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死亡之海”营造绿洲的人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内蒙古军区鄂尔多斯军分区王中强政委已经很多年了,那时我正在北京军区开美术工作会议,我的创作草图是《花的草原》。军区领导来看创作草图,指示我们要创作些反映我区英模人物的美术作品,如扶贫将军赵忠渭,京城雷锋孙茂芳,治沙模范王中强,训练标兵肖毅等。我受领任务后就去采访王中强政委,那时他还是鄂尔多斯军分区杭锦旗人武部的部长。
  就这样我结识了这位沙漠王。生在沙漠、长在沙漠的王中强深受“沙魔”淫威的肆虐,这个中等身材、黑红脸膛的北方汉子质朴地说:“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沙漠是地球的癌症。我们军人保卫祖国是神圣职责,如果保卫的都是人类不能生存、鸟兽不能活命的地方,那我们军人就有愧于党、有愧于人民。”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当年他带着23个人,背着帐篷,吃住在沙漠48天。沙漠里汽车进不去,树苗只能靠人肩扛,每走一步都很困难。我曾空手爬上过沙丘,爬沙丘得手脚并用,前扒后蹬,进一步退半步,下来时灌了半鞋子的沙子。而他们要把50多公斤的苗木捆绑在背上,穿行大漠中。每人每天要背6趟,一趟往返6公里,其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我也曾问过他为什么不用骆驼运树苗?他说:“当年武装部穷得连头驴都没有,哪有骆驼呀。”就这样黄沙灌满了头发,他们就把头发剃光,嘴唇干裂、鲜血外渗,他们就用妻子防裂的口红唇膏涂抹在干裂处;沙漠紫外线的强辐射使他们的面孔晒得像非洲人一样粗黑。栽一棵树,只有深挖一米以上,才能见到湿土层;他们挖坑、栽苗,填土,用艰辛和汗水点燃了库布其沙漠的绿色“星星之火”。
  可是,春天植下去的树苗,刚到夏天就被沙暴狂风吹得无影无踪。于是第二年再种。经过多次失败和摸索,王中强终于创造出用干树枝制作出三角形沙障套住刚刚植入的树苗的方法挡住了狂风。他还创造了“容器植树法”,即在酒瓶子里罐满水再插进树苗埋入沙漠的方法。几天后,树苗发芽了,沙层以下长满树须,一瓶水可以保证树苗一年半的水分营养。来年春天,瓶栽的4000多株树苗全成活了。北京的专家参观了这种方法赞道:“这样的军人应该获诺贝尔奖。”
  王中强政委曾对我说:“胆识、胆量都是胆在前。有了胆,才可能有后面的一切。当然这个胆不能是盲目的,还要有科学性。”正是这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讲究科学方法、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使他带领人武部的官兵在库布其沙漠创造了“万亩林”的沙漠神话。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在全军推广了他们的治沙经验和做法,王中强也成为全国首届“母亲河奖”获奖者,并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军委领导的亲切接见。
  几年后,当我再次走进库布其沙漠,“万亩林”的生态效益已经凸显出来。茫茫大漠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簇簇、一片片沙柳、沙蒿、沙棘等沙生植物。乔、灌、草等各种绿色植物覆盖着沙地和沟岭。绵延的沙山中,沙柳郁郁葱葱,长得有一人多高,形成了一片片的沙柳林。我惊喜的发现,“死亡之海”中竟然出现了一大片生机盎然的绿林……
  同行的人武部长带我参观了鸭岛。只见人工湖里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小桥流水,这让我赞叹不已。谁能想到茫茫沙漠中竟会有个人工湖?这需要多大的工程啊!人武部长告诉我:“万亩林制止了沙丘流动,改变了气候。现在已有狐狸、野兔、山鸡等20多种飞禽走兽在万亩林中安家落户,栖居出没其间。”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沙漠中的餐厅和室内游泳馆,据说现在民兵们每年进沙漠种树,已经不用像王中强政委他们当年那样“和风餐饮、沙里淘饭”了。可以在这沙漠餐厅吃饭,在室内游泳馆游泳了。今天的“万亩林”已成了绿色生态旅游基地,变成了库布其沙漠的“特区”。其经验就是:“沙漠种沙柳,沙柳养绿地,绿地变良田,良田产饲草,饲草养牛羊,牛羊变资金,资金再投入。”
  走近库布其沙漠,走近“万亩林”,走近王中强,我越来越觉得他就是大漠中顽强的沙柳,他用生命为“死亡之海”营造绿洲,造福一方百姓。
  
  责任编辑/毛毛雨
其他文献
网友“孤寂的帆”留言:知心姐姐,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一直以来与人交往都让我困扰,以前在家的时候,只有和很熟悉的朋友或者是一个人待着时内心才会平静。同学聚会、家庭聚会我都不喜欢参加,我害怕别人关注我,害怕当众说话。来到部队以后,我觉得自己的问题更严重了,小值日讲评,只是面对班里几个人,我就紧张得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领导找我谈话,我也常常语无伦次。平时也不愿意和战友单独相处,因为我觉得气氛很紧
期刊
