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横斜的梅开千年,洋洋洒洒的梅之赞歌亦唱了千年。说她清高落寞也好,说她艳压群芳也罢,叹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敬”,颂她“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其实都是爱梅人的期望。大凡名园必种花,种花必植梅。寒冬之极,梅香吐蕊。江南,又到了踏雪赏梅好时节……
徽州·雪中赏梅晓窗前
在江南,不论是山村郊野,还是水乡人家,种梅赏梅可谓源远流长。
在最典型的粉墙黛瓦的老屋,那些小巧安静得如同江南美人的前院后院,深秋过后,一株祖上亲手植下的老梅,看上去枯枝虬曲,满目疮痍,却在你不经意里,一夜枯黄落尽,现出青嫩的新枝和密密缀满枝条的细如米粒的小花苞。那星星点点的花骨朵,全被褐绿色的花托儿裹着,露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颜色来。让你担心,这样的单薄会不会萎谢,还能不能开出花来。稍待几日,惦记着再看一眼,那颜面儿大了一些,淡淡地渗了些许或若胭脂,或若青皮的底子,覆了层甜霜一样,不用指甲刮刮,还真分辨不出哪是红梅,哪是绿梅,哪又是白梅,更别指望更细致一点地来识别品种了。因为,我是那样渴望早一点看见,那些被唤作“宫粉”、“玉蝶”和“朱砂”的梅儿。
一次次雨水的浸润,一寸寸暖阳的温存,那疏朗含苞的枝条,终于在某一个下雪的早晨,施施然卸下最后一点矜持,花骨朵爆芽了!这对于寻常里喜欢望着它发呆出神的大姑娘小媳妇,无异于石破天惊,满心满怀的欢喜——阴沉又洇湿的寒冬,起起落落的空隙,穿堂入户的瓶插,多了一些馨香,也多了一点朦胧的向往。而空落落的老宅院,除了凌寒独放的梅,并无更多的人气,它便开得悄无声息,清寂凄清。雪,也会随风落进天井的麻石和泛着苔痕的滑溜溜的灰砖缝隙里,不一会儿就积蓄了水水的一层,斑驳的墙根,幽暗的窗口,扑簌扑簌滴落的雨夹雪,轻舔着寒风中颤巍巍的树枝,和半开半合的花蕾,贴近鼻子再去嗅,那淡淡的蕊香,幽寒的气息,及至熟悉的旧日时光,穿过半掩的门扉里隐约可见的雕花桌椅和案台,直扑而来……
推窗向外,稍远的,隔着一条窄窄的小河,落雪的白和河沿湿润的黑,都仿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绢纱,散发着江南特有的温婉绰约,宛如最经典的水墨画。
Tips撒梅赏梅处:徽州歙县卖花渔村、篁礅、洪岭、上丰乡,多以药梅和果梅为主。歙县多景园则以梅花桩为观赏盆景。
杭州·梅妻鹤子伴孤山
众芳摇落的隆冬季节。从南山路的青年旅舍骑车往东,拐上苏堤,至北山路。
远远的,隔着梧桐树将尽未尽的枝杈黄叶,看见了水墨画中的西冷桥。
高高的桥拱,一头牵着孤山,一头连着北山,构成一个水波荡漾的圆弧,仿佛一只圆溜溜的大眼睛,深情凝睇着桥畔沉睡千年的苏小小。但我知道,这只看惯西湖风月的慧眼,不会是那骑着青骢马的少年郎阮郁,不是落魄书生负心汉的鲍仁,也不是痴情梦里相见醒来追寻千里的司马才仲,倒应该就是那爱梅成痴梅妻鹤子的北宋隐士林逋才对。
西湖边上小孤山不仅以西泠印社而著称,也是绝好的赏梅胜地。放鹤亭边长眠着一位出尘脱俗的著名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出自他笔下,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共鸣。
但是,单要说林逋先生以此咏物抒怀而带动一个王朝以至一个时代的咏梅之风,也许得益于其诗的骨格清韵而令人仰之弥高,但“梅妻鹤子”终身未娶的传说,估计才是他特立独行猎猎飞扬的一面旗帜。试想,在浊气冲天的北宋王朝那腐败混乱的朝政中,一个早年游历过江湖山水后放逐归隐的诗人,居然会对北宋老皇帝企图以“天书封禅”来挽回自己威信的闹剧表示不满,而在自己百年之后,迁都南下的新皇帝宋仁宗还会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这在中国泱泱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史上都尚属少见,不仅是因为他名气大,还由于他曾被世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所敬佩。所以,在他最终的归属之地小孤山,且不说霜禽还是粉蝶是否会合着暗香断魂,即便是曾经的主角梅花,也会为有这样的人间知己而泪落纷纷的。
其实,传说中以养梅放鹤为乐无妻无子一生的诗人,还另有一首《相思令》同样流传甚广:“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这样情真意切悲苦难表的长相思,读后叫人不禁感叹:这会是那个终身不娶,仅对花草梅鹤动情的诗人所写吗?这会是那个归隐山林,冷眼望断世事浮云的处士所为吗?诚如有爱才会有泪,有痛才是真爱,倘若真是如此,林诗人的爱情甚或比常人更深刻难忘,更江潮难平,更比那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要多情重义呢。
