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略显混乱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会计处理方法,可能会低估一些银行的净息差水平,高估一些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占比。
方兴未艾的理财产品业务,对银行财务指标的具体影响是怎样的?这主要体现在保本型产品上,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对净息差等财务指标产生扭曲。目前略显混乱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会计处理方法,可能会低估一些银行的净息差水平,高估一些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占比情况,同时造成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的银行间的净息差比较变得更为困难。
非保本型产品,则不会有此问题。
会计处理不同影响净息差
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根据产品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若属于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不论是保本固定型还是保本浮动型,都需要进入表内。其中,在资产端通常体现为银行的金融资产,可以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以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也有个别银行将其放在“其他资产”科目中,属于不规范做法);在负债端体现为存款。对应的,其投资损益体现在“投资损益”科目,利息收入体现为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而利息支出体现在存款成本上。
有趣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却有不同的理解。外部审计机构向银行推荐的标准做法是,将净利息收入与投资损益全部计入“投资损益”科目。当然,在为银行计算净息差时,事务所会在生息资产中扣除理财产品余额。但作为外部的财务数据使用者,分析师无法掌握银行的实际处理方法,也通常难以取得理财产品余额数据,计算出来的净息差就会出现低估状况。
此外,还有个别银行会将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净利息收入与投资损益计入手续费收入科目。这同样会对银行的财务指标造成影响。
以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为例,假设一家银行原本有1000亿元生息资产,净息差为3%,发行100亿元理财产品,若采取第一种做法,净息差会因为利差较低的理财产品的摊薄而略有下降,为2.9%;但若采取第二种做法,外部分析师测算的数据就会出现偏低的状况,净息差为2.7%。而在第二种做法下,银行在测算自身净息差时,会做出一些纠正,即不将理财产品余额纳入生息资产,从而还原至理财产品发售前的净息差水平即3%,这与外部分析师测算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同时我们还得到另一个结论,即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的银行,会造成不同的净息差水平。
至于非保本型产品,银行仅起到服务中介的角色,因此不进入资产负债表,不论是直接的服务费或是间接的“发短投长”收益,都体现在银行手续费收入中,不会造成净息差等财务指标的扭曲。
收益丰厚
过去的信贷类理财产品,直接毛收益在2%以上,也就是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与信贷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利差一般在2%-2.5%。当然,这个利差水平,比中资银行目前平均接近3.9%的存贷利差要低150BP左右。不过,信贷资产表外化之后不用计提拨备,也不占用资本,加回这两块成本的节约,发售信贷类理财产品对银行的财务收益基本没有负面影响。
所以,虽然通过发售信贷类理财产品,银行出让了部分利差管制的制度租金,但由于实现了监管套利,仍然能够实现不输给传统存贷业务的丰厚收益。
而就资金池类理财产品来说,资产实际收益率与银行承诺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全部是银行收益。
对存款并无真正帮助
最近两年理财产品发售非常活跃的银行存贷比相对偏高,且近年来普遍呈现恶化趋势。不过,也许这些银行积极发售理财产品,就是因为其存款业务正在承受压力。这看起来陷入了一个套套逻辑。
总体而言,目前理财产品发售最活跃的银行存款业务没有明显优势,存款业务的竞争力亦无明显改善。发售理财产品还看不出能够有效促进存款业务的发展。在当前环境下,理财产品只能吸引那些对收益率敏感的资金。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存款二分为功能性存款和投资性存款的话,理财产品只针对投资性存款,而实质上功能性存款既稳定,又对利率不敏感,是更优质的存款资源。
作者是东方证券银行业资深分析师
方兴未艾的理财产品业务,对银行财务指标的具体影响是怎样的?这主要体现在保本型产品上,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对净息差等财务指标产生扭曲。目前略显混乱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会计处理方法,可能会低估一些银行的净息差水平,高估一些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占比情况,同时造成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的银行间的净息差比较变得更为困难。
非保本型产品,则不会有此问题。
会计处理不同影响净息差
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根据产品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若属于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不论是保本固定型还是保本浮动型,都需要进入表内。其中,在资产端通常体现为银行的金融资产,可以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以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也有个别银行将其放在“其他资产”科目中,属于不规范做法);在负债端体现为存款。对应的,其投资损益体现在“投资损益”科目,利息收入体现为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而利息支出体现在存款成本上。
有趣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却有不同的理解。外部审计机构向银行推荐的标准做法是,将净利息收入与投资损益全部计入“投资损益”科目。当然,在为银行计算净息差时,事务所会在生息资产中扣除理财产品余额。但作为外部的财务数据使用者,分析师无法掌握银行的实际处理方法,也通常难以取得理财产品余额数据,计算出来的净息差就会出现低估状况。
此外,还有个别银行会将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净利息收入与投资损益计入手续费收入科目。这同样会对银行的财务指标造成影响。
以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为例,假设一家银行原本有1000亿元生息资产,净息差为3%,发行100亿元理财产品,若采取第一种做法,净息差会因为利差较低的理财产品的摊薄而略有下降,为2.9%;但若采取第二种做法,外部分析师测算的数据就会出现偏低的状况,净息差为2.7%。而在第二种做法下,银行在测算自身净息差时,会做出一些纠正,即不将理财产品余额纳入生息资产,从而还原至理财产品发售前的净息差水平即3%,这与外部分析师测算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同时我们还得到另一个结论,即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的银行,会造成不同的净息差水平。
至于非保本型产品,银行仅起到服务中介的角色,因此不进入资产负债表,不论是直接的服务费或是间接的“发短投长”收益,都体现在银行手续费收入中,不会造成净息差等财务指标的扭曲。
收益丰厚
过去的信贷类理财产品,直接毛收益在2%以上,也就是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与信贷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利差一般在2%-2.5%。当然,这个利差水平,比中资银行目前平均接近3.9%的存贷利差要低150BP左右。不过,信贷资产表外化之后不用计提拨备,也不占用资本,加回这两块成本的节约,发售信贷类理财产品对银行的财务收益基本没有负面影响。
所以,虽然通过发售信贷类理财产品,银行出让了部分利差管制的制度租金,但由于实现了监管套利,仍然能够实现不输给传统存贷业务的丰厚收益。
而就资金池类理财产品来说,资产实际收益率与银行承诺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全部是银行收益。
对存款并无真正帮助
最近两年理财产品发售非常活跃的银行存贷比相对偏高,且近年来普遍呈现恶化趋势。不过,也许这些银行积极发售理财产品,就是因为其存款业务正在承受压力。这看起来陷入了一个套套逻辑。
总体而言,目前理财产品发售最活跃的银行存款业务没有明显优势,存款业务的竞争力亦无明显改善。发售理财产品还看不出能够有效促进存款业务的发展。在当前环境下,理财产品只能吸引那些对收益率敏感的资金。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存款二分为功能性存款和投资性存款的话,理财产品只针对投资性存款,而实质上功能性存款既稳定,又对利率不敏感,是更优质的存款资源。
作者是东方证券银行业资深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