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失败的创新者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zmh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关诺基亚被收购的消息再次传出。这一次,收购者换成了微软。有消息称,诺基亚与微软曾启动了关于收购交易的谈判,但最终未能在价格上达成一致。
  自从这个昔日的手机业霸主失势以来,关于其将被收购的传言便一直未曾停歇。此前传出华为公司有意收购诺基亚的消息还一度使诺基亚的股价大幅上涨。此外,三星、联想、苹果和Facebook等,也都是传闻的主角。
  虽然上述传闻大多不实,但由此可见,市场上明显隐含着一种普遍的期许:诺基亚仍具某种潜能,本应表现得更好。或许,仅仅需要一个改变,这个曾经的手机业巨头就可以再一次腾飞。
  过度研发扼杀创新市场化
  对原诺基亚的首席设计师诺沃来说,有些机遇已永远逝去。
  在苹果推出iPhone七年前,诺基亚团队就曾演示了一款拥有彩色触屏、屏幕下方有一个单独按键的手机。演示中,这款手机能够定位餐馆、玩赛车游戏,还可以订购唇膏。1990年代晚期,诺基亚还曾秘密开发出另一款诱人的产品。那是一款平板电脑,有无线连接功能,配备了触摸屏。
  这些与后来的苹果iPhone和iPad何其相似!
  可惜的是,消费者从未看到这两款产品。诺基亚在1990年代引领了无线革命,并下定决心要把世界带进智能手机时代。可如今,它却结束了连续14年成为世界最大手机生产商的历史。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13年一季度,全球出货的2.1亿部智能手机中,Android手机出货超过1.56亿台,占比74.4%。而诺基亚智能手机销量仅为600万台。
  一直以来,诺基亚明显已看到行业的发展方向,且对研究不吝投入,过去10年共投资400亿美元,这一数额接近苹果同一时期研发投入的4倍。但它却浪费了把创新引入市场的机会。研发工作因为内部不和而碎片化,并且与生产销售手机的实际运营活动脱节。连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也曾无奈地表示,要是诺基亚的创新当初落实在产品上面,诺基亚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在危机四伏的手机市场,迷失方向的公司不只诺基亚一家。Research In Motion Ltd.(简称RIM)曾因电子邮件终端黑莓而占据霸主地位,但它也没能拿出一款与iPhone一较高下的产品。RIM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产品,而诺基亚实际上是开发出了今天消费者疯狂抢购的几类终端,只是没有把这些终端引入市场。就在iPhone颠覆市场的时候,诺基亚把重心从智能手机移回到基本款手机上面,犯下了战略错误。
  原诺基亚首席设计师诺沃曾说:“每当别人说iPhone作为一个概念和一款硬件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我都感到难过。”
  低效管理令机遇擦肩而过
  回首看历史,诺基亚一直是能够成功适应市场巨大变化的。这家创立于1865年的老牌企业,在历经木材、发电和塑料产品领域后,于1992年,随着约玛·奥利拉(Jorma Jaakko Ollila)接任首席执行长一职,将业务重点放到了手机上。
  早在那时,奥利拉即开始为诺基亚的下一阶段改造打基础。斥资数十亿美元研发手机电子邮件、触控屏和更快速的无线网络,并于2004年设立了一个为智能手机创建多媒体服务的集团。但当时,消费者和无线网络还没有做好接纳智能手机的准备。诺基亚甚至因此遭到投资者的批评,后者的理由是,在竞争对手侵蚀其颇为赚钱的业务、销售昂贵的“傻瓜”手机时(2004年年底,摩托罗拉凭借其轻薄的Razr掀盖式手机在全球一炮打响),诺基亚却在高端智能手机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
  这似乎为诺基亚的今日埋下了糟糕的伏笔。2006年,诺基亚前首席财务长康培凯接替奥利拉担任首席执行长,之后他将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业务合二为一。
