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自觉的采取创新教学的策略,将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粗浅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 创新; 培养
1 加强感性认识,在操作中创新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眼、手、耳、脑等多种感官与学习活动中,既符合小学生的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又易于为广大师生接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拼、补、算等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知知识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表象,并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探索数学新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许多三角形纸片,启发学生动手拼摆,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找出其中的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人人动脑,积极思考,动手拼摆,很快有的学生便得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还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的拼成一个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学生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等方法,从不同的途径,自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知识,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 创设问题的情境,在探索中创新
思考从疑问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思考也就应运而生,并能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引发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思考。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有这样一道题:4300/200=( ),我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智慧王国的国王听说我们学会了“商不变”的性质”,给我们送来了一道题,想考考我们的真本领(课件出示题目)你们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学生一看,几乎喊起来,于是纷纷计算,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答案不唯一,有的商21余1,有的商21余10,还有的商21余100,到底是哪个答案,同学们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我不急于下结论,而继续设问:“认真观察,“余数的最高位在什么位上?”问题还没说完,同学们马上领悟,疑团顿消,谜底完全解开,这样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真正的学会了知识。
3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启发,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又把全组的意见加以综合条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得到训练。如在教学面积概念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问题:(1)面积概念中把“或”字换成“和”合适吗?(2)把“大小”去掉或换成别的词,如“多少”行吗?为什么?学生经过共同讨论,广泛交流看法后,很快形成共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清晰的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注重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的精神与品质,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 创新; 培养
1 加强感性认识,在操作中创新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眼、手、耳、脑等多种感官与学习活动中,既符合小学生的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又易于为广大师生接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拼、补、算等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知知识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表象,并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探索数学新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许多三角形纸片,启发学生动手拼摆,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找出其中的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人人动脑,积极思考,动手拼摆,很快有的学生便得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还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的拼成一个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学生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等方法,从不同的途径,自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知识,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 创设问题的情境,在探索中创新
思考从疑问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思考也就应运而生,并能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引发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思考。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有这样一道题:4300/200=( ),我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智慧王国的国王听说我们学会了“商不变”的性质”,给我们送来了一道题,想考考我们的真本领(课件出示题目)你们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学生一看,几乎喊起来,于是纷纷计算,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答案不唯一,有的商21余1,有的商21余10,还有的商21余100,到底是哪个答案,同学们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我不急于下结论,而继续设问:“认真观察,“余数的最高位在什么位上?”问题还没说完,同学们马上领悟,疑团顿消,谜底完全解开,这样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真正的学会了知识。
3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启发,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又把全组的意见加以综合条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得到训练。如在教学面积概念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问题:(1)面积概念中把“或”字换成“和”合适吗?(2)把“大小”去掉或换成别的词,如“多少”行吗?为什么?学生经过共同讨论,广泛交流看法后,很快形成共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清晰的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注重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的精神与品质,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