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我们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理想之路在何方呢?笔者认为,从偏重内容分析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是理性的回归。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
目前,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总是把“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重要的目标来完成,而对和文本思想内容同样重要的表现形式却关注不够。但是完整意义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文学作品的形式作为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一是作品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如炼字、遣词、造句、修辞等表达技巧以及记叙、抒情、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一是与内容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式,称为外形式,如体裁、结构、详略、层次等。对于语文阅读课堂来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那种只注重文本的内容分析,忽略文本的表达形式的教学,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完整的,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因此,只有把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二、语文教学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现实意义
1.关注文本表现形式,是落实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能掌握一定的文本表达形式方面的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标在不同的学段都提出了相关要求。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二学段)。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三学段)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第四学段)
这些要求,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还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以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
2.关注文本表现形式,是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析语言文字,把文本的内容和其表达形式联系起来理解赏析文本,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到之处,长期的训练一定会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语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关注文本表现形式,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习作教学无非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怎样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阅读教学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教材中的课文多为经典,表现手法高超,有许多适宜中学生学习的东西。比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使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因此,将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紧密地、适当地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语文教学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实践策略
1.根据文本类型,寓关注表达形式于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中。笔者认为可以依据教材的类型来确定合适正确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鉴别出语文教材选文(课文)有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讲课文有讲课文适用的地方(定篇),教读法有教读法适用的地方(例文与样本),离开课文作听说读写的延伸,也有作延伸适用的地方(用件)。”
显然,具备“例文”和“样本”特征的文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侧重于文本表达形式的教学。而对于具备“定篇”和“用件”特征的文本,则可以分别从文学鉴赏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两方面来设计合适、准确的教学内容。成尚荣说:“一个对阅读课教什么,心中十分清楚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个优秀教师,至少可以逐步成为优秀教师;一个对阅读课教什么,心中茫然,只是凭依‘老经验’教语文的教师,不可能是,也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2.指导阅读方法,寓体会表达形式于理解文本内容中。尽管我们强调语文课要着力于形式,但形式必须附着在内容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把理解文本内容和品读表达形式巧妙融合起来,才能呈现出高效的课堂。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会表达形式这两个方面,要做到有机融合。
3.善于运用比较,寓渗透写作方法于领会表达形式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要求的达成,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中逐步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出现“了然于心而不能了然于手和口”的现象,对优美的句子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很美,又说不出美在哪儿的现象。此时需要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审美的思维框架,寓渗透写作方法于领会表达形式中。借助教材提供的例子,通过比较的方法,积累词句,渗透写法,学生会发现看似平常的词语、句子蕴藏着不平常,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的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鉴赏能力,自然语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4.运用迁移模仿,寓仿写训练于学习表达形式中。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可以把模仿表达形式和进行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文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是学生模仿的最佳样本。阅读教学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水平。
其实,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的问题。“怎么写”是对语文课程“教什么”问题的浅显而直接的回答。“怎么写”属于表达、表现的方法,即以言达意、以言表意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是作者凭借自己的知识、才华、情感、意愿等建立了一种崭新的言意新关系,那么阅读则是通过对这种言意关系的拆解,让学生学到“据意择言、选言达意”的方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本质的区别就在这里。人文精神、科学知识等教育,只是语文课程附属的、附带的价值,只能在探究“怎么写”中通过“渗透”来实现。丢掉了“怎么写”的教学,就丢掉了语文的本体,也就丢掉了语文,语文教学就是不完整的。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
目前,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总是把“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重要的目标来完成,而对和文本思想内容同样重要的表现形式却关注不够。但是完整意义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文学作品的形式作为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一是作品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如炼字、遣词、造句、修辞等表达技巧以及记叙、抒情、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一是与内容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式,称为外形式,如体裁、结构、详略、层次等。对于语文阅读课堂来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那种只注重文本的内容分析,忽略文本的表达形式的教学,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完整的,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因此,只有把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二、语文教学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现实意义
1.关注文本表现形式,是落实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能掌握一定的文本表达形式方面的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标在不同的学段都提出了相关要求。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二学段)。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三学段)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第四学段)
这些要求,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还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以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
2.关注文本表现形式,是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析语言文字,把文本的内容和其表达形式联系起来理解赏析文本,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到之处,长期的训练一定会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语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关注文本表现形式,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习作教学无非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怎样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阅读教学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教材中的课文多为经典,表现手法高超,有许多适宜中学生学习的东西。比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使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因此,将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紧密地、适当地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语文教学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实践策略
1.根据文本类型,寓关注表达形式于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中。笔者认为可以依据教材的类型来确定合适正确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鉴别出语文教材选文(课文)有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讲课文有讲课文适用的地方(定篇),教读法有教读法适用的地方(例文与样本),离开课文作听说读写的延伸,也有作延伸适用的地方(用件)。”
显然,具备“例文”和“样本”特征的文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侧重于文本表达形式的教学。而对于具备“定篇”和“用件”特征的文本,则可以分别从文学鉴赏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两方面来设计合适、准确的教学内容。成尚荣说:“一个对阅读课教什么,心中十分清楚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个优秀教师,至少可以逐步成为优秀教师;一个对阅读课教什么,心中茫然,只是凭依‘老经验’教语文的教师,不可能是,也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2.指导阅读方法,寓体会表达形式于理解文本内容中。尽管我们强调语文课要着力于形式,但形式必须附着在内容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把理解文本内容和品读表达形式巧妙融合起来,才能呈现出高效的课堂。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会表达形式这两个方面,要做到有机融合。
3.善于运用比较,寓渗透写作方法于领会表达形式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要求的达成,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中逐步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出现“了然于心而不能了然于手和口”的现象,对优美的句子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很美,又说不出美在哪儿的现象。此时需要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审美的思维框架,寓渗透写作方法于领会表达形式中。借助教材提供的例子,通过比较的方法,积累词句,渗透写法,学生会发现看似平常的词语、句子蕴藏着不平常,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的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鉴赏能力,自然语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4.运用迁移模仿,寓仿写训练于学习表达形式中。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可以把模仿表达形式和进行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文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是学生模仿的最佳样本。阅读教学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水平。
其实,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的问题。“怎么写”是对语文课程“教什么”问题的浅显而直接的回答。“怎么写”属于表达、表现的方法,即以言达意、以言表意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是作者凭借自己的知识、才华、情感、意愿等建立了一种崭新的言意新关系,那么阅读则是通过对这种言意关系的拆解,让学生学到“据意择言、选言达意”的方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本质的区别就在这里。人文精神、科学知识等教育,只是语文课程附属的、附带的价值,只能在探究“怎么写”中通过“渗透”来实现。丢掉了“怎么写”的教学,就丢掉了语文的本体,也就丢掉了语文,语文教学就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