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Ⅰ型大城市
根据国务院2014年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
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步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阜阳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Ⅰ型大城市,高标准提升阜阳中心城市能级的战略目标。阜阳推进建设Ⅰ型大城市是落实国家和省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需要;是落实国家和省产业转移、人口集聚和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可以说阜阳市建设Ⅰ型大城市势在必行。
二、阜阳推进建设Ⅰ型大城市的优勢所在
(一)战略优势
近几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阜阳叠加,阜阳相继被国家确定为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区域重点城市、皖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淮河流域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安徽省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等发展定位。
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 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推进合肥都市圈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这一内容,是安徽首次写入省党代会报告,一系列优势战略叠加,显示了国家、省委对阜阳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于促进阜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政策优势
国家及省级层面高度重视阜阳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重磅文件,加快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202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2021年02月,安徽省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工作中,安徽省将多措并举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三)人口优势
人口增长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好注脚。过去十年,阜阳净增60余万人,阜阳市常住人口达到820万,居全省第二。2020年底阜阳市城镇化率仅为41.97%,未来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未来10-15年将是阜阳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35年我市城镇化水平将提升至60%左右,届时我市将有约500万人口生活在中心城区和城镇;阜阳市区与阜南县同城化发展持续推进,将进一步扩大阜城人口规模。同时以阜阳为中心,120公里为半径有1500万人口;150公里半径内有6500万人口;以人为中心的消费市场广阔,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潜力巨大,具备建设Ⅰ型大城市的客观依据。
(四)区位及交通优势
阜阳地处武汉、郑州、合肥、徐州等大城市的围空区,“在阜阳周边150公里半径范围内,没有能引领带动周边的区域性大城市。目前阜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2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具备成长为合肥至郑州600公里范围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天然禀赋以及成长为Ⅰ型大城市的区位条件。
同时阜阳地理位置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联动中原城市群的桥头堡、中原城市群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阜阳市拥有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正在形成米字型高铁枢纽,井字形高速公路网加速构建。未来,我市将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基础资源优势
近十年来,阜阳市GDP增幅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二,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第四位,进入全国百强。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中,阜城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5.92%,城市基础设施居全省第2位。“十三五”期间,阜城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96亿元,对黑臭水体、背街巷道、老旧小区等进行了综合整治,整个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城市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完善。
阜阳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均位居全省第1位,是闻名遐迩的江淮粮仓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商品肉基地。阜阳市已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2个,努力把“百亿粮仓”打造成“千亿厨房”。
三、针对阜阳推进建设Ⅰ型大城市的一些思考
(一)聚焦“高大新” 打造制造强市
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也是命脉所在。阜阳与沪苏浙、合芜滁等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是产业上的差距。过去5年,我市工业经济稳步向前,但工业化率依然偏低,2020年全市工业化率仅为29.8%,分别低于全省、全国0.3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基础依然薄弱。阜阳要想加快推进建设Ⅰ型大城市,就必须打好产业发展翻身仗,把阜阳产业项目建设的“短板”变成经济增长的“潜力板”。
未来阜阳要聚焦重点领域和行业,铸造制造业硬核实力;要加快现代化园区及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要提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谋划思考产业发展,优化重塑产业布局。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发展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7.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0%,高于全市平均11.3个百分点。两新产业发展迅猛,将成为阜阳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
(二)聚焦“双招双引”,打造经济强市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这是阜阳推进建设阜阳Ⅰ型大城市的必要条件。“十四五”开局之年,从已经公布的安徽省各市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阜阳GDP总量虽然依旧位居第四,但与我们前面的滁州比,差距在拉大,与排在我们后面的安庆比,优势在缩小。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不断增强自身优势,关键在于“双招双引”。阜阳的企业96.2%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842.1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6%,是推动阜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在建总投资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达到705个,到位资金1010.3亿元,同比增长39%。未来阜阳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同时提高企业家的待遇,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礼遇、生活上有待遇。
另外Ⅰ型大城市建设人才也是关键。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要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推动阜阳由人力资源大市迈向人力资本强市;要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进“颍淮英才计划”“,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的工资待遇,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为产业项目建设和开发园区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聚焦“基础建设”,打造宜居城市
阜阳要建设Ⅰ型大城市,首要问题就是优化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扩容,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提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让人民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立足I型大城市建设发展新目标,阜阳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以战略性、前瞻性、高标准发展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大力完善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要继续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改善阜城生态环境,拓展群众休闲空间、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要高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加强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服务保障;要重点关注民生项目及微民生项目,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逐步建成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双圈联动”发力,为现代化阜阳Ⅰ型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阜阳市委党校(阜阳行政学院)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专项课题