只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千年时光,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亦是不长了。漫步这才子佳人荟萃夺目的白堤,这一个个传说大过现实,且给现实以曼妙的诗情画意,轻轻描绘过的西湖山水,终究是占尽了天地间最美的那一抹风情。
Tips:孤山,位于杭州西湖,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称为孤山。孤山本身就是一处景点,此外还有中山公园,浙江博物馆,往东是平湖秋月,往西就是秋瑾墓和苏小小墓,还有楼外楼。
苏州·千年风光香雪海
香雪海,即苏州西南太湖之滨的邓尉山北麓,隶属光福镇。此地居民自古以来均以种梅为生,“种梅如种谷”,有山则有梅,故而形成方圆几十里的山坳内遍是梅树。“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梅开时节,但见花光潋滟如雪,花林荡漾似海,“香雪海”佳名由此而得。
从隋唐到宋元,香雪海的梅花种植达到鼎盛,栽培技艺也不断提高,梅花品种日渐增多。一些江南名士常流连于此,留下无数咏梅佳作。尤其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范成大,世人只道他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田园派诗人,曾有过脍炙人口的《四时田园杂兴》,殊不知他还是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一代名家。这位状元及第官品极佳的“诗侠”,57岁隐居苏州后,即以搜集当时所有品种的梅树为乐,陆续引种,移植自家园里。每得一种,便记录一种,成就了一部洋洋洒洒的《梅谱》专著,可谓是香雪海梅花的绝妙写照。以至,当著名词人、作曲家姜夔前来探访,于怒放的梅树下填词、作曲了两首《暗香》和《疏影》,范成大便唤歌女小红出来演唱,于是姜夔吹箫,小红唱和,轻柔曼妙的箫声歌声里,引出了一段人间佳话:范成大因为十分欣赏,便将小红赠予姜夔。两人携手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特为此作下了《过垂虹》一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 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得意之情快意之心跃然纸上。而今,红颜已随斯人去,萧歌雅韵数百年。唯有那年年傲霜年年开的一树树深红浅红,不知岁月老去,不知疲倦绽放,天籁乐音一般,低回在清婉若梦的香雪海的春天。
花开花落,非关风云变幻;云卷云舒,无心世事沧桑。随着明代皇帝定都南京,同为江南名城的苏州,经济文化愈加繁荣起来,光福探梅便成了文人墨客东南名士的风雅之举。加之依山傍湖,自然风光兼得山水之利,故而梅花为山水添色,山水因梅花增辉。不仅江南才子文征明有过观梅胜景的详尽描述,就连清初的江苏巡抚宋荦在慕名而来之后,也激情昂扬地挥笔题词“千古绝名香雪海”。今日园中石刻上那三个道劲端雅的大字“香雪海”即出于此。更有清代词人朱彝尊,对光福梅花爱得几近痴狂:“安得太湖三万六千顷,化为一碧葡萄浆,供我大醉三万六千觞,醉死便葬梅花傍。”于是乎,香雪海梅花一时名声大噪风光无限,直引得紫禁城里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时,先后九次分别赶往光福探梅赏梅,祖孙两位皇帝,在光福挥毫泼墨留下的19首诗歌,竟然有13首是梅花诗!如今,帝王的咏梅诗已然刻字成碑,陈列在香雪海园中,在供游人观赏的同时,也令我等满怀诗情地向往起彼时,盛名之下香雪海的风雅及风光。
从此,每年二三月间,前来赏梅的早已不再是昔日附庸风雅的诗人雅客了,寻常百姓也会偷得浮生半日闲,搭乘着苏州和上海城里的赏梅专线车,齐齐来这香雪海的暗香里浮动一番呢。
Tips:从苏州市区方向走苏福公路,或从无锡方向走312国道经望湖路,可以驱车直达香雪海。苏州南门长途汽车站有开往太湖的公交车,途经香雪海,半小时一班。
南京·帝王陵边梅花山
对于南京市民来说,每年早春二月至阳春三月,不去东郊中山陵梅花山踏青赏梅,仿佛空落落漏掉一个春天,多少是个遗憾。
