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潜能,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初步体会到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情感沟通——诱发创新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决定着学生认知因素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沟通师生间的情感,融洽师生关系,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充分调动积极性,诱发创新欲望。一次我在一个基础较好的班级试教一道稍难的思考题时,开始学生看题目有些黯然,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神情。于是我鼓励他们说:“同学们,再难的题目也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题目组合的。你们当中有许多同学参加过数学竞赛,当时有比这道题还难的题目都被你们解答了,我相信这道题是难不住你们的。”学生们受到了鼓励,个个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中,相互之间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正确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轻松解答了这道题。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积极鼓励每一個学生(其鼓励形式多样,可以是发小红花,可以是鼓掌祝贺,可以是打上五角星,如果某一学生的解法独特,就以其名字命名为“×××解法”来给予表扬以及鼓励其他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随之诱发创新的欲望。反之,对学生不信任,看不到学生的潜力,甚至指责、呵斥学生,学生不但对学习没有信心,而且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更加疏远,也就会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在情感沟通上,不仅要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心,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验、讨论,而且要设法让学生理解教师,热爱教师、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师长又是最可爱的朋友,这时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知识充满活力,就要善于把书读活、把知识用活,让思维不断激活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探索思维激活机制,培育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发现、探索、研究,充分激活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兴趣,使之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1.强化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数学的创造过程往往是先通过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创造大门的钥匙,因而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必须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注重激活发散思维
激活发散思维,就是以关键知识为聚合核心,在目标需求和环境信息的共同刺激下使知识、信息在激活后产生发散性张力,使思维主题在探索运用相关知识信息时有一种左右逢源、思如涌泉的感觉。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时机,以研究的数学对象为发散点进行各种方式的发散,引导学生想开去,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中发散对象是多方面的,如对数学概念的不同表述,对数学命题或习题的推广与引申,对数学公式、法则的变形与派生等;发散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对应用题而言就要以“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进行发散。以“一题多解”为例,除了寻求多解,更要引导学生寻求多解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三、创设境界——激发创新潜能
创设生动的教学境界,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进行学习,学习时也就会积极主动、思维灵活、记忆迅速,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时,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首先出示注满水的圆柱体玻璃容器,要求学生计算水的体积,但学生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出示一长方体容器并提示学生: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容器里面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来计算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一致回答只要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就可以得出结果。其次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先做一个圆柱体,并提问: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这时学生回答:把圆柱体捏成长方体橡皮泥并量出长、宽、高就能知道。最后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求的圆柱体不是水和橡皮泥,该如何计算?教师出示一圆柱体木块(已切割好),并提问如何计算它的体积,通过刚才的解答学生回答把木块切割成长方体来进行计算。此时教师顺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探索,从而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创设操作情境,发展创新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不够完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以上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此外,还有质疑求异、迁移变换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只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发扬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精神,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开发。
一、情感沟通——诱发创新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决定着学生认知因素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沟通师生间的情感,融洽师生关系,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充分调动积极性,诱发创新欲望。一次我在一个基础较好的班级试教一道稍难的思考题时,开始学生看题目有些黯然,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神情。于是我鼓励他们说:“同学们,再难的题目也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题目组合的。你们当中有许多同学参加过数学竞赛,当时有比这道题还难的题目都被你们解答了,我相信这道题是难不住你们的。”学生们受到了鼓励,个个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中,相互之间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正确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轻松解答了这道题。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积极鼓励每一個学生(其鼓励形式多样,可以是发小红花,可以是鼓掌祝贺,可以是打上五角星,如果某一学生的解法独特,就以其名字命名为“×××解法”来给予表扬以及鼓励其他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随之诱发创新的欲望。反之,对学生不信任,看不到学生的潜力,甚至指责、呵斥学生,学生不但对学习没有信心,而且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更加疏远,也就会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在情感沟通上,不仅要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心,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验、讨论,而且要设法让学生理解教师,热爱教师、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师长又是最可爱的朋友,这时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知识充满活力,就要善于把书读活、把知识用活,让思维不断激活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探索思维激活机制,培育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发现、探索、研究,充分激活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兴趣,使之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1.强化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数学的创造过程往往是先通过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创造大门的钥匙,因而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必须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注重激活发散思维
激活发散思维,就是以关键知识为聚合核心,在目标需求和环境信息的共同刺激下使知识、信息在激活后产生发散性张力,使思维主题在探索运用相关知识信息时有一种左右逢源、思如涌泉的感觉。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时机,以研究的数学对象为发散点进行各种方式的发散,引导学生想开去,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中发散对象是多方面的,如对数学概念的不同表述,对数学命题或习题的推广与引申,对数学公式、法则的变形与派生等;发散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对应用题而言就要以“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进行发散。以“一题多解”为例,除了寻求多解,更要引导学生寻求多解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三、创设境界——激发创新潜能
创设生动的教学境界,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进行学习,学习时也就会积极主动、思维灵活、记忆迅速,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时,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首先出示注满水的圆柱体玻璃容器,要求学生计算水的体积,但学生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出示一长方体容器并提示学生: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容器里面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来计算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一致回答只要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就可以得出结果。其次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先做一个圆柱体,并提问: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这时学生回答:把圆柱体捏成长方体橡皮泥并量出长、宽、高就能知道。最后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求的圆柱体不是水和橡皮泥,该如何计算?教师出示一圆柱体木块(已切割好),并提问如何计算它的体积,通过刚才的解答学生回答把木块切割成长方体来进行计算。此时教师顺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探索,从而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创设操作情境,发展创新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不够完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以上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此外,还有质疑求异、迁移变换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只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发扬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精神,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