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摔跤竞赛中,有时候会出现选手在比赛中技术变形、发挥失常、体能消耗过快等现象,很多时候心理失常可以导致以上状况。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创造好成绩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赛前的心理干预活动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稳定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赛前心理干预 赛前心理状态的影响 赛前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45-02
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比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选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赛前进行合理、系统的心理训练对竞技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吉林省注册的100名摔跤运动员及其总教练为调查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计算机检索,阅读并研究有关摔跤竞赛前的心理干预策略论文10余篇,全面了解不良心理状态及赛前心理训练方法,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做本研究问卷调查前,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了有关摔跤竞赛赛前心理干预对成绩产生影响的相关调查资料,为其影响因素提供实证资料。后用已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对100名摔跤运动爱好者进行调查和询问,由调查者提出问题,针对相应问题给出解答,被调查者如实填写相应答案,共有100人参加,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
二、心理训练调查与研究
表1 赛前心理训练调查(n=100)
赛前心理 未刻意的进
行心态训练 偶尔做
心里训练 心里训练是
训练的一部分
人数(100) 80 5 15
百分比(%) 80% 5% 15%
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摔跤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未刻意进行心理调节,进行模拟比赛的训练活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想取得理想成绩,除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合理的技能、战术外,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心理状态。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运动员认为心理训练对比赛成绩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对无比赛经验的运动员来说心理训练还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应通过与运动员的交流,让其对心理训练的作用提高认识。
表2 心理训练频度调查表
心理训练频度 偶尔接触
(0—4次/月) 一般接触
(4—9次/月) 经常从事
(10次以上次/月)
人数(100) 74 6 20
百分比(%) 74% 6% 20%
表2可以看出,摔跤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过于放松,没有以比赛的心态对待训练。另外因为没有指导,训练时不注重注意力集中的培养,只专注于技术动作,由此发现,大多数摔跤运动员是因为不了解心理训练的方法,心理训练的方式及标准不能被普通运动员所理解,导致在训练时往往是随意练,完全不具备进行比赛的心理准备,体会不到竞赛时给人带来的紧张及压力,往往为了追求成绩的短期提高而过度加大训练量,致使摔跤运动员心态疲惫,因为比赛中遇到困難而渐渐失去了对比赛获胜的欲望,不利于运动员长期成绩的提高。
表3 教练员心理训练方法调查表
项目
状态 转移注意力
训练 肌肉神经放松
训练 提高睡眠质量
训练 注意力集中
训练
心理厌倦 是 是 是
成绩瓶颈 是 是 是
患得患失 是 是
过度自信 是
心理淡漠 是 是
过度激动 是 是
就三种经常出现的赛前状态进行细致分析:
(1)瓶颈现象: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成绩停止不前,甚至完全找不到感觉。当运动员出现训练瓶颈时,非常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有时碰到瓶颈后,反而越练越差,这时进行集中注意力,放松神经,并提高睡眠,再辅以鼓励,对于突破瓶颈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也是目前主流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
(2)心理厌倦:这是由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所造成的,技能大赛之前的备战训练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运动员日以继夜、全力投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厌倦”,感觉自己不想再练了,越练越糊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心理厌倦现象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停止训练,而是辅以心理训练方法,克服心里难关。
(3)患得患失效应:往往赛前不专注于赛事本身,而去考虑赛后的各种情况,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在摔跤运动员中普遍存在。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太在乎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进行放松,并让运动员专注于比赛及训练本身,是一种可行的心理训练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教练员应加强赛前对运动员的心理干预。目前,大多数教练员无法做到在组织训练、制定训练计划时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只有出现问题时才使用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处理。个人认为,防范运动员出现心理问题,将会是今后心理训练的发展方向。
2.运动员不应在训练时心态过于放松。训练时不注重注意力集中的培养,只专注于技术动作,由此可见,摔跤运动员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如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反应力和稳定心理情绪状态等。往往是为了追求成绩的短期提高而过度加大训练量,致使摔跤运动员心态疲惫,若在比赛中遇到困难则会对比赛渐渐失去了获胜欲望。
(二)建议
1.教练员主动与运动员进行沟通,才能起到防范心理问题发生的作用。心理训练是要建立在运动员与教练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加强训练与比赛前的沟通,甚至赛后对赛中心理状态的反馈,是双方配合的基础。
2.运动员对自己的想法主动向教练员反馈。运动员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向教练员反馈,才能缓解其紧张、压抑的赛前情绪,而且可以让教练在第一时间制定相应的训练策略,心理训练的方式大都是依据教练员经验制定的。心理训练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教练与运动员的私人关系,师徒关系才适合进行心理训练。赛前心理干预的基础与保证是向自己的教练倾诉自己遇到的苦难,这是一名优秀运动员不可多得的品质。承认教练员的权威,认同教练员的训练方式,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3.经常安排队内比赛。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次队内比赛,调节运动员的状态周期,让运动员的状态不过早出来,对一些在比赛中比较“慢热”的运动员,心理干预尤其重要,多参与比赛,以赛代练,是解决“慢热”的最好办法。另外,通过较多的比赛把自己的训练成果进行展示,无论对运动员自信心的建立,还是对训练成果的检验都有很大的帮助,训练的质量决定比赛成绩,而训练的质量,是要以运动员的全身心投入做保障的,心理训练不单要在平时训练中进行,也要在比赛中进行,在比赛中锻炼出的大心脏,是经验与胆识的积累,通过积累,锻炼成熟的心理,使运动员在大赛中有超常发挥的可能,心理训练的作用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郭晓飞.运动员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和后继干预[J].社会科学战,2007(01).
[2]王赠,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许明智,龚耀先.运动员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
[5]刘颖.运动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初探[J].心理科学,2007(02).
