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duo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 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具有普遍而强有力适应性 的本质思想。
  [关键词]抽象能力 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 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 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国 内外数学改革的经验也证明: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分为抽象、符号变换和应用。但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由于“ 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数学却以单纯处理中段为原则,这导致了数学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因此,强调数 学抽象和数学应用已成为改革数学教学刻不容缓的当务之争。
  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抽象是指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及关系等的思维活动;而数学抽象则根据被抽象 对象的特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 ;另一类是对数学的定义、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再抽象出纯数学的量,即数学的“建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 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 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 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
  1、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 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 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2、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 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具有普遍而强有力适应性 的本质思想。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 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通向科学殿堂的桥梁。因此在抽象中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 须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系统论的反馈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 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信息反馈,要实现对系统的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学生能在 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 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 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 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 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 ,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 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 只能培养出少数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所以,在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 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马路旁,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 体是呈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 …。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为有意义的是,当第 二天上课时,学生看见数学教师后竟蜂拥而上,围着教师要说说家中看见的对称图形。学生的这种自觉的参与 ,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 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 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 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安排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 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 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卢梭 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 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
  再如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应用题后,笔者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要到 三个旅游点去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 用双体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 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 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其他文献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在新课标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怎么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 现状 方法初探  《数学课程
[摘 要]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在新课程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揭示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规律及特征的习惯,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独立地去完成对数学
[摘 要] 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结构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摘 要]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知会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大科学家达尔文也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不听音乐可能影响他的智力发展”。可见音乐教育对启迪学生智慧是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觉视觉能力,听觉和视觉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人的大脑分为左半脑和由半脑,左半脑主管逻辑思维,右半脑主管形象思维,而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人的智慧增强人
[摘 要]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  [关键词]创新思维 知识传授 大胆幻想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
[摘 要]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成为抑制状态,不利于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巧设情境 学习动机 优化情境  现代数学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了”,还在于使学生“会学了”。如何创设运用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
[摘 要]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研究性阅读,促使评价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从评价目标的转变、评价对象的转变、评价人员角色的转变、评价手段的转变来阐述小语研究性阅读中如何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进行正确、有效地评价。  [关键词]课程标准 研读 评价  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