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示弱的艺术,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适时的示弱,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感情;教师恰当地示弱,有利于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教师适度地示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师适当地示弱,能有效地建立起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科学教学 示弱效应
在学生眼里,科学教师应该是有力的、神气的,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们。他们幼小的心里,主观地认为科学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于是许多科学教师也极力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力争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强者的角色,把课堂变成了自己个人秀的舞台,让台下的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团,让所有的科学探究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殊不知教学却效果大打了折扣。
皮亚杰在《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和好奇心驱使。而当他们面对几乎无所不知的科学老师时,他们的面前就好像一直耸立着一尊高大的强壮的时时都能帮他解决心中的疑虑的“救护神”。那么,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很有可能会因这种不正常的心理而消逝殆尽,他们的科学思维也将停滞不前,从而妨害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
如何才能挽救这种颓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以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示弱的艺术,通过恰当的示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适时示弱,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
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在很多小学生眼里老师,尤其是科学老师那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他们总是视老师的话语如“圣旨”,从而令师生间的关系变得冷淡,并使师生在交流时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隔膜,不自觉地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怎样才能真正从学生心目中的圣坛上走下来,使学生不再望而生畏而亲近你?向学生‘示弱”则是较好的方法之一。教师适时主动地向学生“示弱”, 有时候,我们故作糊涂:“同学们,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明白。谁来给我讲一讲?”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常常争抢着“献计献策”。由此,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
二、教师适度示弱,有利于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
依赖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依靠别人而不能自立的心理特征。它是一帖消蚀自己意志的“麻醉剂”,是“窒息人类生存能力的城堡”,一个人如果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就会成为软弱无能的人。如今,父母的大包大揽,导致子女生活上的依赖,教师的越俎代庖,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对教师的依赖,于是就有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学生在探究科学问题时,不动脑筋,希望处处有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有老师给予明确要求与提示,否则,他们就像无头苍蝇,茫然不知所措。平时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遇到问题时,教师敢于示弱,让学生自已去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再暗示学生分析问题的力法,考虑问题的思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遇到问题就知道如何思考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是探究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因此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适时示弱,克服学生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师适度示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学中,对于每个探究活动,如果教师都指出明确的要求及探究方法,都把正确探究方案展示给学生看,那么学生则会产生依赖心理,即使遇到同类型的问题,也不会主动去开动脑筋,而坐等老师的提示。所以,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必事事作答,也不必马上作答。首先,可以赞许他的钻研精神,并请学生起动脑筋,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面对学生存在的思考问题上的不足,我们不必急于指正,可坦率承认自已也犯过类似的错误,甚至可以感謝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四、教师适时示弱,能有效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或许主观上都想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但是,如果教师句句珠现,表现得无所不能,而又一路“问”到底或“指挥”到底,那学生只会感觉时刻在被老师拷问着、指使着,控制着,又怎么能与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其实教师适时以“弱者”的姿态行事,学生也会愿意接受,一切反而会变得顺畅。
师生在科学课堂中应该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适时向学生示弱,表现出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切磋的姿态,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分享探究的过程、获得成功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师“示弱”的课堂,师生易心灵相通、精神交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倍增,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换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
这样看来,在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着扮演一个“弱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对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做好这件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养成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示弱”的魅力》 顾驰聘.
[2] 《退一步海阔天空——谈政治课教学中的示弱艺术》 李晓蕾.
[3] 《示弱,让孩子走向成熟》 刘绵娟.
[4] 《浅谈语文教师的示弱效应》 朱细香.
[5] 《班主任,你可以示弱》 贺德文.
[6] 《家教不妨“适度示弱”》 孙祥虎.
[7] 《教师“示弱” 学生“逞强”》 吴汝萍.
[8] 《向孩子示弱 让孩子更强》 苗祖荣.
【关键词】科学教学 示弱效应
在学生眼里,科学教师应该是有力的、神气的,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们。他们幼小的心里,主观地认为科学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于是许多科学教师也极力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力争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强者的角色,把课堂变成了自己个人秀的舞台,让台下的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团,让所有的科学探究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殊不知教学却效果大打了折扣。
皮亚杰在《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和好奇心驱使。而当他们面对几乎无所不知的科学老师时,他们的面前就好像一直耸立着一尊高大的强壮的时时都能帮他解决心中的疑虑的“救护神”。那么,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很有可能会因这种不正常的心理而消逝殆尽,他们的科学思维也将停滞不前,从而妨害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
如何才能挽救这种颓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以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示弱的艺术,通过恰当的示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适时示弱,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
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在很多小学生眼里老师,尤其是科学老师那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他们总是视老师的话语如“圣旨”,从而令师生间的关系变得冷淡,并使师生在交流时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隔膜,不自觉地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怎样才能真正从学生心目中的圣坛上走下来,使学生不再望而生畏而亲近你?向学生‘示弱”则是较好的方法之一。教师适时主动地向学生“示弱”, 有时候,我们故作糊涂:“同学们,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明白。谁来给我讲一讲?”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常常争抢着“献计献策”。由此,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
二、教师适度示弱,有利于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
依赖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依靠别人而不能自立的心理特征。它是一帖消蚀自己意志的“麻醉剂”,是“窒息人类生存能力的城堡”,一个人如果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就会成为软弱无能的人。如今,父母的大包大揽,导致子女生活上的依赖,教师的越俎代庖,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对教师的依赖,于是就有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学生在探究科学问题时,不动脑筋,希望处处有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有老师给予明确要求与提示,否则,他们就像无头苍蝇,茫然不知所措。平时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遇到问题时,教师敢于示弱,让学生自已去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再暗示学生分析问题的力法,考虑问题的思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遇到问题就知道如何思考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是探究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因此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适时示弱,克服学生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师适度示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学中,对于每个探究活动,如果教师都指出明确的要求及探究方法,都把正确探究方案展示给学生看,那么学生则会产生依赖心理,即使遇到同类型的问题,也不会主动去开动脑筋,而坐等老师的提示。所以,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必事事作答,也不必马上作答。首先,可以赞许他的钻研精神,并请学生起动脑筋,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面对学生存在的思考问题上的不足,我们不必急于指正,可坦率承认自已也犯过类似的错误,甚至可以感謝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四、教师适时示弱,能有效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或许主观上都想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但是,如果教师句句珠现,表现得无所不能,而又一路“问”到底或“指挥”到底,那学生只会感觉时刻在被老师拷问着、指使着,控制着,又怎么能与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其实教师适时以“弱者”的姿态行事,学生也会愿意接受,一切反而会变得顺畅。
师生在科学课堂中应该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适时向学生示弱,表现出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切磋的姿态,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分享探究的过程、获得成功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师“示弱”的课堂,师生易心灵相通、精神交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倍增,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换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
这样看来,在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着扮演一个“弱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对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做好这件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养成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示弱”的魅力》 顾驰聘.
[2] 《退一步海阔天空——谈政治课教学中的示弱艺术》 李晓蕾.
[3] 《示弱,让孩子走向成熟》 刘绵娟.
[4] 《浅谈语文教师的示弱效应》 朱细香.
[5] 《班主任,你可以示弱》 贺德文.
[6] 《家教不妨“适度示弱”》 孙祥虎.
[7] 《教师“示弱” 学生“逞强”》 吴汝萍.
[8] 《向孩子示弱 让孩子更强》 苗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