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肖邦音乐风格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680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0年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中国选手李云迪荣获金奖,引起世界关注。人们不禁对这位年仅18岁的小伙子及他的钢琴教师但昭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选手,一位从未出国学习的钢琴教师,他们是如何共同完美演绎了肖邦的钢琴作品,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但昭义;李云迪;肖邦;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1-0089-04
  
   2000年李云迪在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距今已经十余年,由于准备这个比赛,我们得以更集中,更深入地学习研究肖邦音乐,尤其注重解读他的音乐风格,从中获益匪浅。许多体会再得以提升,在此以《浅论肖邦音乐风格》为题成文,作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诞辰200周年,也以此向音乐界和钢琴界的朋友们做一个交流。
  
   一、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就是检验肖邦音乐风格的试金石
  
   说到肖邦音乐风格,需要联系讲到波兰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20世纪30年代的波兰创立的肖邦国际比赛就是为了扭转当时风行的对肖邦音乐的曲解而创办的。
  1927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创始人,华沙音乐学院的杰依•居拉布烈夫教授等一批波兰钢琴家和教育家为扭转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认为肖邦音乐是沙龙音乐,或认为肖邦体弱多病,而把他的音乐演奏成病态的柔弱这样一些对肖邦音乐的歪曲、曲解而发起创办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其目的就是要对演绎肖邦音乐的不正之风进行拨乱反正,试图通过比赛的导向,还原肖邦音乐的本来风貌!
  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由来已久,由肖邦风格引起的争议,到比赛评判结果引发的风波表明,坚持以肖邦风格为评判的首要标准并非易事。
  从历届肖邦比赛结果来看,几乎每一届都有一些被认为非常优秀的选手落选,而产生争议或引发风波。历史上,当时已很有名声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可维契在第六届比赛中不仅未获名次,连安慰鼓励奖也没拿到,引起了哗然;而另一位墨西哥选手未进决赛,评委会主席鲁宾斯坦表示异议,自己出资为其颁了一个奖;1980年第10届比赛,则闹出了震惊音乐界的严重事件:南斯拉夫选手波戈雷里奇在一片赞扬和势在必得的呼声中,突然在半决赛被淘汰出局。当时已大名鼎鼎的阿格里奇愤然退出评委会,拂袖离去。波戈雷里奇就此扬名天下。而当年获得冠军的首个亚洲人,越南的邓泰山则遭受了无任何经纪公司签约的冷遇;接下来的第12届、13届都被认为水平不够而空缺了第一名。历时15年跨越两届未设金奖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蒙上了迷惑的阴影,肖邦比赛要去向何方?成为全球音乐界特殊关注的问题。之所以遇到如此尴尬的局面,核心问题就是对肖邦音乐风格的阐释存在差异。过去许多优秀选手与肖邦奖失之交臂,曾引起音乐界对评委会的各种非议。但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会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无论你弹得多好,“不够肖邦”就不能给奖。我在2000年曾亲自听到齐默尔曼的导师,14届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主席亚欣斯基针对记者对一位呼声很高的罗马尼亚选手未进决赛的提问回答说:“你可能是非常优秀的选手或演奏家,你弹得很好,但是,如果你不符合肖邦音乐的风格,肖邦比赛就不能给你奖”。照此理解,一个钢琴家即使做到了技术无可挑剔,音乐上演绎得很有个性,但从音乐风格的把握上,您把肖邦弹成了李斯特,对肖邦音乐的阐释就不能得到认可。数十年来,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审团坚持着以维护肖邦音乐风格作为最高评审标准的职责。
  2003年,中国出版了波兰肖邦研究专家斯门江卡的专著《如何演奏肖邦》,出版者在卷首即开宗明义地强调:如何演奏肖邦?这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长久命题“这问题之有生命力的证明,是一届一届的肖邦比赛。每一届几乎都成为考虑这个问题的新的推动,就肖邦作品的阐释问题引起激烈争论的也为数不少。”其原因就在于“何谓肖邦风格?”这是一个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正是值得我们不断去追寻、探讨的问题。虽然讨论肖邦风格是一个“危险”的话题,但,我们却无法回避,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肖邦。笔者认为,纪念肖邦,谈论他的风格,目的是为了更懂得他的音乐,更懂得他音乐中蕴藏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求得以正确的演奏方式来加以表达。
  
  二、解读“肖邦风格”
  
  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爱国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读肖邦风格的五个重点。
  在细说“肖邦音乐风格”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风格”的准确含义。
  《辞海》中对“风格”的定义是这样说的:“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这种“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具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观方面是作家的创作追求,客观方面是时代,民族乃至艺术思潮对创作的规定性、”
  作家、艺术家的 “个人风格是在时代,民族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时代,民族的风格又通过个人的风格表现出来。”
  这一论述告诉我们,研究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一定要对他处的时代、民族特性、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追索。
