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黑茶中的瑰宝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mengxia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千余年来的生产实践中,培育了丰富的茶品。按照茶叶的制作工艺,中国茶可以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因其外观呈黑色,故而得名。按照地域的分布,黑茶主要分为湖南黑茶(茯荼)、四川藏茶(边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陕西黑茶(茯茶)和安徽古黟黑茶。而作为七大黑茶之一的广西梧州六堡茶,以其悠久的制茶工艺、特殊的保健功效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而成为黑茶中的瑰宝。
  六堡茶源
  关于六堡茶的“来历”,在六堡当地,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是龙母授茶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苍梧县六堡镇黑石村经常发生天灾,百姓生活贫困。龙母来到此地得知以后,带来神水和仙丹,解救了百姓,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龙母拯救百姓的精神感动了上天的玉帝,由此上天做了神仙。龙母成仙以后,心里十分牵挂苍梧的百姓,于是征得玉帝的同意,下到六堡体察民情,发现这里山多田少,百姓种出的水稻不仅不能自给,还要拿到市面上去换取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后来,尽管龙母想了许多解决百姓困难的办法,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天,龙母来到六堡镇黑石村,发现黑石山下的泉水清凉甘甜,心想,这里有这么好的泉水,一定可以种出好茶来。于是,龙母返回天庭,向天神讨取了茶种子,交给当地的百姓,并亲自给他们传授种茶技术。
  在龙母的点化下,黑石村的百姓很快就种出了优质的茶叶,卖给外面的客商换取日常用品,生活得到了保障。他们又将茶的种子进行了散播,使六堡的漫山遍野出现了茂盛的茶树。后来,人们根据六堡的地名将茶取名为六堡茶。
  六堡茶的另一个传说是舜帝授茶的故事。传说舜帝南巡抵达苍梧以后,从潇贺古道进入六堡镇塘坪村,在塘坪村传授种茶技术,并亲手种下第一棵茶树。后人为了纪念舜帝传茶,就把他所种的茶叫作六堡茶,把他所到过的潇贺古道塘坪路口叫作古舜口。
  明朝以后,苍梧分为11个乡,下设堡、闸、洲和甲。六堡隶属多贤乡管辖。“六堡”的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因为苍梧县以六堡所产的茶叶最为优质,所以把这个地方所产的茶叶统称为六堡茶。
  据康熙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记载:“茶产长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这是关于六堡茶称谓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六堡茶以地名命名最早的文字记载。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六堡茶,属黑茶类,在梧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内,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这是根据茶的产地、原料、加工工艺、品质特征等对六堡茶进行的科学定义。这其中的加工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等初制加工工艺和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冷发酵、烘干、上蒸、踩篓、晾置陈化等精制加工工艺,其品质特征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
  茶树的生长要有独特的环境,需要适宜的气候、光照、水分和地理位置。而生长六堡茶的苍梧县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水1500毫米,无霜期331天,大部分为云斑石砂岩土壤。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茶树多生长在山腰或峡谷,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这些天然的生态环境,都是大自然给予六堡茶的馈赠。据记载:六堡镇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茶树得水分己足,且高山得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則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味浓而香。
