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并且在很多个体范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赏识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赏识学生的问题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的架子,甘当“小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
比如,教学《平衡式纹样(设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纹样?纹样和外型有什么关系?由于“平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因此,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态,充分赞许了那位学生,并反问大家:“不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平衡纹样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了设计平衡式纹样必须参照外型的结论。
二、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我们不要太苛求学生,看到学生的一点过错就满心的不舒服,横加指责。要学会容纳孩子的过错,允许孩子在波动中前进。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因此,我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意见和看法,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能做好”的信心,从而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教师要独具慧眼,要细心观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地赞扬学生,挖掘找寻他们身上的那些优点,用教师独特的眼光,让学生得到肯定。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会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总之,要利用赏识教育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这把“金钥匙”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三、赏识学生的创意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型、刻板式的人才,而是创新式、开拓型的人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地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而要培养有创见、有个性的有用之才,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尤其赏识学生的创意。对于学生的创意,我的理解是:只要突破了一般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称为“创意”,而无须要求合乎实际,更不能把学生的“创意”与成人世界的“创新”相提并论。再如,教学《台灯(写生画)》一课,就有学生别出心裁,凭空想象画出了“可折叠、便携式台灯”。面对如此创意,我毫不犹豫地评价她:你比老师更聪明!
四、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
不光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存在后进生,美术学科中也同样存在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相对较低。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赏识教育,不仅要赏识优秀学生,也要赏识后进生。
曾有一位很调皮、懒惰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成绩非常低下,常常不交作业。即使是美术作业,也通常是胡乱涂抹一气便交上来,可谓“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尤其是手工作业,由于懒得去找材料,“找不到材料”、“没有工具”成了他不交作业的极好借口。无计可施之下,我尝试着“赏识”他,发现他只对一些简单的线条画作业完成得比较好,于是在一次手工制作课中,我给他单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两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两根直线进行画画,要求画出5种图形。结果令我十分兴奋,他画出了眼镜、天平、葫芦等7种图形!鉴于他的“超常”表现,我给他颁发了“美术作业最高奖”——一个我精心制作的小矮人。自此,他觉得“脸上很有光”,逐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五、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夸奖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赏识教育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反思我们的工作,也会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赏识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备受家长、老师赏识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赏识教育给“宠”的!赏识要把握一个度,赏识不是盲目的肯定和表扬,其目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而不是自负。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用赞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赞许的眼光欣赏学生,让赏识成为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
一、赏识学生的问题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的架子,甘当“小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
比如,教学《平衡式纹样(设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纹样?纹样和外型有什么关系?由于“平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因此,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态,充分赞许了那位学生,并反问大家:“不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平衡纹样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了设计平衡式纹样必须参照外型的结论。
二、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我们不要太苛求学生,看到学生的一点过错就满心的不舒服,横加指责。要学会容纳孩子的过错,允许孩子在波动中前进。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因此,我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意见和看法,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能做好”的信心,从而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教师要独具慧眼,要细心观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地赞扬学生,挖掘找寻他们身上的那些优点,用教师独特的眼光,让学生得到肯定。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会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总之,要利用赏识教育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这把“金钥匙”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三、赏识学生的创意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型、刻板式的人才,而是创新式、开拓型的人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地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而要培养有创见、有个性的有用之才,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尤其赏识学生的创意。对于学生的创意,我的理解是:只要突破了一般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称为“创意”,而无须要求合乎实际,更不能把学生的“创意”与成人世界的“创新”相提并论。再如,教学《台灯(写生画)》一课,就有学生别出心裁,凭空想象画出了“可折叠、便携式台灯”。面对如此创意,我毫不犹豫地评价她:你比老师更聪明!
四、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
不光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存在后进生,美术学科中也同样存在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相对较低。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赏识教育,不仅要赏识优秀学生,也要赏识后进生。
曾有一位很调皮、懒惰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成绩非常低下,常常不交作业。即使是美术作业,也通常是胡乱涂抹一气便交上来,可谓“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尤其是手工作业,由于懒得去找材料,“找不到材料”、“没有工具”成了他不交作业的极好借口。无计可施之下,我尝试着“赏识”他,发现他只对一些简单的线条画作业完成得比较好,于是在一次手工制作课中,我给他单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两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两根直线进行画画,要求画出5种图形。结果令我十分兴奋,他画出了眼镜、天平、葫芦等7种图形!鉴于他的“超常”表现,我给他颁发了“美术作业最高奖”——一个我精心制作的小矮人。自此,他觉得“脸上很有光”,逐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五、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夸奖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赏识教育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反思我们的工作,也会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赏识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备受家长、老师赏识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赏识教育给“宠”的!赏识要把握一个度,赏识不是盲目的肯定和表扬,其目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而不是自负。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用赞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赞许的眼光欣赏学生,让赏识成为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