[6]谢效轩.教练员责任感及其危机处理的核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赛前心理干预 赛前心理状态的影响 赛前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45-02
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比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选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赛前进行合理、系统的心理训练对竞技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吉林省注册的100名摔跤运动员及其总教练为调查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计算机检索,阅读并研究有关摔跤竞赛前的心理干预策略论文10余篇,全面了解不良心理状态及赛前心理训练方法,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做本研究问卷调查前,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了有关摔跤竞赛赛前心理干预对成绩产生影响的相关调查资料,为其影响因素提供实证资料。后用已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对100名摔跤运动爱好者进行调查和询问,由调查者提出问题,针对相应问题给出解答,被调查者如实填写相应答案,共有100人参加,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
二、心理训练调查与研究
表1 赛前心理训练调查(n=100)
赛前心理 未刻意的进
行心态训练 偶尔做
心里训练 心里训练是
训练的一部分
人数(100) 80 5 15
百分比(%) 80% 5% 15%
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摔跤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未刻意进行心理调节,进行模拟比赛的训练活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想取得理想成绩,除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合理的技能、战术外,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心理状态。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运动员认为心理训练对比赛成绩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对无比赛经验的运动员来说心理训练还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应通过与运动员的交流,让其对心理训练的作用提高认识。
表2 心理训练频度调查表
心理训练频度 偶尔接触
(0—4次/月) 一般接触
(4—9次/月) 经常从事
(10次以上次/月)
人数(100) 74 6 20
百分比(%) 74% 6% 20%
表2可以看出,摔跤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过于放松,没有以比赛的心态对待训练。另外因为没有指导,训练时不注重注意力集中的培养,只专注于技术动作,由此发现,大多数摔跤运动员是因为不了解心理训练的方法,心理训练的方式及标准不能被普通运动员所理解,导致在训练时往往是随意练,完全不具备进行比赛的心理准备,体会不到竞赛时给人带来的紧张及压力,往往为了追求成绩的短期提高而过度加大训练量,致使摔跤运动员心态疲惫,因为比赛中遇到困難而渐渐失去了对比赛获胜的欲望,不利于运动员长期成绩的提高。
表3 教练员心理训练方法调查表
项目
状态 转移注意力
训练 肌肉神经放松
训练 提高睡眠质量
训练 注意力集中
训练
心理厌倦 是 是 是
成绩瓶颈 是 是 是
患得患失 是 是
过度自信 是
心理淡漠 是 是
过度激动 是 是
就三种经常出现的赛前状态进行细致分析:
(1)瓶颈现象: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成绩停止不前,甚至完全找不到感觉。当运动员出现训练瓶颈时,非常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有时碰到瓶颈后,反而越练越差,这时进行集中注意力,放松神经,并提高睡眠,再辅以鼓励,对于突破瓶颈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也是目前主流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
(2)心理厌倦:这是由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所造成的,技能大赛之前的备战训练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运动员日以继夜、全力投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厌倦”,感觉自己不想再练了,越练越糊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心理厌倦现象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停止训练,而是辅以心理训练方法,克服心里难关。
(3)患得患失效应:往往赛前不专注于赛事本身,而去考虑赛后的各种情况,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在摔跤运动员中普遍存在。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太在乎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进行放松,并让运动员专注于比赛及训练本身,是一种可行的心理训练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教练员应加强赛前对运动员的心理干预。目前,大多数教练员无法做到在组织训练、制定训练计划时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只有出现问题时才使用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处理。个人认为,防范运动员出现心理问题,将会是今后心理训练的发展方向。
2.运动员不应在训练时心态过于放松。训练时不注重注意力集中的培养,只专注于技术动作,由此可见,摔跤运动员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如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反应力和稳定心理情绪状态等。往往是为了追求成绩的短期提高而过度加大训练量,致使摔跤运动员心态疲惫,若在比赛中遇到困难则会对比赛渐渐失去了获胜欲望。
(二)建议
1.教练员主动与运动员进行沟通,才能起到防范心理问题发生的作用。心理训练是要建立在运动员与教练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加强训练与比赛前的沟通,甚至赛后对赛中心理状态的反馈,是双方配合的基础。
2.运动员对自己的想法主动向教练员反馈。运动员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向教练员反馈,才能缓解其紧张、压抑的赛前情绪,而且可以让教练在第一时间制定相应的训练策略,心理训练的方式大都是依据教练员经验制定的。心理训练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教练与运动员的私人关系,师徒关系才适合进行心理训练。赛前心理干预的基础与保证是向自己的教练倾诉自己遇到的苦难,这是一名优秀运动员不可多得的品质。承认教练员的权威,认同教练员的训练方式,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3.经常安排队内比赛。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次队内比赛,调节运动员的状态周期,让运动员的状态不过早出来,对一些在比赛中比较“慢热”的运动员,心理干预尤其重要,多参与比赛,以赛代练,是解决“慢热”的最好办法。另外,通过较多的比赛把自己的训练成果进行展示,无论对运动员自信心的建立,还是对训练成果的检验都有很大的帮助,训练的质量决定比赛成绩,而训练的质量,是要以运动员的全身心投入做保障的,心理训练不单要在平时训练中进行,也要在比赛中进行,在比赛中锻炼出的大心脏,是经验与胆识的积累,通过积累,锻炼成熟的心理,使运动员在大赛中有超常发挥的可能,心理训练的作用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郭晓飞.运动员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和后继干预[J].社会科学战,2007(01).
[2]王赠,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许明智,龚耀先.运动员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
[5]刘颖.运动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初探[J].心理科学,2007(02).
[6]谢效轩.教练员责任感及其危机处理的核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