  结果是,当时更为盈利的功能手机业务开始左右诺基亚整体业务的发展。乃至当一年后iPhone出现,诺基亚都没有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威胁。
  直到2008年,诺基亚才幡然醒悟。此后,其一个研发团队试图改造诺基亚大多数智能手机所使用的老旧的塞班(Symbian)系统,而另一个团队则试图从头开始打造一个名为MeeGo的全新操作系统。同时出击使两支团队在争取公司内部支持以及高层关注等问题上相互竞争,这给诺基亚的研发业务带来很大困扰。用柯蒂斯(2006-2009年担任诺基亚首席设计师)的话来说,他们花在政治斗争上的时间比花在设计上的时间多。诺基亚的组织结构错综复杂,想要完成一个连贯、一致且美妙的研发过程对研发团队来说很难。
  诺基亚的关键业务合作伙伴也感到非常沮丧。比如高通。其首席执行长雅各布曾回忆说,有时高通会给诺基亚提供一项新技术,其中可能蕴藏着巨大商机。不过诺基亚不是马上开始利用这个机会,而是花很长时间(可能要6-9个月)来评估这个机会。等到他们评估好了,机会往往已从手中溜走了。
  收购诺西买下一个未来
  当然,作为一家有着创新基因的公司,诺基亚不会坐以待毙。近日,诺基亚收购诺西尘埃落定,表明公司正在对僵化的商业模式做大幅调整。
  诺西通过一系列的重组调整(裁员超过20%),已经恢复盈利。且凭借简化运营举措以及在一个专注稳定市场的第二大厂商地位,诺西在全球网络设备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对于诺基亚来说,收购诺西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提升利润,未来诺西将成为诺基亚稳定的现金来源。这可以缓解诺基亚手机业务的亏损压力,另外还可以为诺基亚仍在进行中的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型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芬兰中央合作银行分析师汉努·劳哈拉表示,该交易也使诺基亚的出售愈发不可能。显而易见,如果谁想要收购诺基亚,现在必须一同收购诺西。诺西的估值至少在50亿欧元。而根据诺基亚2013年6月28日在赫尔辛基交易所的收盘价,诺基亚的市值为107亿欧元。
  因此,此次收购可以让诺基亚变得更稳健,并减少对于手机业务的依赖。未来,诺基亚可选择让诺西上市或以更高的估值卖给竞争对手。如果在手机之战中败北,诺基亚便可将手机业务卖给微软或者华为,像瑞典对手爱立信那样成为一个100%的网络设备服务商。就算诺基亚不卖手机并非诺基亚投资者所投资的未来,但至少也是一种未来。
  责任编辑:焦晶
其他文献
2012年10月,日本NHK电视台连续两晚播放了“MADE IN JAPAN:反击的上演”专题片。节目中描绘了曾席卷全球的日本制造业如何在不知不觉间陷入败北的境地,而韩国的三星、中国的海尔等海外竞争者又是如何进行着强有力的竞争。尽管此报道出现在中日关系最紧张的时期,然而日本观众对海尔大体上仍持好评。  中国企业一直在苦寻自我  回头看来,海尔走过的道路也是一路荆棘。“禁止在工厂内大小便”的余音见证
期刊
IT厂商正在锁定未来战场。  近日《华尔街日报》称,刚刚失去全球最大市值公司位置的苹果公司,会在2013年秋季推出“iWatch”智能手表。这是乔布斯去世后,苹果最有希望在创造新品类上的一次发力。  不仅是苹果,苹果当前的最大对手三星也正在为智能手表“SmartWatch”磨刀霍霍。  谷歌也不断传出消息:他们正在研发智能眼镜。这次,“可佩带智能设备”的创新来头不小。  当人们把笨重的手机或平板电
期刊
在美国,企业销售工作特别讲究建立一整套销售流程。曾有一位公司CEO说,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建立起一套规范的销售流程。因为,如果流程建立起来,即使他在睡觉,也能知道销售人员在有步骤、有方向地开展工作。而且,还可以轻松地判断销售人员的工作进展到了哪里?又卡在了哪里?以及未来最有可能实现的销售额是多少。  通常,销售人员有自己的销售方式,喜欢自由发挥。可统计发现:如果企业有一整套固定的销售流程,那么,销售人
期刊
2012年农历大年初六,何慧和婆婆高高兴兴地回到大连。  何慧是大连鼎新集团的董事长,工作非常忙,这回借着假期带婆婆到海南玩了几天。回到大连,婆婆的三个儿子和儿媳准备了非常丰盛的晚宴迎接她们。可是,尽管饭菜满桌、香味扑鼻,何慧却感觉气氛异常紧张,她发现婆婆有几次欲言又止,而三个儿媳还交替着给婆婆使眼色。  终于,婆婆开口了:“何慧,你能不能先把老四遗产中属于我那份的3亿元支付给我,你三哥做生意被人