有一种花,生长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上,喜爱阳光,也耐得住风寒,美丽不乏娇艳,柔弱又不失挺拔,这就是格桑花。  有一位女子,如格桑花一般,在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高原,整整12年,挎着医药箱在风雪中穿行了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义务巡诊25000余人次,挽救危重病人42名,她的名字叫彭燕。    终于,我来到了西藏那曲,让我神往已久的高原天堂。在此之前,我听说这里的天很蓝很干净,挂着大朵的白云,衬着
期刊
一支部队的阅读调查    “读书好”的道理人人皆知,为啥还是说做“两张皮”?“读书难”的问题解决了多少年,为啥还是“涛声依旧”?“读杂书”的现象层层引导,为啥还是“良莠不分”?“咋读书”的方法层出不穷,为啥还是“读用脱节”?透过对北京军区某机步旅炮兵团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的调查,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点燃激情:挖掘官兵兴趣点    早在几年前,该团开展“创建学习型军营、培育知识型军人”
期刊
有这样一位士兵,除了“神奇”二字,记者竟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来描述他。你记不住他究竟有多少个绰号:“铁摩托”、“闪电侠”、“飞人”、“绳上飞龙”、“累不垮”、“跑不死”、“拼命三郎”……他就是山东省军区某海防团炮兵一连班长、初级士官张茂春。    国际特种兵竞赛,一直被称为捍卫军旗的战争。特别是2009年这届比赛,设定在实战背景下,要在50余公里的纵深内,昼夜连贯完成敌后伞降、特种射击、武装越野等1
期刊
一支部队的阅读观察    《星火燎原》让官兵深刻感受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头,而《强军之路》则让官兵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代军人的热血、贡献与价值——一支部队采取的读“红色经典”、讲“红色经典”、学“红色经典”等方法,显然正在使它的官兵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基因,从而掌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隆冬时节,美丽的大兴安岭银装素裹,驻守在
期刊
年近六旬的老工人,缘何苦苦找寻《星火燎原》多年?他们不远千里赶赴北京,有着怎样的未了心愿?当历史的时空渐渐淡远,曾经的战火伤痛已被遗忘时;当幸福的日子降临盛世,孩子们却变得娇惯自私时;当心灵的净土曰趋贫瘠,革命精神正远离许多人心灵高台时,老工人捧读《星火燎原》日夜求索的身影,让人感动不已……    专程赶往北京,求购一套《星火燎原》的两位人,不是学者,也该是退休老干部吧!没见车德文、于新福两位老人
期刊
一个部队长的阅读航线    “危机意识,让一支军队更为强大。”这是张庆国在《盛世狼烟》里作的批注。作为船艇部队领航人,张庆国更注重开辟部队建设的新航线。“历尽苦难才能获得辉煌!”这是张庆国阅读《苦难辉煌》得到的感悟。在张庆国眼里,“第一”是他开辟新航线的一种追求。  生在辽西贫困山区,当兵在辽东一个叫蛤蟆塘的山沟,从战士到营长没离开过大山的张庆国,2000年却突然“下海”了——到某船运大队任副大队
期刊
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从此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战友,从穿上军装带上军衔那天起,我们一起体验和亲身感受军营生活,在奋斗之后享受成功,在挫折之后品味失败,因为有了这段共同的难忘岁月,我们拥有了最有价值的人生轨迹。——编者  1 空降兵某通信团女战士陈丽(左)、彭筱思(右)两人同为1988年出生,2007年12月入伍,陈丽是武汉大学保留学籍的大学生女士兵,彭筱思去年参加过国庆60周年阅兵。历经一
期刊
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都是黄金部队的女军官,都姓刘,不是亲姐妹却是“金”姐妹。她们唱的是“金”戏,用的全是“金”功夫。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驻胶东地区武警黄金七支队实验室刘自娟、刘玖芬、刘涛这三名女高级工程师,同台竞技,互帮互助,用青春和热望演绎着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好戏。  常人看来,化验工作无非是瓶瓶罐罐外加分析仪器的一阵忙碌,报出化验结果便万事大吉。然而,在三位专家眼里金矿样品的化验如
期刊
程宝林,男,河北邯郸人,1964年出生,1980年入伍。历任战士、技师、分队长、干事、股长、秘书、处长等职,现为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副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曾被军区评为“优秀青工干部”和“指导基层建设优秀机关干部”,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    艺术感言    曾经的新闻宣传经历,与文学和摄影创作结下扯不断“情缘”,后虽转行从事秘书、组织等其它工作,然“爱好”不忍割舍,业余时间仍笔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