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藏北高原独放的格桑花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花,生长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上,喜爱阳光,也耐得住风寒,美丽不乏娇艳,柔弱又不失挺拔,这就是格桑花。
  有一位女子,如格桑花一般,在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高原,整整12年,挎着医药箱在风雪中穿行了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义务巡诊25000余人次,挽救危重病人42名,她的名字叫彭燕。
  
  终于,我来到了西藏那曲,让我神往已久的高原天堂。在此之前,我听说这里的天很蓝很干净,挂着大朵的白云,衬着美丽广阔的草原,很美。当然,我也听说,这里海拔四五千米,空气含氧量仅有内地的48%,年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8摄氏度,是“生命禁区”。然而,对于没有到过高原的我来说,这些仅仅只是数字,但当我伴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到达那曲时,我才意识到这些数字连接着的竟然是生与死,才体会到“生命禁区”给人的沉重。
  这不禁让我对眼前那个与我同龄、又黑又瘦,甚至有些羸弱的女军官刮目相看,心生敬佩。其实,在到那曲之前,我已经听过她的故事。她叫彭燕,那曲军分区门诊所一名普通的护师,藏北高原唯一的一名女军人。作为边防军人的后代,军校毕业后,她主动申请来到雪域高原。面对严峻艰苦的生存环境,她不但没有退缩,而是怀着对军营的极大热爱把青春和美丽都奉献给了藏北高原。那曲的官兵都叫她“大姐”,当地的群众都称她“菩萨”,24位藏族孤寡老人唤她“女儿”,35名藏族孤儿喊她“妈妈”。也因此,国务院授予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成都军区推选她为首届“军人道德之星”,西藏自治区授予她“五四青年奖章”、“巾帼建功标兵”。
  在军营,这样的故事说实话很多,但当我们看着营区里唯一一棵存活的小树和四野光秃秃的山丘,感受着一会儿烈阳一会儿雨雪的无常天气,甚至连说话走路都觉得不那么容易,那一刻,我们谁也不再说这个故事很平凡,都打心底说这个女子不简单。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从士兵到首长,从藏族老阿妈到孤儿院的小朋友,说起彭燕,大家都是滔滔不绝。一件件小事,那么平凡,但一件又一件串联了整整12年,又是那么不平凡。我突然发现眼前这个体重不足90斤、瘦得可怜的女子,原来有那样一颗坚定而又充满爱的美丽心灵。
  
  从“三朵雪莲”到孤独绽放,她毅然选择坚守
  
  说到当初为什么主动申请来那曲工作,彭燕的回答很简单:“其实,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一是我很喜欢草原,想来看看草原。二是1998年那曲遭遇了特大雪灾,当时看到部队官兵与风雪斗争的场面,我突然很感动,很想为那曲的官兵做点事情。所以就来了。”
  虽然彭燕从小随父亲入藏到林芝,但初到那曲仍然让她感到了不适应。地处藏北高原的那曲地区,被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环绕。在这里,就连最耐寒的松柏也无法存活。医学上做过测试,人在那曲即便是躺着睡觉,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行走。很快,彭燕切身感受到了那曲的艰苦。当时住在土坯房里,遇到下暴雨,屋子四处漏水,脸盆、鞋子漂起来是常有的事;每天,七八级的大风吹个不停,晚上睡觉的时候,狂风会将沙子从门缝里“挤”进来打在脸上,第二天醒来被子上厚厚的一层沙;即使是在季节最好的七八月,开着电热毯睡觉,被窝也是凉的,床头不能靠着墙,否则头发会粘在墙上,用剪刀才能分开;晚上,到100米开外的地方上厕所,更是件挑战的事——怕黑、怕风、怕野狗,只能飞快地跑去、又飞快地跑回,关上门后,长长舒一口气……与彭燕一同来的护士姐妹,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怕了,几个月后,调走了。但彭燕留下来了,而且一留就是12年。
  起初,在那曲,除了彭燕,还有两位女军人,一位叫段绍慧,另一位叫郑金玉,她们被誉为那曲军营的“三朵雪莲”。然而,2002年1月,在那曲工作了17个年头的段护士被肺癌夺去了生命,年仅36岁。时隔两年,另一位大姐郑金玉,因肝癌病故。走的那天,她刚过完37岁生日,床头的蛋糕还未来得及吃完。也许是巧合。就在那两年,一直在那曲地方上班的两位军嫂,也相继因高原疾病去世,离开时无一人超过37岁。
  两位大姐和两位军嫂的相继离世,给那曲官兵心里笼罩上了一层恐怖阴影:“那曲,是女人的生命禁区!”一时间,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见了彭燕,说的都是同一个话题。考虑到情况特殊,西藏军区领导也明确表态,只要彭燕愿意下山,随时可以办手续。
  那段日子,彭燕犹豫过,她问自己:如果生病了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先离婚,才能不拖累丈夫?肚子里的孩子该不该生下来?孩子长大了没有母亲又该怎么办?……然而,她还是毅然选择了坚守。
  彭燕坦诚地说:“我选择留在那曲,主要是工作需要。作为女性护士,我有比男性医护人员难以替代的优势,来队探亲的女家属和藏族女同胞愿意给我讲羞于启齿的妇科病;许多小战士也愿意和我这个姐姐说心里话……身边战友、首长的无私奉献和执著坚守,更是对我的鞭策,我这个‘二代西藏人’怎能当逃兵?”
  风雪中,那个忙碌的身影更加忙碌;雪地上,那一串坚定的足迹更加坚定……
  