期刊
我为什么接手日航?  大约2009年年末,日本政府再三要求我出任日本航空董事长,当时日航已深陷经营危机。因我年事已高,又是航空业的外行,所以我拒绝了。后来在2010年1月,日航申请破产重建。有关当局再次强烈邀请我出任日航董事长。当时我虽然坚决推辞,但后来还是接受了。一半是出于侠义之心吧。另一半,如果对日航员工及日本社会有利的话,我想我应该试一试。但因为高龄,加上我还有别的工作,不能百分之百投入日航
期刊
经常听到有人苦恼关于如何培养下一任领导者。有学者指出,我实行的“阿米巴经营”就是一种培育领导人的机制。在此我想从根源上谈谈有关批评、表扬以及教育的问题。  所谓教育,包括批评和表扬在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期待并促使对方进步。  “坚定的意志”无需天资  关于优秀领导者的素质,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类型。说到先天的才能,在朋友集会等团体活动中,有一类人自然而然就能够成为团体的中心,从而具有领导能力。这类
期刊
管理是系统,管理是细节,管理是人文  当大众视角都聚焦在曾成杰之死时,我们不应忘记反思面对芸芸众生的日常管理。  风云变幻的盛夏时节,总是民航投诉的高发期。日前更曝出乘客盛怒下打晕地勤的极端事件。而且相较于其他交通工具,民航是更能体现一个社会总体人文关怀程度的试金石。  郑州机场的荒诞剧  前一段,我去郑州出差,搭乘南航班机返京时出了不少花絮。  赶到机场时,已赫然看到值机工作台上贴着一张纸,手写
期刊
激情,首要生产力  让员工爱上自己的工作,让他们焕发自我的激情,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  文/马小琳  1990年,加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正式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革命性理念,20多年来风靡全球,在中国,这早已经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必谈的管理话题。  实际上,现在,在更破碎、更动态的商业环境中,哈默再次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指引方向。他大声质问,“决定组织未来兴衰、成败的根本挑战是什么?”答案不是
期刊
公司就是为了创造顾客——“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一言九鼎。  而如今也许倒过来才是真理,是顾客创造了品牌和公司。  以手机行业为例,昔日三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和黑莓纷纷陨落,苹果和三星却在5年之内实现了行业大逆转,其原因简单明了:因为后者创造了真正的客户需求。  今天,个性化的消费者已不再任人摆布,他们通过社会化媒体等渠道来表达和分享个人需求,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而,他们已成为企业
期刊
你可能不知道喜达屋,但一定听说过喜来登或者威斯汀。实际上,后者只是喜达屋旗下9个酒店品牌中的两个代表而已。  在世界酒店与休闲服务行业中,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国际集团堪称佼佼者,旗下逾千家酒店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中国,更比其他国际酒店品牌领先一步。早在1985年,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便首次亮相,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进驻中国的国际品牌酒店。而那时,它的大多国际同行尚在中国的大门外四下张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