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原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葬地。芳草萋萋,春来春去。风云际会一千年之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建造孝陵时,主持建陵的臣子曾向朱皇帝建议把孙权墓移开,谁料朱皇帝居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就这样,除了只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之外,孙权墓得以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今,同在一条龙脉之上,与孙权墓和明孝陵相邻相望的,即是大名鼎鼎的中山陵。帝王之陵如此集中,可见在金陵这等钟灵毓秀之地,紫金山这一块风水宝地是何等的尊贵与荣耀。随着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孙陵岗开辟纪念性花木园区,于是栽培了大量梅花,后因山上植梅众多,品种丰富,来往赏游人士趋之若鹜,便成了著名的赏梅胜地。,渐渐地,孙陵岗之名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随着岁月的风尘慢慢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千娇百媚浓墨重彩的梅花山。
春到梅花山,漫山梅花争芳斗艳,花前树下游人如织。登高望远,但见红梅彤彤,云蒸霞蔚,绿梅掩映,冷香益远。还有一座清逸临风的“观梅轩”,地基下镇压的竟然是汪精卫之墓——没成想当年的国民党伪政府主席,居然也葬在这块帝王风水上企图安享万年。其墓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被何应钦所派的74军工兵一炮炸平也就理所当然了。如今,被万千梅花环绕的“观梅轩”上赫然有一对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啁望伏龙眠。”信口念来,豪气顿生。而取自于北宋诗人林逋的咏梅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仿古建筑“暗香阁”,一如诗词歌赋里描述的梅花一样,造型典雅,清新婉约。不论你是流连咏梅斋,还是徜徉疏影堂,抑或三俩知己好友小酌知春亭,风过处,千年富贵烟云般倏忽即逝,万古功名化作花下尘土,唯有那凌寒怒放的梅依旧一身高洁,萦绕在每一个来此伫足的人们心头。
Tips:梅花山,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因山上多红梅而得名。梅花山园内外梅花繁茂,每年的2月28日-3月10日在这里举行南京国际梅花节,前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
徽州·雪中赏梅晓窗前
在江南,不论是山村郊野,还是水乡人家,种梅赏梅可谓源远流长。
在最典型的粉墙黛瓦的老屋,那些小巧安静得如同江南美人的前院后院,深秋过后,一株祖上亲手植下的老梅,看上去枯枝虬曲,满目疮痍,却在你不经意里,一夜枯黄落尽,现出青嫩的新枝和密密缀满枝条的细如米粒的小花苞。那星星点点的花骨朵,全被褐绿色的花托儿裹着,露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颜色来。让你担心,这样的单薄会不会萎谢,还能不能开出花来。稍待几日,惦记着再看一眼,那颜面儿大了一些,淡淡地渗了些许或若胭脂,或若青皮的底子,覆了层甜霜一样,不用指甲刮刮,还真分辨不出哪是红梅,哪是绿梅,哪又是白梅,更别指望更细致一点地来识别品种了。因为,我是那样渴望早一点看见,那些被唤作“宫粉”、“玉蝶”和“朱砂”的梅儿。
一次次雨水的浸润,一寸寸暖阳的温存,那疏朗含苞的枝条,终于在某一个下雪的早晨,施施然卸下最后一点矜持,花骨朵爆芽了!这对于寻常里喜欢望着它发呆出神的大姑娘小媳妇,无异于石破天惊,满心满怀的欢喜——阴沉又洇湿的寒冬,起起落落的空隙,穿堂入户的瓶插,多了一些馨香,也多了一点朦胧的向往。而空落落的老宅院,除了凌寒独放的梅,并无更多的人气,它便开得悄无声息,清寂凄清。雪,也会随风落进天井的麻石和泛着苔痕的滑溜溜的灰砖缝隙里,不一会儿就积蓄了水水的一层,斑驳的墙根,幽暗的窗口,扑簌扑簌滴落的雨夹雪,轻舔着寒风中颤巍巍的树枝,和半开半合的花蕾,贴近鼻子再去嗅,那淡淡的蕊香,幽寒的气息,及至熟悉的旧日时光,穿过半掩的门扉里隐约可见的雕花桌椅和案台,直扑而来……
推窗向外,稍远的,隔着一条窄窄的小河,落雪的白和河沿湿润的黑,都仿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绢纱,散发着江南特有的温婉绰约,宛如最经典的水墨画。
Tips撒梅赏梅处:徽州歙县卖花渔村、篁礅、洪岭、上丰乡,多以药梅和果梅为主。歙县多景园则以梅花桩为观赏盆景。
杭州·梅妻鹤子伴孤山
众芳摇落的隆冬季节。从南山路的青年旅舍骑车往东,拐上苏堤,至北山路。
远远的,隔着梧桐树将尽未尽的枝杈黄叶,看见了水墨画中的西冷桥。