  为了那曲43万军民的健康,她郑重作出生命承诺
  
  那曲军分区所辖部队散布在危机四伏的42万平方公里的雪原上,最远的单位距离分区机关700多公里,平均在300公里左右。“走一趟基层,闯几道鬼门关”,是那曲官兵对此最妥帖的形容。
  一个风雪弥漫的冬天。12月12日,彭燕又要下索县巡诊。彭燕一“下去”,同在门诊所上班的丈夫张涛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冬天掉进冰窟窿、夏天陷入沼泽地的事,在妻子身上没少发生过。
  去索县的路是“S”形的,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冰雪覆盖的路面让汽车步履维艰,彭燕只好背上那个与她身材严重不符的硕大药箱,下车步行。一阵风雪袭来,她一个跟头摔在地上。按照彭燕丰富的摔跤经验,跌下去,最多就是手掌蹭破点皮、流点血,不碍事。但,这次,她失去了平衡的身子“嗖”的一下沿着斜坡滑到了悬崖边上。
  半个身体悬空了。彭燕死死抱住路边凸起的一根冰柱,在同事们的拉扯下才爬回了路面。人上来了,10个指头却粘住了,挣不脱,也扯不下来。最后,卫生员杨海捡来石头,一点点把冰柱敲碎。彭燕的手被冰渣刺得鲜血淋漓,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寒风里,瞬间凝固……
  抖了抖身上的雪,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彭燕,再次从容上路,坚持巡诊完了最后一个哨点。
  第一次跟随下基层巡诊的卫生员马安帮被深深震撼了:面对如此的险情,彭护士居然一点儿不惧怕。他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死经历,只是彭燕巡诊途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彭燕随医疗队在一个牧民家巡诊。忽然听见疾驰而来的马蹄声,牧民扎西翻身下马就跪在地上,求医疗队救救他正在发高烧的儿子。彭燕挎上药箱就随他出了门,一路颠簸3个多小时才赶到他家,为他儿子服送了退烧药,打上了点滴,还守护了整整一夜,直到扎西的儿子退烧后才离开。
  或许有人认为,患上感冒、咳嗽,一般人靠着自身免疫力就能抗过去,再不济,自己配点药也能应付过去。然而,在西藏高寒缺氧的环境里,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很有可能致命。彭燕告诉我们:“偏远牧区的群众,常常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留下终生遗憾。因此,在那曲,医好一个普通感冒就会被群众铭记于心。一次,我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在牧区连续巡诊3个小时,手冻得僵直,体温计都拿不起来。排队等候看病的一名老阿妈见了,一下子把我的手揣进了她的怀里,紧紧地捂住。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做的事虽然微不足道,但在群众眼中却是如此重要。”彭燕说,因为医疗队一次次帮助藏区群众度过了生命难关,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对身着绿军装的“门巴”产生了信任。
  为了更好地为高原官兵和藏族群众的健康尽一分力,彭燕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中医、习针灸、自修心电图,并先后实践探索出了“寒冷条件下热敷输液部位减轻疼痛”等15项高原实用护理技术,总结出了“高原皮试时间应延长5分钟”、“高原抗生素静滴每分钟滴数应控制在常规数量的80%以内”等17条特殊护理经验,她还结合高原临床实践撰写发表了《高原护理基本要领》等30多篇学术研讨文章。
  彭燕说:“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之所以深爱这里的官兵和群众,就是因为一种内心深处克制不住的感动。因为这种感动,我时常做梦也梦见跟他们在一起;也因为这种感动,我一有时间就往基层跑、往牧区跑,跟官兵和群众接触,觉得心里很安逸,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
  
