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il521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研究。从研究的情况发现,德育不仅可以塑造学生人格、品行,还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德育比语文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要,应作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紧紧依托语文课堂平台,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课堂教学
  一、 引言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课堂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从整体上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与品德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整合在一起,并借助课外实践弥补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落实国家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德育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良好品德,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感悟,培养学生对自己祖国语言的认同感,从而不断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初中语文篇目中蕴藏着很多深奥的道理,一篇篇课文就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的德育素材,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之道,实现以“德”促“文”,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初中生语文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等。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塑造。因此,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德育教育,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能离开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更不能进行纯理论的说教或灌输,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还不利于学生语言思维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唯有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并适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认识就会发生变化,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慢慢形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这样的课堂,既是教书育人,又是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德”促“文”。
  (三)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也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文精神,能够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墨子说:“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時学生的思想和身体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时通过德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教育,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要借助课本所选文章,或通过阅读课外优秀图书,与学生一起认真品读,从细小的情节中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从而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人格健全,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好少年。
  三、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的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它的提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也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要抓好课堂这一教学阵地,紧密结合语文课本并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开展德育教育。
  1. 利用导语导入德育教育情境
  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对新课文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相关的导语,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学习内容。以《台阶》一课的学习为例,结合笔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在进行课前导入时,考虑到班级中学生们的爷爷辈大多为课文中所描述的时代农民,笔者首先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爷爷进行了回忆。因为多年的辛苦劳作,爷爷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脸上布满了皱纹。通过爷爷的实际形象让学生们了解到那个时代农民们的艰苦生活,在心里对爷爷产生敬佩,也对那个时代农民们的遭遇感到同情,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除此之外,笔者使用导语进行教学,让学生先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所了解,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其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以及人文性有所感悟,这样就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 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对其中的某些人物印象深刻。正是因为作者的用心塑造,才让这些人物有如此饱满的形象,才能吸引广大读者,在这些人物身上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恨好恶。通过对这些人物进行了解,也能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典型人物之间也有这区别,部分人物可以作为榜样让我们进行学习,部分人物则是告诫我们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剖析并向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这个过程进行德育教育。以鲁迅先生所描写的藤野先生为例,结合当时正处于中日抗战时期的背景,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藤野先生的胸怀广阔,没有掺杂丝毫的民族歧视。   在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时,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到范进在中举前后有着很大的反差,这种鲜明对比可以让学生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有深刻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在对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人性的美与丑,抵制丑恶,向真善美靠拢。
  (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生表面的行为习惯教育。语文教师要深挖教材的思想内涵,通过对作品内涵的分析与理解,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启迪与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课外延伸,立足于生活实际进行课文的分析与讲解,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补充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
  通过课文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了解,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所体会。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于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进行德育渗透之前,教師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相关课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对课文有充分了解。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出现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譬如陆蠡的作品《囚绿记》,文章反复阐述了自己对绿的喜爱,甚至将绿囚禁,但是最后还是给了绿自由,并且永远祝福和怀念绿。如果脱离了写作背景对文章进行理解,学生只能够体会出作者表面上的情感,被绿的斗争精神所打动。了解到当时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才能理解作者文章中包含的更深刻的内涵,体会到作者对于祖国河山沦陷的悲痛,渴望祖国早日获得解放的心愿。通过这样的补充分析,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情感能够得以提升。
  初中语文课本中常包含一些人物传记,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讲述相关历史事件。以《陈涉世家》的学习为例,在展开本课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秦朝的残暴统治,让学生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对陈涉这一人物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对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有了充分了解以后,学生们心里会对古代农民起义领袖充满敬佩。语文教学中类似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做好挖掘,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补充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学习材料等。以这种形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好的理解,便于德育渗透工作的进行。
  2. 结合当今社会的要闻时事。