根据国务院2014年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
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步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阜阳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Ⅰ型大城市,高标准提升阜阳中心城市能级的战略目标。阜阳推进建设Ⅰ型大城市是落实国家和省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需要;是落实国家和省产业转移、人口集聚和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可以说阜阳市建设Ⅰ型大城市势在必行。
二、阜阳推进建设Ⅰ型大城市的优勢所在
(一)战略优势
近几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阜阳叠加,阜阳相继被国家确定为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区域重点城市、皖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淮河流域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安徽省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等发展定位。
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 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推进合肥都市圈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这一内容,是安徽首次写入省党代会报告,一系列优势战略叠加,显示了国家、省委对阜阳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于促进阜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政策优势
国家及省级层面高度重视阜阳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重磅文件,加快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202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2021年02月,安徽省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工作中,安徽省将多措并举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三)人口优势
人口增长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好注脚。过去十年,阜阳净增60余万人,阜阳市常住人口达到820万,居全省第二。2020年底阜阳市城镇化率仅为41.97%,未来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未来10-15年将是阜阳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35年我市城镇化水平将提升至60%左右,届时我市将有约500万人口生活在中心城区和城镇;阜阳市区与阜南县同城化发展持续推进,将进一步扩大阜城人口规模。同时以阜阳为中心,120公里为半径有1500万人口;150公里半径内有6500万人口;以人为中心的消费市场广阔,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潜力巨大,具备建设Ⅰ型大城市的客观依据。
(四)区位及交通优势
阜阳地处武汉、郑州、合肥、徐州等大城市的围空区,“在阜阳周边150公里半径范围内,没有能引领带动周边的区域性大城市。目前阜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2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具备成长为合肥至郑州600公里范围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天然禀赋以及成长为Ⅰ型大城市的区位条件。
同时阜阳地理位置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联动中原城市群的桥头堡、中原城市群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阜阳市拥有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正在形成米字型高铁枢纽,井字形高速公路网加速构建。未来,我市将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基础资源优势
近十年来,阜阳市GDP增幅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二,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第四位,进入全国百强。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中,阜城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5.92%,城市基础设施居全省第2位。“十三五”期间,阜城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96亿元,对黑臭水体、背街巷道、老旧小区等进行了综合整治,整个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城市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完善。
阜阳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均位居全省第1位,是闻名遐迩的江淮粮仓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商品肉基地。阜阳市已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2个,努力把“百亿粮仓”打造成“千亿厨房”。
三、针对阜阳推进建设Ⅰ型大城市的一些思考
(一)聚焦“高大新” 打造制造强市
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也是命脉所在。阜阳与沪苏浙、合芜滁等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是产业上的差距。过去5年,我市工业经济稳步向前,但工业化率依然偏低,2020年全市工业化率仅为29.8%,分别低于全省、全国0.3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基础依然薄弱。阜阳要想加快推进建设Ⅰ型大城市,就必须打好产业发展翻身仗,把阜阳产业项目建设的“短板”变成经济增长的“潜力板”。
未来阜阳要聚焦重点领域和行业,铸造制造业硬核实力;要加快现代化园区及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要提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谋划思考产业发展,优化重塑产业布局。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发展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7.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0%,高于全市平均11.3个百分点。两新产业发展迅猛,将成为阜阳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
(二)聚焦“双招双引”,打造经济强市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这是阜阳推进建设阜阳Ⅰ型大城市的必要条件。“十四五”开局之年,从已经公布的安徽省各市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阜阳GDP总量虽然依旧位居第四,但与我们前面的滁州比,差距在拉大,与排在我们后面的安庆比,优势在缩小。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不断增强自身优势,关键在于“双招双引”。阜阳的企业96.2%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842.1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6%,是推动阜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在建总投资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达到705个,到位资金1010.3亿元,同比增长39%。未来阜阳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同时提高企业家的待遇,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礼遇、生活上有待遇。
另外Ⅰ型大城市建设人才也是关键。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要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推动阜阳由人力资源大市迈向人力资本强市;要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进“颍淮英才计划”“,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的工资待遇,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为产业项目建设和开发园区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聚焦“基础建设”,打造宜居城市
阜阳要建设Ⅰ型大城市,首要问题就是优化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扩容,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提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让人民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立足I型大城市建设发展新目标,阜阳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以战略性、前瞻性、高标准发展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大力完善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要继续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改善阜城生态环境,拓展群众休闲空间、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要高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加强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服务保障;要重点关注民生项目及微民生项目,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逐步建成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双圈联动”发力,为现代化阜阳Ⅰ型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阜阳市委党校(阜阳行政学院)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