  穿行牧区与连队,她是牧民和官兵的“幸福使者”
  
  肆虐的长风无遮无拦地抽打着雪后的藏北高原。踩着厚厚的积雪,双肩斜挎着药箱和电脑包的彭燕艰难地向前走着。五十里外的那曲县罗玛镇加贡村,是彭燕这天要去巡诊的第一站。
  见彭燕到来,村庄沸腾了。在村委会办公室,彭燕细心地为乡亲们看病查体,逐一交代注意事项:“年扎阿爸,这是专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水,记得每天早晚各擦一次”、“群宗阿妈,这些糖浆对您的慢支炎很管用,一定要按时服用”……眼前这一幕,不禁让彭燕回想起12年前来这里的情景。
  1999年11月,彭燕第一次走进加贡村,展现在她面前的是:游牧为主的村民没有固定居所,一顶破旧帐篷里挤着全家七八口人,小孩用脏兮兮的手抓了牛粪又抓糌粑……
  那一夜,彭燕失眠了。她在笔记本上写下:“纵然我无法改变那曲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我可以为群众的脱贫致富尽一分绵薄之力。”
  走村串户中,彭燕发现,越是偏远的乡村,群众的思想观念越落后,生产方式越原始,日子过得越紧巴。她还发现,这些村庄有诸多共同点:不通电、不通公路,群众听不上广播、看不上电视,几乎与世隔绝。“乡亲们都是吃了信息贫困的亏呀!”彭燕认为,为群众送致富,就要送政策、送信息、送观念、送技术。
  风里来,雪里去。彭燕义务巡诊一路,把党的声音传递一路,把致富信息和技术传送一路,先后通过“电脑讲座”的方式宣讲217场次,为部分群众送上了致富的“金钥匙”。不仅如此,彭燕巡诊到哪里,就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当地的群众,并给群众留下一句话:“有困难就找我。”在大家眼里,彭燕活脱脱就是一个“幸福使者”。
  当然,记住彭燕手机号码的不只是藏区的牧民,还有军分区的官兵们。在官兵心中,彭燕是他们最亲的亲人,身体不舒服了会发短信给她,心里有苦恼了也会拨通她的“热线电话”。而彭燕每一次都用真心注入真爱,为边防官兵撑起一片晴朗的心空。
  2003年初,彭燕利用自学的心理学知识,在门诊所开通了“知心大姐热线”。一天,彭燕接到独立连战士张奎打来的热线电话:“彭姐,我病了。”搁下电话,彭燕赶到连队,可仔细一检查,并未发现张奎身体有什么异常。彭燕从张奎躲避的眼神中,觉察到了一些“不对劲”,便找到指导员询问情况。原来,张奎入伍前就过惯了“小皇帝”的生活,一时难以适应部队节奏,动不动就向连队干部请假,借口身体不好逃避训练。
  之后,彭燕一有空就通过“热线”与张奎拉家常,给他讲那曲烈士陵园里那些烈士的故事,给他讲一茬茬那曲官兵明知种不活树仍要年复一年栽种的故事,给他讲1998年那曲大雪灾一名入伍仅18天的战士把一位老阿妈背出雪地后再也没有站起来的故事……渐渐地,张奎转变了,不再怕苦怕累,而且开始主动关心人。一年后,他当上了班长,成了训练标兵。
  或许是因为彭燕为清一色的雄性世界加入了一抹亮丽,一些官兵把不愿透露的心里话向彭燕诉说。开通“热线”以来,彭燕先后帮助200余名官兵战胜了恐惧、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帮助10多名官兵处上了对象,帮助5对夫妻化解了矛盾。
  
