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队形在小班体育游戏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带孩子上体育游戏的时候,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有一件事情总困扰着老师,那就是排队。孩子们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令人头疼。其实,从小班年龄段和教学实际出发,有一种队形“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既利于体育活动组织教学,又具有教育意义,那就是圆队形。
  圆队形的有效应用在小班体育游戏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经典的队形到底怎么用?有些什么优势呢?
  1 圆队形是小班体育游戏中的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用手画一个圆,用线围成一个圆都很
  简单,但在体育活动开始时,小班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又该如何将圆队形有效地运用到小班的孩子身上呢?有以下三种常见的类型:
  原始动手型——利用手拉手成圆。“请你把你的小手和旁边的小朋友的手紧紧拉在一起。看,变成什么了?”“圆、西瓜、皮球……”小班的孩子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教师的语言引导加上示范能让孩子快理解圆队形,加速圆的围筑。
  改进视觉型——利用标志粘贴成圆。有了明显的标志物能较快的引起孩子的视觉注意,教师可以不用花费太多时间让孩子排队,运用情景言语引导:“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圆点用脚把它藏起来”。
  创新听觉型——利用儿歌辅助成圆。如“走走走,走走走,走成一个大皮球,跳跳跳,跳跳跳,跳成一个大皮球”……其中儿歌中的“皮球”可以用“西瓜”“汽车轮子“呼啦圈”等生活中常见的圆实物来替代。教师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和儿歌一定要简洁通俗、形象化,以能力弱幼儿能听懂为准则。在任何的场地上都能使用。
  为了解和分析“圆队形”在小班孩子集体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选择了小班年龄段的体育游戏起点的组织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实践效果统计分析如:
  从表2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块场地,用圆进行分割:圆内、圆线、圆外。三者不同的割取实际运用都很大,因此圆队形成为小班活动中固定点:
  以圆线为主,细小的点线空间——圆造型。细小的点、线能固定孩子的位置,在圆圈上开展走、跑、爬、跳、平衡、钻、投掷、拍球等,如小班体育游戏中《放鞭炮》,孩子围蹲成圆圈,必须经过努力,轮流原地向上跳,虽然内容是相同的,但巧妙圆造型设计,让每个孩子都看得到成功,产生对自己积极肯定和认可的情感。
  以圆内空间为主,圆内空间——圆场内。有时候在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内容时候,利用圆场内的规定范围空间,把孩子“圈”在圆内,以“圈羊”的形式在里面展开场地限制的游戏活动,如小班体育游戏《钓鱼》中,圆场内空间俨然成了“鱼塘”,孩子成小鱼都在圆场内自由奔跑,躲避渔民鱼网的捕捉。
  以圆为中心,扩大游戏范围——圆内外。开放式的户外空间,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以圆为中心,圆内圆外之场地的利用,即“圈羊”与“放羊”,动静相结合。如小班体育游戏《狡猾的狐狸你在哪里》,孩子就是以圆为家展开游戏,圆内成为孩子躲藏的范围,圆外自由奔跑。
  圆队形正是发挥了它的实际作用,将小班孩子在游戏中的“收“与“放”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圆队形是小班体育游戏的快乐源
  3.1 孩子——开心、健康、喜欢上孩子园。开心、健康。洛克的《教育漫话》中一开头就开章明义的指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站在圆点上,孩子之间、孩子与教师之间由于紧密列队,距离的空间接触较近,能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玩耍,能培养他们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形成较好的规则常规。老师的一举一动总被孩子模仿,利于师生积极性互动,孩子才能体验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
  喜欢上孩子园。孩子接触正规集体教学活动时,这一年在孩子的教育中有着特殊的起点意义。长期圆队形的影响,在无形之中孩子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排圆习惯,并能在圆内外自由游戏,无论组织什么样的体育游戏,使孩子自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中,孩子都很喜欢玩。
  3.2 老师——轻松、自信、受孩子们喜欢。 轻松、自信。教师无论站在哪个点都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师讲解、示范效果,还能轻松、自信的引导每一个孩子,在圆点上自由“收”“放”,而且在圆点上孩子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动作示范及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有利于一般体育动作的集体学习,教师能轻松让孩子在“学与玩”中掌握动作要领,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
  受孩子们喜欢。当教师位于孩子队形的中央的位置,圆点上的教师可以随处来到孩子的身边,通过圆队形训练能得到及时调整,能用眼神与个别孩子进行及时交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动作等。
  3.3 家长——放心、满意、主动要求参与。 满意、放心。在开展小班集体体育游戏活动中,总会听到有一些家长针对队形议论:我们孩子那么小还站那么后面,都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而且注意力很容易转移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师能给我们换一下位置?但是利用圆队形能马上有效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能减少孩子拥挤、密集型的现象。孩子有了自己适合的位置,无论站立位置还是安全,家长都很放心。每当家长看见孩子围着老师身边快乐的奔跑转圈,有些家长居然主动地说:“老师,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玩啊!”圆的魅力可真是不小。
  场地有限,智慧无限,我深深地感触到:一位好的体育教师,一堂优秀的体育游戏活动中,体育队形是我们永远坚持的一面旗帜,小班体育游戏中圆队形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我们立足于实际,勇于探索和发现,不断总结经验,孩子就会在体育游戏中快乐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自觉的采取创新教学的策略,将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粗浅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 创新; 培养  1 加强感性认识
期刊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 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
期刊
数学探究问题的选择应注重大众化,多样化,层次化,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把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期刊
1 养成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桥梁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这是因为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他的意识就会得到解放,其智力活动就能进入积极状态,从而形成行为自觉、自控,使智力活动坚持下去直至成功。  1.1 抓起点。 养成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期刊
【摘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  【关键词】教师;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期刊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由单机模式向网络化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可以依托网络把多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实时有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传输及播放文、图、声、像等信息,充分发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潜力,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迅速发展语言,培养能力,开放智力?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充分利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关键词】欣赏;感情;体验;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
期刊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质量;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预习方法  初中化学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入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期刊
常听家长们这样说起:  “我的孩子大张的画纸也整理得不好,连对折也不会”;  “我的孩子新玩具买来后对于上面的说明看也不看就问我怎么玩”;  “我的孩子手工作业一拿到就问我这怎么做,说是不会图谱,其实别说孩子了,我也有点看不懂”;  “我的孩子……”;  从家长们的表诉及抱怨中听到的其实是对孩子看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满。怎样才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人们经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就是手脑协同发展的理想
期刊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虽是对写作文的要求,但也可以用于对课堂的要求。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那么,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同样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效。下面简要谈谈自己在结课时的一些常用方法。  1 归纳小结式结课  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