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一个磨坊主的反抗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m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初,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翻阅一个18世纪宗教裁判所审判官的汇编, 其中有意大利宗教裁判所 1000次审判的手抄本目录。无意间,他读到一条不过寥寥数行的案情介绍,兴趣瞬间被点燃:被告是一个小磨坊主,因对上帝有不同的看法而受到指控。
  直到1970年,他才有机会读到审判的详细过程,并被其中的记录深深触动。6 年后,他出版《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 纪磨坊主的宇宙》。该书一经问世,便在 史学界引起轰动,迄今为止已有10多种文字、20多个版本出版。近日,中文版面世, 再次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500年前。
  《奶酪与蛆虫》的故事发生在16世纪,讲述意大利北部小山城里一位磨坊主的故事。磨坊主生于1532年,名叫梅诺基奥。他几乎一生都居住在小山城,娶妻生子,有11个孩子。他自称“很穷”,但女 儿出嫁时嫁妆丰厚。年近半百时,当过镇长,后又管理过教区的教堂。这样的一个人、一段人生,再普通不过了。
  但梅诺基奥有过人之处——他是一个勇敢的质疑者。因阅读了《古兰经》《十 日谈》等,他有了不同于教会宣扬的世界观:世界起源于混沌状态,如同奶酪,奶酪腐烂变质后,蛆虫出现,这些蛆虫就是 众天使。这种怪论,很多人虽不理解,但也听之任之。不幸的是,梅诺基奥喜欢 辩论,常常喋喋不休地阐发自己的见解。1584年,一名教士向宗教裁判所告发了他。 第一次长时期的审判后,他逃过了一劫;后又被人第二次告发,被处以火刑。
  梅诺基奥被处死,但他与教会的辩论 引起了民众的共鸣。“它(本书)建构一个小人物的心灵史,并由此去解读当时社 会、宗教和文化,是书写大众文化史和微 观历史的一个典范。”国内微观史学代表学者王笛说。
  作者金茨堡对小人物的关注由来已久。他1939年生于意大利,从小酷爱读书, 涉猎广泛。上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尝试 从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记录中追寻普通人的 历史。1966年,他的处女作《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问世。这 本书记录当时意大利西北的弗留利地区盛 行的一种夜间活动,传说生而有胎膜的农 民在某些夜晚陷入沉睡时,其灵魂会飞往田野里与巫师战斗,以保护庄稼收成。后 来,宗教裁判所将这种仪式纳入异端巫术活动。一系列调查和审判由此展开,金茨堡从各种档案中摘录细节,书写那些农民 在教会的压力下渐渐把自己归为巫师的过程。
  之后,金茨堡继续关注普通小人物的 世界觀。1970年,他任教博洛尼亚大学, 因反对当时的史学界权威而遭到质疑和攻 击。后来,他联合友人创办期刊,最终却 迫于压力无疾而终。直到《奶酪与蛆虫》 成为他的“战斗檄文”。
  如今,金茨堡已经82岁了。他不经常露面,前不久,因《奶酪与蛆虫》中文版 出版接受了采访。谈到这本书为何畅销全球半个世纪,他说:“这个不为人知的磨 坊主的名字,之所以会在今天被人们记住, 恰恰是因为他输掉了那场挑战——向政治 权威和宗教权威发起的挑战。”
其他文献
2001年9月,炭疽邮件袭击案发生后,警方穿防护服检查信件。  美国马里兰州有一处占地486.5公顷的神秘基地,出入人员大多穿戴正压全身防护装。这里距离美国权力中心华盛顿仅需1小时车程,但又地处郊区,隐蔽性得天独厚。这就是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所在地德特里克堡(下文称德堡)。  该所作为美军唯一一个拥有生物安全最高防护等级实验室的研究所,是美军最重要的生物防御技术研究机构,储存有埃博拉病毒、炭疽
V.S.南帕尔(VidiadharSuraj-prasadNaipaul)一九七九年发表了《河湾弯》(ABendintheRiver)、一九八○年发表了《爱娃·庇隆的归来》(TheReturnofEvaPeron)后,引起世界文学界的注意,成为一九八○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遴选人之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V.S.普列契特评论说,他是“当代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作家”。《新闻周刊》称誉他为“小说大师”。  
六十年代初,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丁景唐、瞿光熙编)一书。在十年浩劫中,本书被当做宣扬“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黑书,编辑者、出版者都因此成为“推行文艺黑线”的“罪人”,长期费尽心血收集、保藏的珍贵文献、书刊也被抄毁、散失。  在一九八○年三月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大会上,与会者高度评价了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充分肯定了以文艺为武器,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左翼文艺战士们。
