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中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动、凝聚大学生精神和理想、激励大学生奉献和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策略,有效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创新
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凸显出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中重要作用,极大坚定了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信心[2]。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宣传、动员、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一是志愿服务是健康积极的活动,大学生参与其中便会潜移默化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着深入的感知,面对不良社会思潮能够坚定理想;二是志愿服务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效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中。
2.凝聚大学生精神和理想
大学生作为个体因志愿服务而凝聚在一起,由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在富有广大人民群众基础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凝聚一股强大精神合力。志愿服务精神中的奉献人民精神和进步成长信念让大学生逐渐形成集体归属感和荣誉获得感。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对服务对象的帮扶和救助等过程中让服务对象获得了社会的深入关注和广泛支持,在社会中也逐渐形成人人互助、和谐奉献的良好风气。
3.激励大学生奉献和向上
高校在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力,使得各团队成员在奉献向上的进取活力中形成强大的精神驱动力。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肯定过程中与志愿服务形成良好互动,激励大学生不断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定期组织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事迹分享表彰会,充分展示大学生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励更多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指导教师能力提升
1.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前沿理论
第一,指导教师要及时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前沿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探寻大学生志愿服务动力和规律,运用理论指导大学生实践,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第二,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科特色组建指导教师队伍,实现校内相关教师通力合作,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研究开展。第三,高校将本校大学生多年来的志愿服务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本校志愿服务工作打造的更加具有特色性和育人性。
2.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指导水平
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师资对大学生素养提升、信念培育、思想教育方面具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价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加深研究和指导水平,更有实效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教师带领大学生与外单位等沟通交流的同时,也不断深化指导水平,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对教师和大学生的认同度。
3.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引导
在高校大思政格局中,实践育人是延展思政课主渠道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思政课中理论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有整体的认知,而实践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嵌到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恰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指导教师需要站在大思政格局中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果、有温度地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路径创新
1.建设志愿服务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来说实际引导价值较低。高校需将志愿服务以课程项目化方式建设为第一课堂课程,设置合理必修学分,引导大学生将志愿服务作为自身素质培养的必经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建设可以采取设置实践教学、网络培训、项目交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让大学生根据服务方向、实践要求等选择自己需要申报的课程,在课程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志愿服务能力。
2.丰富志愿服务内涵,助力实践育人创新
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必须紧随社会进步脚步,契合时代发展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输入生机和能量,实现实践育人创新发展。首先,紧扣大学生特点、社会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把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规律和成长特点以及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基础上科学融入志愿服务过程。其次,整合社会资源,高校应组织大学生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工组织等积极沟通联系,调研服务需求,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需求接轨,丰富服务内涵,在调研和实践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拓展网络共享阵地
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高校可以搭建大学生喜乐见闻的志愿服务网络共享平台,集合课程教学、信息发布、团队招募、案例剖析、成果展示等内容,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个环节。大学生在网络共享平台上便可掌握志愿服务相关信息,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在课程培训、交流研讨过程中交流沟通。高校借助平台大数据,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成果等记录和分析,更好的对网络共享平台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更加科学的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与志愿服务能力双提升的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黨建读物出版社,2017:34.
[2]梁丽,代玉启.应急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J].社会科学家,2020,4(12):120-124.
作者简介:马明飞(1991年-),男,回族,安徽凤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等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创新
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凸显出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中重要作用,极大坚定了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信心[2]。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宣传、动员、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一是志愿服务是健康积极的活动,大学生参与其中便会潜移默化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着深入的感知,面对不良社会思潮能够坚定理想;二是志愿服务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效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中。
2.凝聚大学生精神和理想
大学生作为个体因志愿服务而凝聚在一起,由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在富有广大人民群众基础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凝聚一股强大精神合力。志愿服务精神中的奉献人民精神和进步成长信念让大学生逐渐形成集体归属感和荣誉获得感。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对服务对象的帮扶和救助等过程中让服务对象获得了社会的深入关注和广泛支持,在社会中也逐渐形成人人互助、和谐奉献的良好风气。
3.激励大学生奉献和向上
高校在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力,使得各团队成员在奉献向上的进取活力中形成强大的精神驱动力。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肯定过程中与志愿服务形成良好互动,激励大学生不断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定期组织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事迹分享表彰会,充分展示大学生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励更多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指导教师能力提升
1.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前沿理论
第一,指导教师要及时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前沿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探寻大学生志愿服务动力和规律,运用理论指导大学生实践,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第二,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科特色组建指导教师队伍,实现校内相关教师通力合作,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研究开展。第三,高校将本校大学生多年来的志愿服务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本校志愿服务工作打造的更加具有特色性和育人性。
2.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指导水平
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师资对大学生素养提升、信念培育、思想教育方面具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价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加深研究和指导水平,更有实效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教师带领大学生与外单位等沟通交流的同时,也不断深化指导水平,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对教师和大学生的认同度。
3.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引导
在高校大思政格局中,实践育人是延展思政课主渠道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思政课中理论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有整体的认知,而实践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嵌到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恰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指导教师需要站在大思政格局中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果、有温度地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路径创新
1.建设志愿服务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来说实际引导价值较低。高校需将志愿服务以课程项目化方式建设为第一课堂课程,设置合理必修学分,引导大学生将志愿服务作为自身素质培养的必经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建设可以采取设置实践教学、网络培训、项目交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让大学生根据服务方向、实践要求等选择自己需要申报的课程,在课程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志愿服务能力。
2.丰富志愿服务内涵,助力实践育人创新
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必须紧随社会进步脚步,契合时代发展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输入生机和能量,实现实践育人创新发展。首先,紧扣大学生特点、社会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把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规律和成长特点以及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基础上科学融入志愿服务过程。其次,整合社会资源,高校应组织大学生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工组织等积极沟通联系,调研服务需求,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需求接轨,丰富服务内涵,在调研和实践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拓展网络共享阵地
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高校可以搭建大学生喜乐见闻的志愿服务网络共享平台,集合课程教学、信息发布、团队招募、案例剖析、成果展示等内容,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个环节。大学生在网络共享平台上便可掌握志愿服务相关信息,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在课程培训、交流研讨过程中交流沟通。高校借助平台大数据,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成果等记录和分析,更好的对网络共享平台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更加科学的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与志愿服务能力双提升的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黨建读物出版社,2017:34.
[2]梁丽,代玉启.应急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J].社会科学家,2020,4(12):120-124.
作者简介:马明飞(1991年-),男,回族,安徽凤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