  (一)19世纪主导欧州文学艺术潮流的浪漫主义是解读肖邦音乐风格的金钥匙一“浪漫肖邦”从肖邦音乐风格的定位来讲,首要的,第一位的,就是肖邦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
  19世纪欧洲的政治风云变幻频繁,历史复杂,与肖邦音乐相关的是,在这段历史中,伴随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思潮、流派和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兴衰。
  从时代,社会层面上看,19世纪的欧州,可以说是中产阶级与贵族体制之间,经过数百年斗争后的决战期。一方面,中产阶级从12世纪以来,随看行业工会和城市的兴起而不断发展状大起来;一方面贵族体制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正在走向崩溃。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解放斗争日益发展,这是当时的政治形势。
  从文学艺术层面上看,浪漫主义文艺思和波兰民族主义进步文艺思想给肖邦后艺术创作打上引至之间烙印。夜曲却是一片宁静美妙的浪漫柔情;《黑键练习曲》欢乐嬉戏的童趣传达出纯洁无邪的天真烂漫;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出现在《英雄波兰舞曲》里,改变了貌似柔弱的肖邦印象;充满梦幻诗意的15号夜曲;快乐欣喜,无比欢愉的作品25之3;沉浸在甜美爱情幸福憧憬中的第三奏鸣曲;燃烧着火焰般激情和生命活力的协奏曲篇章;“雨滴”声声勾起的满怀乡愁;天生的忧郁和人间沧桑浸染得挥之不去的悲情……。肖邦音乐的情感内涵极其丰富和多元,无论是对美好事物的光明憧憬,还是爱情激起的甜美向往;无论是大自然引发的清新明朗,还是思念祖国亲人的离散哀愁;无论是对波兰纯朴乡村生活的亲切回忆,还是在巴黎上流社会的潇洒应对;无论是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还是流亡他乡的孤寂哀怨……他不仅能把他个人生活中的所有感受和他的情感体验反映在他的音乐创作之中;他也能将背景各异的每个普通人能意识到或体会到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升华为音乐。所以,虽然他是天才,但他的音乐从来不是曲高和寡的。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点燃了浪漫主义的星火,而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展迅猛的浪漫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潮流融合,成为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主流,并发展至鼎盛。肖邦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融入到当时欧州,最大的文化艺术中心—巴黎,使他有机会与各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舒曼、李斯特、贝利尼、柏辽兹等交往,思想和创作上得到评多新鲜的启发。这样一个时代的环境对肖邦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形成并决定肖邦音乐浪漫主义风格的客观性。这一客观性最终造就肖邦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肖邦的音乐是浪漫主义的。这是肖邦音乐风格最本质的层面。这一点,我们通过上面对肖邦比赛的介绍已经说到了。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稍晚于文学。
  具有启蒙运动精神的古典主义音乐,常常把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作为自己所要讴歌的对象,而浪漫主义音乐则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视为最重要的表现内容,是一种个性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情感重于理性的音乐。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处于中等地位的市民知识阶层的社会心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以及精神自由的追求。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有以下4个方面:
  (1)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
  (2)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在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趣;
  (4)在音乐的体裁样式和一系列表现手段方法方面具有浪漫主义自身的特色。
  现在,让我们来看 “浪漫肖邦”如何以音乐为载体传达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
  1830年当肖邦听到华沙爆发了反对沙皇俄国统治的武装起义时,他胸中的激越之情像火山喷发,澎湃而出,倾泄在他第24首前奏曲里……当华沙起义被沙皇残酷地镇压下去的噩耗传来,肖邦在第一谐谑曲里迸发出他最强烈的激愤和愤怒的呐喊;转过来,他的第八首。
  音乐评论家希普曼说:“肖邦的作品,无论从整个基调,还是从引人如胜的音色,以及充满激情的表现力来说,都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好代表。” “肖邦音乐中的情感没有漫画般的潮弄”,“没有矫揉造作”也“从不无病呻吟”,“他的真诚是无庸置疑的”。肖邦本人极其反对浪漫主义中一切与纯朴相矛盾的东西,那种“狂激”、“炫惑”和“怪诞”都是他不能容忍的。他把“纯朴”当作“艺术臻于最高境界的标志”。
  这些都是我们在诠释肖邦音乐的时候特别要注重把握的原则。
  (二)天才的乐思和艺术追求像土壤一样培育了独特艺术风格的“天才肖邦”
  在讨论研究肖邦音乐风格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忽略肖邦得天独厚的天赋在形成他个人艺术风格方面的意义。
  肖邦从小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敏感,兴趣和热爱。有记载说,小肖邦会被母亲和姐姐优美精致的琴声感动而潸然泪下。大概在4、5岁的时候,他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由于他的特殊天分,6岁时,他妈妈为他找了一位名叫芮尼的专业老师指导。仅仅几个月,肖邦就开始了公开演奏。很快肖邦在华沙被誉为“莫扎特的继承者”。7岁的肖邦开始作曲,并在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G小调波兰舞曲》。