  历史上,六堡茶有名的产区有恭州村、黑石村、罗笛村、蚕村等,以恭州、黑石产的茶品质为佳。除六堡镇外,苍梧县狮寨镇狮寨村、梨埠镇娄底村等地以及相邻的岑溪、横县等20多个县均产六堡茶。
  制茶秘籍
  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苍梧县申报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列入其中。
  茶的味道来自于茶人的手,一双茶人的手能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茶的味道来。六堡茶的制茶工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六堡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清晨,当茶人把茶叶从深山老林或者茶园里采摘回家,就要进行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和干燥等工序。
  采摘茶叶,不要认为这是一件简单而不起眼的活儿。要想做出好茶来,采茶的季节、时间、方法都非常讲究。只有新长出的嫩芽才可以用来做茶,新芽生长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变粗,因此,茶树必须定期采摘。最标准的采摘是一芽二叶,也有的一芽三叶甚至四叶、五叶的采摘方式。以前的贡茶采摘更为严格,只采摘一芽一叶,或者刚长出的新芽。茶叶的采摘需非常小心,以防破损。破损后的茶叶会破坏茶叶的植物细胞,导致释放出酶引起茶叶发酵变成棕色。采摘后的茶叶不能受挤压,也不能堆放过高,当天采摘的鲜叶不能过夜,须在当天加工完。
  鲜叶采摘后要用大铁锅进行手炒,这道工序叫作“杀青”。做茶人家里常常备有几口专门用来杀青的大铁锅。杀青的目的旨在蒸发掉鲜叶中的水分,并褪变颜色。杀青要在高温下进行,将铁锅加热到160℃左右,把新鲜的茶叶放进锅里不停地翻炒。炒茶的温度靠手来感觉,当炒茶的温度上升到烫手的时候,就改用木制的小树权来进行翻炒。杀青的温控非常关键,翻炒时间应控制在5~6分钟,炒至叶质柔软,茶梗折而不断,叶色转为暗绿,散发出茶香即可。
  杀青后就进行揉捻,揉捻以整形为主,通过揉捻使茶叶达到条索紧结、耐泡、体积缩小,茶汤更清香。传统的揉捻用手工进行。揉捻的方法很讲究,非遗传承人韦洁群介绍:要用掌心的力度,先轻揉后重捻,好的茶叶要重复揉捻五六次,手势和力度要靠做茶人的经验来掌握。
  揉捻之后,将揉捻好的茶叶放进竹篓筐里进行堆闷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茶色、香味的关键。堆闷的茶叶厚度要视气温、湿度、叶质老嫩而定,通常控制在33~55厘米,在堆闷过程中翻堆1~2次,并把边上的茶翻入堆中,促使质变均匀。堆闷最佳温度在50℃左右为宜,最高不能超过60℃。如果温度太高,就要立即进行翻堆。凡是雨天、气温低、叶质较老时,堆闷时间要略长;反之,则短。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堆闷时间为10~15小时。
  茶胚经过堆闷后,一部分水分散失,原来揉好的条索变得松散,茶胚干湿不匀、质变程度不一,需复揉一次,使条索紧细、茶叶干湿一致。复揉方法为轻压慢揉,时间为5~6分钟,达到条索紧细为止。
  堆闷后的六堡茶还要采用烘炉进行烘焙干燥。烘焙分2次进行,烘焙的柴火也有讲究,不能用有异味的干柴或湿柴,否则,会影响茶的品质。黑石村做茶人李月奎把茶叶杀青,反复揉捻之后,先在一口大铁锅里铺满砂石,在砂石上面再放上一口炒茶专用的小锅,用小火让锅慢慢变热把茶叶烘干,此种“砂石烘干法”有效避免了火势过猛,保证了茶的最佳口感。
  经过烘焙这一道最终的程序之后,茶叶的制作过程就算完成了,通常把这种制作方法叫作六堡茶的传统工艺,也叫作初制加工工艺或古法工艺。六堡镇茶农把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六堡茶称为“农家茶”。
  随着社会的进步,六堡茶的制作程序出现了机械化,通常也叫作现代加工工艺或精制加工工艺,又称双蒸双压发酵法,主要分为筛分、拣剔、拼配、初蒸沤堆、复蒸包装、晾置陈化等工艺。六堡茶的现代工艺主要是冷发酵工艺,采用冷水直接渥堆发酵。目前,六堡茶的大型生产主要是以冷发酵为主,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陈化时间就可以达到六堡茶的质感特点。
  近年来,六堡茶的现代工艺发展前景良好,科技兴茶的力度非常强大,推进了制茶工序的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提升了六堡茶的产品质量、卫生和安全。
  六堡茶除了具有其他茶类所共有的解渴消暑、明目清心、帮助消化的保健作用以外,更具有祛湿、养胃的明显功效。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有文字表述:“六堡茶有清凉解热、暖胃提神、健脾助消化之功效,可治中暑感冒屙呕肚痛,驱除油腻,尤以陈茶为佳。”
  六堡茶茶性温和,清新淡雅,不受人群限制,老少皆喜,是少有的空腹饮用不受影响的中庸之茶,既可以饭前饮之清肠胃,又可饭后品饮助消化。