  她毅然决然留在高原,只因为有他们
  
  这些年,经常有人说彭燕太亏,许多同学朋友房子、车子都有了,彭燕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她把大部分积蓄都用在了官兵和群众身上,而家中却没有像样的家电和时装……还有人说彭燕委屈,作为独生女,却不能在身边照顾年过六旬、体弱多病的父母;作为妻子,经常无暇顾及同在门诊所工作的爱人;女儿渴望母爱,现在都7岁了,却一直在四川老家,母女俩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足200天……
  “说真的,我自己也觉得对不住父母、对不住丈夫、更对不住女儿。但话又说回来,哪一个西藏军人没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既然选择了西藏,选择了那曲,就不可能做到忠孝两全。就说我们军分区吧,从大校军官到普通一兵,在他们阳刚坚毅的外表下,其实都承受着太多的委屈,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提起父母和女儿很少哭的彭燕,眼圈红了。
  彭燕告诉我,她之所以一直坚守在高原,因为这里的官兵和群众都需要她,还有孤儿院的孩子们和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需要她,她走了放心不下他们。而且组织对她的培养关心那么多,那曲又非常需要医护人员,要走心上有道坎过不去,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能做一点是一点。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奋斗的不是她一个人,还有很多人。说起他们的故事,彭燕如数家珍,也正是这些故事让她迈不开离开的脚步。
  军分区原司令员刘友林,就是在交班会上昏倒的,一检查是癌症晚期。大家都说,刘司令员是累垮的。那年,他在海拔4600米的“生命禁区”蹲点90多天。当得知一个连队自大雪封山后,战士们再也没吃上新鲜蔬菜,第二天他便带领官兵在1米多厚的雪地里艰难爬行近7个小时,把蔬菜送到哨所。夜里,还替战士站了一班岗。提起刘司令员,官兵们至今还是泪水涟涟。
  还有一位名叫王伟的兵,在一次抗雪救灾中为抢救藏族群众而英勇牺牲。他父母从云南赶来,哭断了魂,硬要军分区领导“赔一个儿子”。可第二天,却异常安静地办理完手续悄悄走了。因为父母在整理遗物时,看到了儿子写的日记,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穿上军装就意味着牺牲奉献,如果哪一天我倒下了,我无怨无悔……”
  让彭燕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自己怀上孩子不久的一天,参谋张忠玉专门找到她,说想摸一摸孩子。而等彭燕有了胎动,专门去找他的时候,他却满脸通红,说什么也不肯摸。原来张参谋因为太忙,妻子从怀孕到孩子出生,一直都没能回老家看上一眼。
  彭燕说:“对于我们西藏军人来说,高寒缺氧环境带来的身体受损,以及执行任务中的死亡威胁,算不了什么。最令我们无法释怀的,是‘亏家人、误孩子’的愧疚心理,这也是官兵经常要面临的严峻人生考验。有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庭都不能负责任,他还能对工作、对社会负责吗?我觉得这句话实在有些不公平。多少年了,军分区没有一名官兵因为工作失职而受到处分,也没有一位官兵因为家庭私事而撂担子。”
  听了彭燕的讲述,我终于能够理解她的选择,但也真切体会到她内心深处对女儿和父母的那份亏欠。看着她微红的眼睛,我忍不住再一次劝她:“有机会还是离开这里吧,你的身体也很重要,而且孩子还那么小。”彭燕听了,笑着说:“不要担心,我现在身体还很好,等我的身体不适应了,我就回去孝敬父母,照顾女儿。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嘛:一个军人,如果无法胜任工作岗位,那么她对部队做的最后贡献就是选择‘下岗’。”看着彭燕阳光的笑容,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被触动了。这是多么可爱的一群人,他们在西藏的风雪边关,在生命禁区的哨所阵地,用生命筑起一道防线,守护着西藏的蓝天白云,守卫着祖国的和平。
其他文献
提起班长潘振湘,还得从我新兵入伍时说起。    班长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土”,刚到新兵连时,很多人来欢迎我们,中间一个黝黑不出众的汉子成了我的班长,与我心目中的威武挺拔相差甚远。我一看心想:这班长也太“土”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班长却视而不见,只是忙着安置我们。  班长没过多久就在我们面前好好的“土”了一把,几名新战士因为环境不适而水土不服,全身长满疙瘩,连服几天药也不见成效。班长消失半天后不知从
期刊
一个空军上尉的阅读笔记    读完《白毛女》,忽然明白那些主张白毛女嫁给黄世仁的人可能跟我一样习惯性喜欢遗忘,遗忘白毛女的那段历史,或者他们可能没有看过《林海雪原》,所以认为座山雕是一座像山一样的雕像。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小学升初中那个夏天特别的长。为了打发那个漫长的暑假,我便把家里的一大堆旧书杂志搜罗出来,堆在阳台上,然后坐在地上慢慢地翻看起来,当我把一米多高的旧书杂志翻完的时候,抬头一看
期刊
