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结构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推动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实现数学教学观念的几个转变
1、由“偏爱优生”转移到重视“学困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学困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为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差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
2、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
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通过教育改革,我校教师树立了全方位的学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练习,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知识点后,教师再实施教学。“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点。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由“布置大量作业,机械重复训练”转向“注重检测,及时矫正”
过去,我们的学生一做就是几道题,这种题海战,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信息反馈,一改以往的题海战术,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题量,课课检测,节节验收,章章测试的方法,充分发挥了练的效益,得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回报。
4、由“课外作业”转向“当堂作业”
为了更好地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我们把过去那种作业留在课外,老师批阅一勾到底的做法进行彻底改革,变课外作业为当堂作业。这样,能够真实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避免无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真正做到课课清、节节清、章章清。使师生双方能够始终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熟练运用”。第三,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制造“钥匙”。因此,我们教学中采取的“先学后教”的方法是科学的。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按照认识论和学习论的规律安排教学。
四、“检测”与“验收”相结合
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可以把课堂上反馈到的学习缺陷及时总结、及时矫正,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它也是学生了解本人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学习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应注意对检测后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积累,有效地实施单元验收。对每次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从而能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以求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节节清、章章清。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结构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推动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实现数学教学观念的几个转变
1、由“偏爱优生”转移到重视“学困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学困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为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差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
2、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
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通过教育改革,我校教师树立了全方位的学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练习,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知识点后,教师再实施教学。“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点。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由“布置大量作业,机械重复训练”转向“注重检测,及时矫正”
过去,我们的学生一做就是几道题,这种题海战,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信息反馈,一改以往的题海战术,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题量,课课检测,节节验收,章章测试的方法,充分发挥了练的效益,得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回报。
4、由“课外作业”转向“当堂作业”
为了更好地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我们把过去那种作业留在课外,老师批阅一勾到底的做法进行彻底改革,变课外作业为当堂作业。这样,能够真实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避免无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真正做到课课清、节节清、章章清。使师生双方能够始终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熟练运用”。第三,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制造“钥匙”。因此,我们教学中采取的“先学后教”的方法是科学的。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按照认识论和学习论的规律安排教学。
四、“检测”与“验收”相结合
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可以把课堂上反馈到的学习缺陷及时总结、及时矫正,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它也是学生了解本人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学习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应注意对检测后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积累,有效地实施单元验收。对每次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从而能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以求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节节清、章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