记得童年时,我曾经读过王尔德的一篇名叫《快乐王子》的童话,它是这样开头的:  快乐王子的像在一根高圆柱上面,高高地耸立在城市的上空。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一对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一只大的红宝石嵌在他的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①。    不用说,快乐王子的塑像是受到全城人的称赞的。有一晚,一只准备飞回埃及去过冬的小燕子,落在他的两脚中间过夜,想不到王子眼睛里流下的眼泪打湿了它的身子。这位王子从前住
记者的采访活动,我觉得可以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的“寻寻觅觅”四个字来概括。记者行业如果说跟其他职业有所不同,就是他时时都在寻寻觅觅中度过。从《声声慢》一词中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的李清照,正在一所暗淡的房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着她的过去。而新闻记者寻觅的却是今天——他不是寻觅自己失去的东西,而是寻觅今天发生的能够构成新闻的事实。  这个问题在《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中,得到了
《吕剑诗集》断想    一    我跟吕剑说,我们是几十年的朋友,也读过你几十年的诗,感情驱使我对你一定要说几句话,可是我确实不善逻辑思维。后来我找了一条藏拙的办法,仿照古人的“诗话”来写上几句。这决非贬低古人的“诗话”,而是说我想学,而所学的仅是其皮毛。吕剑也认可了。  我说几十年,是指从抗日战争初期,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四十来年,而吕剑诗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他的思
我在不久前写的《“放郑声”与“远佞人”》一文(见《随笔》一九八四年第四期)中曾谈到北宋初期的文风还承袭晚唐、五代的习尚,不少文学家喜欢在诗文中,特别在词中说些淫词艳语。明显的例子是大诗人黄庭坚,他做的许多词,在今天一些新道学家的眼中也还是很难通过的。在北宋封建王朝,这些作品的创作和流布,可以说是相当大胆的了。虽然这些作品往往在他和后人正式编印的诗文集中找不到,人们处理这些作品的办法或者是把它们“打
侯赛因·萨拉米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侯赛因·萨拉米少将不说软话,在美国进行权力交接的敏感时刻,尤其如此。  2021年1月1日,在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被杀一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萨拉米高调表示要为死者复仇。他说:“伊朗没有恐惧。我们已经准备好保卫我们的独立、重要利益和伟大革命(指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成果,正如我们在过去41年所做的一样。”他强调,今天伊朗“将在战场上对敌人作
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  津坦市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西南,是加特省省会。在当地一个门禁森严的大院里,有栋装修豪华的两层小楼。不久前,失踪6年、传闻已不在人世的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下文称赛义夫)突然露面了,在小楼里接受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伯特·沃斯的采访。  赛义夫是利比亚已故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下文称卡扎菲)次子,曾被视为中东地区最风光的政治“接班人”之一。但随着“阿拉伯之春
《战国策·赵策》中,有《触说赵太后》一文;过去不少选本都作“触”。但是,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本《战国策》,原文是“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触”应为“触龙”。  我国过去的文字均系直行排列,且无标点符号;今本《战国策》是将“龙言”二字,连写成“”,以致造成这一错误。  要是没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战国策》,那还会以讹传讹地传下去。宋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曾提出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