿园教师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出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如下:
其一,岗位专业能力,即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含具体的业务操作知识与处理能力,还包含对整个班级管理工作的统筹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能力:环境创设能力、保育教育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评价能力、反思提升能力、班级管理能力。
其二,方法能力,即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具体包括:收集整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职业认知能力、获取职业技能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业务创新能力、自我提升能力。
其三,社会能力,即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时与社会交融互动的能力,也可以说成是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包括:基本生存能力、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的法律知识获取和运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合作能力、适应变化能力。
(二)职业能力视角下的应然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设置课程,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找寻能够养成此能力的知识内容,是对养成某种能力的一种或几种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亦是如此。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要求课程以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而非以原有的知识体系来呈现。根据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习得和养成过程,以及能力的迁移和整合机制,需要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别的内容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重新调整、组合,形成课程模块。
1.通识知识模块。通识知识模块课程内容的设置,来源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通识性知识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2.专业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课程主要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幼儿自身的生理结构和特点,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理论及保育教育知识,因此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生理保育和教育教学原理知识等内容,以更好地完成育人工作。另外,此模块不仅是要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技能方法,掌握教育规律,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专业能力的框架和支撑点,成为其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生长的基础,深入化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3.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课程是指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的完成需要多种多样的技能和方式方法,强调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如职业能力目标是“环境创设能力”,则对美术、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内容上要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美术等课程。
4.专业拓展模块。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是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个性化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内容的筛选主要来自传统课程设置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根据院校自身的优势或者地方文化融入新的内容。专业选修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公共选修课则侧重对学生应具备的方法能力的培养。 5.实践模块。实践模块课程的建构是基于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如保育实习、教育实习、游戏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模块课程是其他四大模块课程实现的实践阵地,其他四大模块课程对应的知识和能力均在实践模块课程中得以实现,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对能力进行锻炼,对知识进行整合,同时提高反思能力。因此,实践模块课程是其他课程转化为能力的中转站,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
以上五大模块课程支撑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支撑专业能力形成的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拓展和实践四大模块课程;支撑方法能力形成的主要是通识知识、专业拓展和实践三大模块课程;支撑社会能力形成的主要是通识知识和实践两大模块课程。三大职业能力和相对应的支撑性课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有机整合在实践模块课程当中。也就是说,实践模块课程使得其他四大模块课程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转化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岗位需要。
三、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当前,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仍然以传统的学科知识本位模式设置课程,这种课程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不利。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在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学前教育的实践导向,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首先,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整合培养目标,加强能力导向。根据培养院校自身的优势,明确课程目标,即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技能的培养与锻炼,突出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如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可以在讲授环创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在幼儿园或者学校的幼儿园仿真教室创设环境、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要准确把握模块与能力的关系,凸显能力培养。一是要重新审视“三学五领域”的教学内容,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中要着力突出游戏、环境创设和班级管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保教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加大课时和实习力度;在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中,加入幼儿学习心理理论和心理与行为观察评价方法两项内容,使这门课程更接地气;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内容中,在学习幼儿生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保教技能的教学,使学生保育和教育两方面能力协调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行先总后分的教学顺序,五大领域的教学围绕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进行教学。二是增加教育评价的内容,但具体形式是将其分散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更有针对性。三是加强学生实践性技能的培养,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方面既要强调技法又要强调教法。四是增加实践模块课程比例,即加大保育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等的力度,合理划分理论与实践课的时数比例。
再次,在课程实施方面,要根据能力养成的特点和要求安排课程。科学、有序、合理的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在此,要把握好与职业相关的学习范围和难度来安排课程、设置学习顺序,生成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以知识、心智技能、操作技能、态度品质养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效实施课程,层层递进,这样才取得到良好效果。
最后,在课程评价方面,建立健全多渠道、多样化、开放性的能力考核体系。改变原有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对于专业技能性强的课程要调整评价方式,将评价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相关职业活动课程之中,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细化技能考核的时段、相对应的课程、考核内容和形式,同时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幼儿园结合的专业考评体系。
总之,应用型地方高校要把握好社会对本科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自身历史条件和发展优势,准确定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力争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2]邓泽民,陈庆和,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3]邓忠.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经管类课程体系设置[J].当代职业教育,2010(5)
【作者简介】丁 月(1982- ),女,满族,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幼儿游戏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