  六堡茶树全身是宝,茶谷、中茶、老茶婆、二白茶、茶花蕾、茶花、茶果和茶虫屎等茶树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皆可入药。
  茶是六堡的文化符号,六堡因茶而活出她的滋润。茶是六堡人礼仪的信物,一杯茶能品出六堡人的热情,一片小小的茶叶,蕴涵着无限宽广的天地。
其他文献
林强爱好摄影,这天一大早他就驱车来到大溪河边,准备拍一组大溪河波光潋滟的风景照。天才蒙蒙亮,林强正拍得不亦乐乎,这时镜头中出现一条月牙似的小船,船上有个小小的身影,然后那个小身影撒下一张小小的网。林强定睛一看,那小身影是个又瘦又黑的小女孩,她在捕鱼。  林强不由得担心起来:大溪河这么宽,水这么深,这个小女孩孤身一人太危险了。要不我把她的鱼全部买下来,她不就可以早点回家了吗?  林强当即朝小女孩大叫
期刊
各地的瑶族大多有男嫁女娶的习俗,其中广西尤甚。比如桂北资源县的瑶族,家中有儿有女,人们常常是把儿子“嫁”出去,而留女儿在家里,娶一个女婿到家里来。娶女婿到家里来的婚礼叫“接崽酒”,同样办得热热闹闹。举行婚礼之日,女方家派接亲队伍吹吹打打到男方家接亲,接回来后即拜堂,拜堂后举行酒礼,由双方亲戚参加。参加酒礼的客人要喝36杯酒:“和气酒”4杯,“洗尘酒”6杯,“邀客酒”2杯,“齐席酒”2杯,“正席酒”
期刊
“来收尧山茶啦!婆姨叔娘们,我带有品红(染五色饭的颜料)、布匹、柴刀、烟仔,卖要钱也好,粜东西也得……”挑着担、冒着汗的贵州商贩吆喝声一阵大过一阵,游走在尧山寨子上。家里打有尧山茶叶的妇女、男人们张罗开来,拿着家里的老秤,等着交易、换取急需的物资。  这是几十年前,商贩到尧山村买茶叶的场景,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烙在尧山村人心头的记忆。物资匮乏,没有什么东西能卖得出手,只有尧山茶交易活跃,很多家庭靠卖茶
期刊
我是在龙州中山公园里再次看到这种美丽服饰的。  那天早上,龙州天琴艺术团专门为我们采风团一行表演流行于金龙乡一带的民间音乐“天琴”和“波列”。当姑娘们头戴黑巾、耳戴银环、身穿黑长袍长裤、腰扎黑长带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再次被深深吸引住了。这种美丽的服饰在我幼年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几十年反复在我的记忆中萦绕。如今,它终于走上了文艺舞台,展示出它独特的风采。  再次领略到它的风姿,我的心湖不由
期刊
唱歌要唱好山歌,良言妙语暖心窝;  好比冷天得烤火,阵阵暖流荡心波。  好歌要用赋比兴,好比画龙点眼睛;  若是手法用得好,唱出山歌人想听。  好歌需要慢思量,好比作家改文章;  农家土鸡长得慢,煮出味道几飘香。  利刀需要慢慢磨,好歌需要慢斟酌;  明比暗比恰当丫,众人听歌心才乐。  好花一朵千里香,好茶一杯透心凉;  好歌让人意未尽,像吃橄榄回味长。  好话一句暖心头,好歌一首传九州;  开口
期刊
花婆节又称花王节、花王圣母节,流行于广西壮族聚居地。  在壮族农村,结婚生孩子后,都要在卧室床头设立一个花婆神位,用从野外采摘来的花枝扎成“花盘”,祈求花王保佑小孩健康。新生儿出生至满月,要天天供奉“花神”。  而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流行的花婆节,则有另一番演绎。  蒲庙镇有座古老的花婆庙(现己濒临坍塌),花婆庙与蒲庙镇有着极深的渊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银枕峰下,邕江河畔,有几棵大榕树,树冠遮
期刊
题记:二〇〇五年四月初八,春夏之交,吾患食道癌,锯骨,切瘤,放疗,九死一生,活到今天实属不易,作歌一版以志。  瓜果飘香百鸟啼,人间处处展生机:  四月初八牛节到,我来和牛过生日。  难忘二〇〇五年,手术室里受熬煎;  锯骨开膛除瘤子,我又得活到今天。  十三年来风和雨,分分秒秒倍珍惜;  大好时光不虚度,我赶一天当三日。  参与广西写歌忙,十三部书有歌章;  得到领导的肯定,得到歌迷的表扬。  
期刊
长城内外彩旗飘,歌声阵阵动九霄;  六一赞歌我来唱,感谢园丁育新苗。  老师个个是明星,光照儿童小心灵;  好比阳光和雨露,哺育桃李长成林。  不分秋冬和春夏,老师默默献芳华;  呕心沥血为哪样,就为心中儿童花。  不急不躁不体罚,和风细雨润娇娃;  特别教育顽童者,耐心胜过亲爹妈。  人类灵魂工程师,尽心尽力而尽职;  为开层层愚昧锁,铸成文明金钥匙。  新的时代开新风,喜庆六一乐融融;  若问
期刊
桃花谢丫还会开,燕子去丫还会来;  唯有人牛不复返,老人怎会变小孩?  历史车轮向前迈,继律开来心花开;  江山自古有代谢,时光一去不重来。  时间永远不可待,如水东去不回来;  赌物思人牛感慨,写版山歌抒情怀。  人牛如同昙花乖,昙花一现不再开;  要想人牛放异彩,只争朝夕早安排。  人牛如同大舞台,你各角色要演乖;  咬定目标向前进,浓墨重彩抒情怀。  人生如同是比赛,要敢亮剑站前排;  勇迎
期刊
“禄昆那,拔昆酬”(壮语),“禄”是拔,“昆那”是面部绒毛;“拔”是修剪,“昆酬”是眉毛。意思是:拔面部绒毛,修剪眉毛。这是广西宁明县壮族先民对少女开脸的叫法,是女子在出嫁前由少女成为少妇的一项重要仪式。  壮族姑娘在出嫁前都会举行开脸仪式。就是请开脸师用红丝线将脸部、脖子上的绒毛拔去,并修剪眉毛,俗称“开脸”。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