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和本校通信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机遇,遵循“需求驱动”原则,以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努力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指导思想,构建了面向市场的素质、知识、能力有机结合的通信工程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人才培养新思路的确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本培养体系实施三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王彦(1971-),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邓贤君(1981-),男,湖南郴州人,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216号)、南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ZC001)、南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17)、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10555009)、2011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85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0-02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大调整、高等教育普及化速度加快,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大幅增长,但是高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尚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大多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育培养忽视了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他们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到用人单位后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就业难”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所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却面临着难招到合适人才的困境。这就使得“就业难”和“人才荒”两难的并存成了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怪现象。[1]
  近些年受上述因素的影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一定的压力。鉴于当前社会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不相适应的状况,[2]需要针对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不断研究和探讨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体系中各个环节的问题。因此,为了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通专合壁”的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提出的各种新要求,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的教研课题研究,申请了南华大学教研课题(2010ZC001)并获得立项资助。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南华大学属于教学研究型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不属于本校传统优势专业。针对此种现实情况,结合近年来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通信工程专业的优秀人才必须对专业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同时,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由于本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把这些差异比较大的个体培养成为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根据学校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课题组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即从事生产第一线的通信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系统集成与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的工程师,因此,本课题的任务是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他们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适应市场需求。
  二、人才培养思路的确定
  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经过反复调研和讨论,课题组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实验教学新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强化能力培养,构建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3]并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体课题组成员努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三年来学生的就业率统计数据分别为95%、97%、98%,就业单位包括湖南移动、湖南电信、湖南联通、新疆移动、唐山电信、北大方正、广州周立功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部分同学通过考研、去国外名校深造实现了教改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
  三、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对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调查研究,课题组采取“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本着“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的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原则,为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课题组一共搭建了四个通信专业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4]每个教育平台由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组成。
  在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课按不同的方向实行分专业培养并设了专业方向类课程,重点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模块课程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专业方向上将通信工程的专业课程分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四个方向,并分别设置了这四个方向的课程模块。同时为了适应信息类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特点,[5]在电类学科基础课中重点建设了适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在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方面,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压缩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理论课与验证性实验课时。
  2.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6]课题组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及使用技能,同时,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其次,积极筹集资金,建设了三个专业实验室,加强专业课程的实习。积极与企业沟通,并组织学生去通信产业较为发达的一些地区的设备制造厂和通信运营商以及学校的网管中心等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参观、实习,通过将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网络管理的生产特点和所学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进行很好地融合,使学生对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的主要工艺流程和生产线有了全面了解,并掌握通信设备生产的基本知识。同时,熟悉所学专业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理论与实际较好的结合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和认知力。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把书本上学过的与通信电子设备生产环节相关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认识,使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此外,课题组成员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创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著名企业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友好协商签署了“3+1创新实验室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嵌入式系统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室由学校提供实验室场所、桌椅、多媒体设备、空调、校园网接入等,周立功公司则提供高性能台式计算机、高性能逻辑分析仪以及其他相关嵌入式教学仪器设备。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接纳各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实验室进行课外自主实验及科学研究实验,为学生进行自主研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大力加强教材的建设力度
  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重要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课题组成员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建设,努力跟踪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加强教材体系的构建。鼓励教师根据通信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和讲义。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力求根据新的教学培养方案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坚持以集成为主,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和更新,尤其注重将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编入教材。课题组组织编写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教程”系列实践性实训教材。教材突出了工程设计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制作、综合分析与开发创新的能力。这些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中广泛使用,受到学生的好评。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一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看做关键的环节,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实践活动和科研中,以此带动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师资的引进上重点考虑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在企业、公司和科研院所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师。
  四、改革成果
  本研究成果在2005~2007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影响大、效果好。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
  基于本课题的成果《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探索》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成果《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得南华大学2010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编写的教材和著作被多所高校选用,其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系列培训教材几乎被全国所有参赛的大学采用;《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被选入“十一五”规划教材,被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采用。
  据近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本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5%、97%、98%,毕业后的跟踪统计就业率为97%,就业率稳步提升。有70%的学生在通信、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的通信网管理和维护、通信设备产品开发、设备维护等岗位上工作。
  总之,从学校组织的教学督查、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会等渠道反馈信息来看,各方对此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普遍认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拓了,同时也学到了更多有关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更多现代通信系统和电子设计的方法,创新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了新形势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改革通信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改革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引进“产学研”模式,校企合作,创建了一批创新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谢泽会,曹卫峰,邓玮.关于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45-146.