学习,岗位成才”读书活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谢 杰 邵广全  日前,总政治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团员青年中开展“勤奋学习,岗位成才”读书活动。在第十六个“世界阅读日”(4月23日)来临之际,总政组织部领导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解答了此次读书活动的相关要求和内容。  问:我军历来具有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一批又一批青年官兵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学习成才。请您介绍一下开展这次读书活动的背景和重要意
期刊
某部司令部参谋刘某在石家庄某军校学员培训期间,接到复员战士张某打来的电话,张某曾是刘某带过的兵,两人交情不错,复员后张某在驻地开了一家杂货店。张某来电主要是想请刘某在石家庄找一家军用品店,帮忙代购一批仿07式迷彩服图案的迷彩短袖,好用于销售盈利。张某还承诺事成之后,与刘某对半分成。刘某起初认为军人有不许经商的规定,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妥。但又转念一想,帮别人代购仿军装,一不是自己贩卖,二不是真军装,应
期刊
一个教导员的阅读信念    我把这本《青春之歌》推荐给了我的每一批学员。当我向他们描述起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时,我看到他们的渴望与激动。是的,我想,这种青春的激情与奋进的精神曾经触动了我的前辈,触动了我,也会触动中国军营的新一代。  第一次细细地读《青春之歌》,是我刚从军校毕业分配到单位工作的时候,看书的那天我已在学员队担任了将近半个月的队干部。从学员到干部的转变,从熟识到陌生环境的改变,都让我有一些
期刊
一个军区的阅读行动   济南军区的阅读行动是从它的实打实的五项举措开始的。举措一:军区主要领导为全区青年官兵读书学习题写赠言;举措二:召开全区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动员部署会议;举措三:军区政治部专门下发通知作出部署;举措四:树立和宣扬读书活动先进典型;举措五:军区党委机关带头向基层部队捐书。    举措一:  军区主要领导为全区青年官兵读书学习题写赠言    济南军区范长龙司令员、刘冬冬政委欣然为
期刊
一位政协委员的真诚呼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对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军作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和文化创造力的人民军队,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应该走在前列,并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建议如下:  一、要在军委、总部领导下,建立由军委、总部统一规划和指导,全军上下广泛参与,
期刊
一个90后学员的阅读动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意志,正在我的身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内化为我从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精神要素。  高考入学入伍前,我是河南信阳的一名普通学生。信阳革命历史辉煌,以“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红色首府”、“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而闻名全国。从小我就读着记录红色革命的课外读物,观看着鄂豫皖革命博物馆的详实史料,受着非常直观的革命人
期刊
将军简介:何卫东,江苏东台人,中共党员,少将军衔。1981年毕业于陆军指挥学院,2001年就读于国防科技大学。历任战士、参谋、政治教导员、师参谋长、旅长、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工作之余,喜爱练习书法,先后在中国书画专业及军地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鱼水情”、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等展览。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泱泱五千年文化,文字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记录着历史
期刊
网友“孤寂的帆”留言:知心姐姐,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一直以来与人交往都让我困扰,以前在家的时候,只有和很熟悉的朋友或者是一个人待着时内心才会平静。同学聚会、家庭聚会我都不喜欢参加,我害怕别人关注我,害怕当众说话。来到部队以后,我觉得自己的问题更严重了,小值日讲评,只是面对班里几个人,我就紧张得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领导找我谈话,我也常常语无伦次。平时也不愿意和战友单独相处,因为我觉得气氛很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