高高的桥拱,一头牵着孤山,一头连着北山,构成一个水波荡漾的圆弧,仿佛一只圆溜溜的大眼睛,深情凝睇着桥畔沉睡千年的苏小小。但我知道,这只看惯西湖风月的慧眼,不会是那骑着青骢马的少年郎阮郁,不是落魄书生负心汉的鲍仁,也不是痴情梦里相见醒来追寻千里的司马才仲,倒应该就是那爱梅成痴梅妻鹤子的北宋隐士林逋才对。
西湖边上小孤山不仅以西泠印社而著称,也是绝好的赏梅胜地。放鹤亭边长眠着一位出尘脱俗的著名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出自他笔下,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共鸣。
但是,单要说林逋先生以此咏物抒怀而带动一个王朝以至一个时代的咏梅之风,也许得益于其诗的骨格清韵而令人仰之弥高,但“梅妻鹤子”终身未娶的传说,估计才是他特立独行猎猎飞扬的一面旗帜。试想,在浊气冲天的北宋王朝那腐败混乱的朝政中,一个早年游历过江湖山水后放逐归隐的诗人,居然会对北宋老皇帝企图以“天书封禅”来挽回自己威信的闹剧表示不满,而在自己百年之后,迁都南下的新皇帝宋仁宗还会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这在中国泱泱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史上都尚属少见,不仅是因为他名气大,还由于他曾被世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所敬佩。所以,在他最终的归属之地小孤山,且不说霜禽还是粉蝶是否会合着暗香断魂,即便是曾经的主角梅花,也会为有这样的人间知己而泪落纷纷的。
其实,传说中以养梅放鹤为乐无妻无子一生的诗人,还另有一首《相思令》同样流传甚广:“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这样情真意切悲苦难表的长相思,读后叫人不禁感叹:这会是那个终身不娶,仅对花草梅鹤动情的诗人所写吗?这会是那个归隐山林,冷眼望断世事浮云的处士所为吗?诚如有爱才会有泪,有痛才是真爱,倘若真是如此,林诗人的爱情甚或比常人更深刻难忘,更江潮难平,更比那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要多情重义呢。
只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千年时光,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亦是不长了。漫步这才子佳人荟萃夺目的白堤,这一个个传说大过现实,且给现实以曼妙的诗情画意,轻轻描绘过的西湖山水,终究是占尽了天地间最美的那一抹风情。
Tips:孤山,位于杭州西湖,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称为孤山。孤山本身就是一处景点,此外还有中山公园,浙江博物馆,往东是平湖秋月,往西就是秋瑾墓和苏小小墓,还有楼外楼。
苏州·千年风光香雪海
香雪海,即苏州西南太湖之滨的邓尉山北麓,隶属光福镇。此地居民自古以来均以种梅为生,“种梅如种谷”,有山则有梅,故而形成方圆几十里的山坳内遍是梅树。“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梅开时节,但见花光潋滟如雪,花林荡漾似海,“香雪海”佳名由此而得。
从隋唐到宋元,香雪海的梅花种植达到鼎盛,栽培技艺也不断提高,梅花品种日渐增多。一些江南名士常流连于此,留下无数咏梅佳作。尤其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范成大,世人只道他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田园派诗人,曾有过脍炙人口的《四时田园杂兴》,殊不知他还是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一代名家。这位状元及第官品极佳的“诗侠”,57岁隐居苏州后,即以搜集当时所有品种的梅树为乐,陆续引种,移植自家园里。每得一种,便记录一种,成就了一部洋洋洒洒的《梅谱》专著,可谓是香雪海梅花的绝妙写照。以至,当著名词人、作曲家姜夔前来探访,于怒放的梅树下填词、作曲了两首《暗香》和《疏影》,范成大便唤歌女小红出来演唱,于是姜夔吹箫,小红唱和,轻柔曼妙的箫声歌声里,引出了一段人间佳话:范成大因为十分欣赏,便将小红赠予姜夔。两人携手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特为此作下了《过垂虹》一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 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得意之情快意之心跃然纸上。而今,红颜已随斯人去,萧歌雅韵数百年。唯有那年年傲霜年年开的一树树深红浅红,不知岁月老去,不知疲倦绽放,天籁乐音一般,低回在清婉若梦的香雪海的春天。