  [2]单长虹,龚学余,黄智伟,等.优化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76-78.
  [3]龚学余,朱卫华,单长虹,等.“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52-53.
  [4]龚学余,朱卫华,黄智伟,等.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方案及提高就业率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79-81.
  [5]周济.全力以赴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做实——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4-7.
  [6]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7.
  [7]彭良福.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2):58-59.
其他文献
本书集纳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央企“走出去”等当今我国能源领域最重要的13个热点话题,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人士以撰文方式参与交流和探讨,可谓是对我国能源领域政策与产业发展的一次全景扫描,也是一场为关心我国能源发展的读者提供的思想盛宴。从这本书里,读者不仅能了解2012年我国能源行业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还能看到我国能源经济的未来走向。
期刊
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源于原电力部部属高校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设置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学科(1996年-2000年),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现有专职教师7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1人,副教授33人,博士26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期刊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电工程、有宏伟壮丽的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以及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地方水电、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为开展教学、科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学校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水电特色鲜明、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十五”
期刊
对他和他的分布式能源事业早有耳闻。  他是令人多有猜测的高干子弟,未曾得到过父辈的荫蔽,却血脉传承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情怀;  在中国,他最早提出“智慧能源”理念,这在业界学者看来具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与先驱性,但也有更多人将之视为不可实现的“乌邦托”……  而他始终不计代价的苦苦坚守,以开创者的胸襟与胆识多方奔走呼吁;  哪怕在现实诸多体制困局牵绊下走的头破血流,也要以“星星之火”的决心与行动,建
期刊
孙才新,当年重庆市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中国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  对于电,他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热爱科学,治学严谨,将一生献给了高电压事业,并在该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  他推进了外绝缘放电理论的发展,曾被国际大电网会议专家工作组作为制定标准的技术支持和国内标准引用,并为西电东送和电力重大装备研制、电网建设及安全运行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还是个言传身教的严师慈父和充
期刊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山东电力公司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资源。  该公司深入研究分析人才成长规律,形成明晰的四级四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2012年4月,以检修公司一线员工高森的名字命名的“高森创新工作室”揭牌成立,成为全省第一批成立的4个创新工作室之一。6月12日,国网公司公布了“十大”专业领军人才评选结果,公司参加面试的40名员工中有36名
期刊
员工具有强大力量并不断获得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处在一个友好团结、目标一致的团队。本书从为何要做团队人、团队生存的误区、如何融入团队、如何作好团队执行、与团队共同成长等方面入手,意在培育团队精神,促进员工和团队一起发展壮大。本书通过测试、漫画、观点、故事、职场指路、语录、方案、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互动性的交流,使读者学会如何推动团队的进步,实现个人的成长。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阅读
期刊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 大学的老师和完全的科研机构是不一样的,大学的科研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这样一个功能,不只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而且有利于营造一个创新的学术氛围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对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都是非常好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鼓励老师们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学方面,即使做科学研究,也希望在科学研究中不仅仅是关注学术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培养。  华
期刊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 雾霾,既伤害经济社会发展,也危害民众健康。雾霾的爆发,实际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社会公共事件。我国能源发展应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的大能源观,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并通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举措来应对雾霾。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云公民 电力工业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低碳高效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坚持三条腿走路
期刊
摘要:在我国对核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膨胀的大形势下,核电人才不仅在研究、设计等方面相当缺乏,而且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分析与借鉴了国外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在高校层次培养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  关键词: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