  道德是通过人们的生活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思想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道德来约束自己。在如今的课堂教育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学生的生活也离不开社会,所以学生常常会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对比。道德与生活密不可分,道德的体现也离不开人的生活实践。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现状进行对比,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将会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近期发生的时事要闻,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将近期的时事要闻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和同学探讨近期发生的正面的时事要闻,为了形成对比,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讲授教材中的反面例子。以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为例,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来想象农民们丰收时的喜悦景象。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丰收却并不意味着喜悦而是灾难。教师借此让学生知道旧中国农民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将其与当代农民的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会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
  (三)依据课标精神,适时适度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提升都有一定的作用。
  按照课标精神来开展德育教育,首先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以《皇帝的新衣》一课为例,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发现只有孩子说出了实话。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孩子们,如果你们身边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你们也会这样勇敢,说出实话吗?”此时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回答说:“老师,我不敢。我知道抄作业是不正确的行为,但是当我看到同学抄作业时,我沉默了。当老师看见时,我也退缩了。”通过这个非常现实的话题,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并告诫班级中的某些同学,不可以抄作业,同时对这名同学进行鼓励,鼓励他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能有说真话的勇气。
  因为涉及抄作业的问题,一旦老师对此进行全面的讲述,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这样一来,语文课堂的重点就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说的太多,原本的德育渗透就会变成说教,引起学生反感;如果渗透的力度不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可以留待课后解决的问题,没必要在课堂上多做说明,可以在课后进行解决。除此之外,部分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长期进行观察和督促。
  除了针对同一年级中不同学生的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以外,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也能够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对初中学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也有所区别。对于七年级的新生来说,因为其刚进入初中校园,对一切都还不够了解,在事物的理解上也多采用形象思维。八年级的学生处于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更加独立,但也更渴望得到认同,行为上可能会更加叛逆。九年级的学生因为要面临中考,自身压力会比较大,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已经基本成熟,较为稳定,开始使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
  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德育教育,遵循“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与品行修养的形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师要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课上课外相结合、适时适度的开展德育教育,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要喜.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64-265.
  [2]周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70-271.
  [3]靳桂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0(7):17+43.
  作者简介:
  曹亚宏,甘肃省定西市,马营镇锦屏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词义灵活,涵义广泛,文化深远,要想在朝夕之间掌握其文化精髓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下大功夫,持之以恒。所以,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产生畏难情绪也就在所难免,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施英语教学的“情感策略”,在课堂上启动学生的情感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成为有创造性的成功学习者。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高效课堂 情感教育 构建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
期刊
【摘 要】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写作和学习策略明确提出了具体标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研究学习策略指导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 学习策略 英语写作  一、前言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高中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
期刊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英语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将读写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活动,则使初中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发展受到了束缚。为此,鉴于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依存的关系,英语教师将读写进行融合来达到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发展。本文立足于读写相结合方法,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作了简要的论述,以期对该领域研究起到抛砖
期刊
摘要:中小学是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老师在学校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学校和家庭相互合作,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以下针对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进行讨论探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构建心理健康的意识;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家校合作;开展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强化师资力
期刊
摘要:立足小学生身处的校园环境,巧用校园素材开设“综合与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校园、用数学思维描绘校园、用数学语言表达校园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校园背景的课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落实课标精神,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校园情境;小组合作;多元评价  一、 引言  近年,广大一线教师越来越重视开发和开设“综合与
期刊
摘要:复习课的知识整理,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拾遗补漏,弥补新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通过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不断地积累和挖掘学习规律的一个过程。复习能够重新建构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复习的内容有新的认识,提出新的问题,能运用原来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所积累的活动经验迁移深化,以解决更复杂的新问题,这样才能使复习课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复习课;沟通;新认识
期刊
摘要:数学建模活动是基于数学思维,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文章以“体重与脉搏”教学为例,对恒温动物的体重与脉搏进行分析与探究,让学生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建模;体重;脉搏率  生活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揭示这些联系是数学的意义所在,数学建模就是
期刊
摘要:《项脊轩志》之所以感人,归有光之所以能够以“淡笔写挚情”,主要归功于其出类拔萃却不显山露水的细节描写。文章就从细节的选材、细节之间的组合、具体细节的描述三个方面探索《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不易为人察觉的妙处。  关键词: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很多人都记得语文课本上《项脊轩志》中感人至深的文字:“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可是如果仔细分析这句话就会发现,文字平
期刊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的教育大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推进德育课程的建设,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学会合理借助班集体的仪式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融入小学班集体仪式课程中,实现仪式课程的创新发展,切实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将首先从小学班集体仪式课程的内涵入手,具体分析小学班集体仪式课程的实践意义,表明创新小学班
期刊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单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提升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文章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现状入手,详细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深入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高效的读写结合教学,根据以往经验总结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水准的提高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