花开花落,非关风云变幻;云卷云舒,无心世事沧桑。随着明代皇帝定都南京,同为江南名城的苏州,经济文化愈加繁荣起来,光福探梅便成了文人墨客东南名士的风雅之举。加之依山傍湖,自然风光兼得山水之利,故而梅花为山水添色,山水因梅花增辉。不仅江南才子文征明有过观梅胜景的详尽描述,就连清初的江苏巡抚宋荦在慕名而来之后,也激情昂扬地挥笔题词“千古绝名香雪海”。今日园中石刻上那三个道劲端雅的大字“香雪海”即出于此。更有清代词人朱彝尊,对光福梅花爱得几近痴狂:“安得太湖三万六千顷,化为一碧葡萄浆,供我大醉三万六千觞,醉死便葬梅花傍。”于是乎,香雪海梅花一时名声大噪风光无限,直引得紫禁城里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时,先后九次分别赶往光福探梅赏梅,祖孙两位皇帝,在光福挥毫泼墨留下的19首诗歌,竟然有13首是梅花诗!如今,帝王的咏梅诗已然刻字成碑,陈列在香雪海园中,在供游人观赏的同时,也令我等满怀诗情地向往起彼时,盛名之下香雪海的风雅及风光。
从此,每年二三月间,前来赏梅的早已不再是昔日附庸风雅的诗人雅客了,寻常百姓也会偷得浮生半日闲,搭乘着苏州和上海城里的赏梅专线车,齐齐来这香雪海的暗香里浮动一番呢。
Tips:从苏州市区方向走苏福公路,或从无锡方向走312国道经望湖路,可以驱车直达香雪海。苏州南门长途汽车站有开往太湖的公交车,途经香雪海,半小时一班。
南京·帝王陵边梅花山
对于南京市民来说,每年早春二月至阳春三月,不去东郊中山陵梅花山踏青赏梅,仿佛空落落漏掉一个春天,多少是个遗憾。
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原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葬地。芳草萋萋,春来春去。风云际会一千年之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建造孝陵时,主持建陵的臣子曾向朱皇帝建议把孙权墓移开,谁料朱皇帝居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就这样,除了只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之外,孙权墓得以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今,同在一条龙脉之上,与孙权墓和明孝陵相邻相望的,即是大名鼎鼎的中山陵。帝王之陵如此集中,可见在金陵这等钟灵毓秀之地,紫金山这一块风水宝地是何等的尊贵与荣耀。随着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孙陵岗开辟纪念性花木园区,于是栽培了大量梅花,后因山上植梅众多,品种丰富,来往赏游人士趋之若鹜,便成了著名的赏梅胜地。,渐渐地,孙陵岗之名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随着岁月的风尘慢慢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千娇百媚浓墨重彩的梅花山。
春到梅花山,漫山梅花争芳斗艳,花前树下游人如织。登高望远,但见红梅彤彤,云蒸霞蔚,绿梅掩映,冷香益远。还有一座清逸临风的“观梅轩”,地基下镇压的竟然是汪精卫之墓——没成想当年的国民党伪政府主席,居然也葬在这块帝王风水上企图安享万年。其墓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被何应钦所派的74军工兵一炮炸平也就理所当然了。如今,被万千梅花环绕的“观梅轩”上赫然有一对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啁望伏龙眠。”信口念来,豪气顿生。而取自于北宋诗人林逋的咏梅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仿古建筑“暗香阁”,一如诗词歌赋里描述的梅花一样,造型典雅,清新婉约。不论你是流连咏梅斋,还是徜徉疏影堂,抑或三俩知己好友小酌知春亭,风过处,千年富贵烟云般倏忽即逝,万古功名化作花下尘土,唯有那凌寒怒放的梅依旧一身高洁,萦绕在每一个来此伫足的人们心头。
Tips:梅花山,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因山上多红梅而得名。梅花山园内外梅花繁茂,每年的2月28日-3月10日在这里举行南京国际梅花节,前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