  有记载说肖邦9岁时曾对父亲表示:“通过音符,我更容易表达自己”。这样说来,肖邦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用音乐创作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需要,这无疑是他与身俱来的天赋的表现。15岁时肖邦出版了他第一首正式编号的作品《c小调回旋曲》Op.1。这是他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前最重要的作品。
  16岁的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但是,肖邦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学院派学生,他对刻板的作曲法理论,和按既定形式作曲一点也不感兴趣,他的习作经常是一塌糊涂。但是,他利用空闲创作的一些自己喜爱的曲子,反而没人能质疑他的作曲技巧。(大多天才孩子往往都有这样特殊的表现)。
  我们从刚刚列举的肖邦早期创作,已经能够充分看到肖邦特殊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才能。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19-20岁时谱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那才真是称得上天才之作。这两首协奏曲至今一直被列为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决赛的必弹曲目。笔者认为这两首协奏曲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宣告了肖邦个人独特风格的问世。作品Op.11和Op.21两首协奏曲中显现出来的天才肖邦的个性风格具有最独特的标致性特征。这就是肖邦旋律性中内涵的浪漫主义抒情性,和表现方式上的“自由装饰性”、 “声乐性与器乐性”的结合,以及“宣叙性、朗诵性”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肖邦旋律的自由装饰性,无论是旋律歌调自由精妙地转化为器乐性变体,还是器乐性音调反过来为歌调所替代;或是他运用宣叙性,朗诵调与旋律在它们之间相互交替转换,他都驾轻就熟,浑然一体,从来不会割裂旋律的进行,也从来不会冲淡旋律的意蕴和它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19岁时,肖邦发生了恋情,他热恋着比他大几个月的年轻歌唱家——康斯坦雅。那时,他正在创作他的钢琴协奏曲。他在作品中表达了他充满朝气活力的青春激情;抒发了他热血澎湃的炽热情感和甜美爱情的诗意幻想。用肖邦自己的话说:“我想着她,这些思绪全然表现在我的协奏曲的慢乐章中。”这个乐章不仅是肖邦作品中最美最动听的音乐,也是他最具浪漫诗意情感的作品。正是肖邦这一腔自然真切的情感流露,如天籁之音般地流淌出灵性的天才乐思,铸成了他极度个性化的音乐呈述方式,天才地创造了他个人的独特音乐风格。
  从《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二乐章鲜活的音响中,我们可以发现肖邦在他20岁出国,融入欧洲浪漫乐派主流之前,就已经形成并充分展示出来的独特风格,它是独一无二的,完全属于肖邦自己的风格,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音乐,具有不可复制和截然与他人不同的崭新风格。它是滋生在浪漫主义土壤中的天才产物,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上与巴赫、莫扎特一样无法解释的奇特现象。“天才肖邦”在形成他个人独特音乐风格上极具特殊意义。
  (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熏染和进步的文艺思想主张孕育了“民族肖邦”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构成了他音乐风格的又一突出特征。
  肖邦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波兰已建立并形成了自己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当时的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学艺术要有鲜明的民族性,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由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的艺术观和创作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肖邦从小热爱波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他能熟练,流畅的跳乡间的玛祖卡;也能在华沙贵族聚集的宴会厅和沙龙中加入庄重欢愉的波兰舞步行列。就是在他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后,他也经常去乡间,听农民歌唱,奏乐,参加他们的舞会,婚礼等等,波兰的文化和民间音乐像种子一样播洒在肖邦的心灵里,潜流在他的血脉中。在肖邦英雄性、悲剧性和战斗性的波兰舞曲中,我们能感受到不屈不挠的波兰民族精神;而在他充满民族性的玛祖卡舞曲中,我们仿佛可以看见波兰农家的炊烟,晨曦的薄雾,欢乐的村民和民间的婚礼场景……可以听到牧羊人吹奏的小笛,民间羊皮手摇风琴的和农村小乐队的奏乐。玛祖卡甚至成为了肖邦作品中祖国和亲人的象征。肖邦的玛祖卡对于波兰人来说,就是对民族自豪感的呼唤;而对于19世纪30年代,俄国镇压了波兰的华沙起义之后的欧洲来说,肖邦的玛祖卡就是用音乐代表着波兰民族在政治上的目标,那就是“重建波兰”。我们都曾听说过一句出自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的名言:肖邦的作品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又说:“如果北方的专制君王(指沙皇)知道,在肖邦的作品中,在玛祖卡质朴的旋律中有一个多么危险的敌人在威胁着自己,他一定会禁止肖邦的音乐”。这是肖邦音乐鲜明的民族性所产生力量和巨大影响。而“民族肖邦”在音乐领域的另一不朽贡献是:肖邦是在“他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气质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 他使“斯拉夫民族的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引自萧韶在《肖邦的音乐精神》)。这不仅是肖邦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欧洲主流派音乐成为经典,对世界音乐宝库的巨大贡献,而且是他的音乐将波兰国家和整个斯拉夫民族提高了在全世界的地位。
  (四)波兰沦文,民族抗击外国侵略音的斗争和波兰进步文艺的熏染,铸就了肖邦的爱国情结和他的爱国乐篇,构成了肖邦音乐的独特内容,成就了“爱国肖邦”
其他文献
摘 要:《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一书由约瑟夫克尔曼所作,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的现代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涉及音乐学及音乐研究的其他领域。本文以该书为对象,从书评的角度总结了约瑟夫克尔曼对于音乐学学术研究的三种重要的态度:关注、反思和探索。  关键词:书评;约瑟夫克尔曼;《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1-0130-04 
期刊
摘要:莫扎特是古典主义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的功能。《D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第二乐章被公认是独具特色的一首作品。本文从曲式结构和艺术创作两个方面对该曲的独特之处进行剖析,从而勾画出莫扎特是怎样通过旋律、和声、调性和丰富多样的织体来描述他的内心世界如何失衡,又如何重建平衡态的,让我们感知到和谐的平衡美,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焦躁情绪,达到
期刊
摘要:经同名小提琴曲移植改编而成的二胡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成为中国民族器乐曲中的经典之作。作曲家在创作改编该曲的过程中,除兼顾到原主题旋律的艺术特色外。还谨慎地将现代作曲技法有机地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特别是新疆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相融合,并运用欧洲浪漫时期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狂想”性手法,借鉴该民族其它器乐曲的表现方式使此曲成为改编曲中的典范。  关键词:二
期刊
5月12日晚,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与北川羌族歌舞团赴京,为纪念“5·12”周年感恩汇报演出——诗画歌舞《风从羌山来》。在首都全国政协礼堂演出。   这场演出,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北川文旅局、中华慈善总会五老基金会联合承办。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中国民协分党组书
期刊
摘要: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音乐学专业学生对音乐学文论写作感到困难,而且,适合大中专院校音乐学学生和研究生的写作教材少之又少。文章作者力荐《音乐学文论写作》一书,并对这本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音乐文论;写作;评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2-0060-03    手捧居其宏、冯效刚著的《音乐学文论写作》,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三
期刊
摘要:绘画与音乐都可以表达情感,用音乐描述画意是作曲家的一种创作思路。中国作曲家汪立三创作的钢琴作品《涛声》就是取意于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绘画作品的成功之作。  关键词:绘画;音乐;中国钢琴;涛声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2-0063-03    绘画与音乐同属艺术门类,绘画通过线条和色彩传递给人们的视觉,音乐通过音响传递给人们的听觉。画中之
期刊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音乐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部门,具有学科交叉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不断升温,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课题。与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注重科学实证法不同,国内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代表性的著作及译著有:郁
期刊
乌飞兔走,时光飞驰。俯仰之间,《音乐探索》自诞生算起,已度过四分之一个世纪、25个春秋,出刊达100期之数。  这几个数字所体现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中可看到,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文艺、教育方针指引下,《音乐探索》作为繁荣学术,促进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的专业性理论刊物,为开展学术探讨、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教学改革,沟通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从中看到:《音乐探索》得到院内外广大作者
期刊
学报,是反映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学报,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校传统精神的象征。出版学报,是四川音乐学院几代师生强烈的愿望。  198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盼望已久的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在这一天正式诞生了。常苏民老院长在“发刊词”中写道:“我院学报《音乐探索》的创刊,为我们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开辟了探索和研究的园地,是我们发表教学、科研、创作经验及成果的阵地。”
期刊
摘要:通过对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乐器的考察和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证明,筚篥和羌笛是古羌人发明的乐器,统称筚篥。并筚篥是对竖吹气鸣乐器的泛称。随着古羌人的四面迁徙而传遍中华大地,2000年来,在全国广泛流传,并在各民族地区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形制的乐器。  关键词:筚篥;羌笛;南北丝绸之路;源流;形制;对比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3-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