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烘托·造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作品可以带给观众超越现实、触及灵魂的观影享受和视觉体验。在人类的视觉效应中,色彩是最为敏感的元素之一,色彩元素是影视作品非常重要的修饰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美术色彩元素对场景具有渲染作用,具有烘托情绪、增进氛围效果、营造优美意境的作用。
  人类是大自然中具有灵性、最富情感的视觉动物,色彩可以说是人类感知最为强烈的视觉元素,即便是动态影像中的图像细节,人类最先感知的仍然是其中的色彩元素。色彩元素在动态影像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影像大师都对色彩情有独钟,影视作品中色彩的恰到好处运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强化主题的效用,在渲染氛围、烘托情绪、营造意境等方面更是不可或缺。色彩是影视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视觉造型语言,对于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观众而言,色彩的感知以及色彩之中所蕴含的意象均略有差异,这也是不同文化的影像艺术能够带给不同地域观众别样享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色彩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时空。
  一、色彩元素在电影中的渲染运用
  (一)色彩的渲染与逻辑
  色彩的渲染在电影中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亦有其规律性。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存在着一种色彩逻辑,即电影中的美术色彩成分不可以超过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一,并且,针对非动画类影片,应以天然物质的色彩为主。天然物质的色彩是最接近于大自然的色彩,天然物质色彩带给人的愉悦感,是任何美术色彩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电影中可以针对天然物质色彩加以泛化,以达到色彩渲染的最佳视觉效果。《绝命海拔》是一部用生命演绎的、色彩浓郁的纪实性灾难片,自然色彩在影片中起到了平衡色彩的作用。从色彩渲染的视角而言,自然物质色彩奠定了影片的色彩基调,在皑皑白雪与背景的映衬下,从地到天,由白而蓝,渐变的色彩浑然一体;领队的红色帽子、红色上衣、粉色背包,使得他在其他登山者冷峻的着装中脱颖而出,带给观众一种热烈的情绪。
  (二)色彩的渲染与禁忌
  电影中色彩元素的运用不仅有其渲染逻辑,亦有其渲染禁忌。色彩元素的渲染,须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以避免美术色彩应用错误。在生物学效应中,红色是缘于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接收到红光的刺激作用,而产生于人类大脑中的色彩信息;而绿色则是绿光对人类视锥细胞的抑制作用而产生的色彩信息,这就出现一个生物学效应中的红绿二色相互抵消的现象,这也是红绿二色色盲较多的一个根本原因。不仅红色与绿色有这种问题,蓝色与黄色也存在同样的“色彩禁忌”。《我们梦中见》这部影片以蓝色作为主基调,反映了人到老年后忧郁的生活状态。影片中的色彩在表现忧郁状态时,女主角的色彩以蓝色为主,仅在少数几幕中使用了红色等其他色彩;配角的色彩也以由淡蓝到深蓝色的变化作为其辅助色彩,避开了色彩中的渲染禁忌。
  二、色彩元素在电影中的烘托运用
  (一)色彩的烘托与分化
  色彩不仅关乎观众的视觉感受,更关乎色彩功能与感知在电影中的延伸。在色彩渲染过程中,不一定要使用正确的色彩,但必须使用唯一的色彩基调;而烘托则必须为物体赋予正确的色彩,同时可以混合使用不同的色彩基调,以实现烘托的多元化特质。影视机制中的色彩与其他艺术中的色彩机制既有相通之处,亦有截然不同的分化之处。相通之处在于,通过对视觉的艺术化来烘托整个作品的主旨思想;截然不同的分化之处在于,影视作品的视觉艺术性是一种置于动态时空之中的过程,而不同的时空中所需要表现的影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无法以一种色彩或一套色彩体系应用于整部作品之中,更无法每部作品都采用相同的色彩体系。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菊花的运用,过于喧宾夺主,尤其是铺满全屏的菊花更显烘托有余而分化不足。
  (二)色彩的烘托与泛化
  人类视觉对于不同色彩,其敏感度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影视作品中的色彩渐变与色彩异变对不同观众的视觉意识会有不同的影响。色彩的色相具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因此色彩背景和色彩前景设计都需要根据色相的心理效应来设计,以达到烘托主题的作用。视觉效果的提升不仅包括视觉的物理特性及其效应,也包括视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心理学效应。物体的色彩经过光线反射后直达视网膜,然后大脑感知色彩。色彩不同,生物学体验也不尽相同,比如红色易烘托起观众的激动情绪。《海豚湾》这部警示人类的纪录片,将色彩元素的烘托与泛化运用到了极致,当萌顺可爱的海豚被日本人大肆屠杀之时,血色成片地在构图中蔓延开来,创作者用移情泛化的手法,用血色染红了海水、染红了商品标签,接下来又染红了超市、餐桌、食堂,最后渐渐染红了翠绿的树木,染红了整个画面。
  三、色彩元素在电影中的造境运用
  (一)色彩艺术化的鲜活性
  电影应合理运用美术色彩元素,渲染与烘托仅仅是色彩运用的一种手段,而造境是至上的运用,造境是美术色彩创作者必须深谙的美术色彩语言。通俗地说,渲染与烘托是局部的功夫,而造境则是以微观塑造宏观视觉效果的功夫。色彩元素在影视作品中造境,首要任务是让主要色彩元素从背景中“浮现”出来,让色彩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在色彩活力激发的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美术技巧就是采用氛围阴影、氛围光线、色彩饱和、色彩边际等来强化色彩的活力。色彩诸要素的激活是美术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首要任务,不同美术色彩要素的组合,让背景的色彩更加柔和,色彩的饱和度更加适中,色调更契合电影的氛围,也因此衬托得前景更加锐利鲜活。
  (二)色彩艺术化的共鸣性
  色彩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造境,不仅需要活化与感染,也需要与色彩艺术达成共鸣。有时,一个小小的色彩标识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影片的主题呼之欲出。优秀的影视艺术制作者深知色彩引申与色彩指引的重要价值,因而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会费尽心思地设置美术色彩的亮点,以达成造境的艺术效果。有时候,单一色彩元素的突跳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用色彩变化来丰富影视作品的内容,不失为造境的重要手法。色彩的改变会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也会让观众感应到影视作品的创作意图并与之共鸣,从而营造出影视作品完美的色彩时空。
  四、结语
  色彩元素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价值,美术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让电影的艺术性更加突出。色彩的先天敏感性为人类感知色彩提供了先入为主的衡量准绳,同时,色彩的运用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衡量影视艺术作品优劣的准绳。影视作品中的斑斓色彩在渲染、烘托以及营造意境等方面与影像相得益彰,为电影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观众透过视觉感知,可以让美术色彩元素由外化的艺术象征内化为艺术功能,再由內化的艺术功能转化为最终的艺术魅力,为影视艺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杨丽坤(1982-),女,河北内丘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创作。
其他文献
在历经战争后灰烬般的迷茫,到以爱与和平之名的狂欢创作,再到互联网网住全人类的地球之旅之后,2016年1月11日,David Bowie离开了我们。在最后的专辑《Black Star》中,他给我们讲述了“Lazaus”的故事——耶稣的门徒撒拉路死后第四天,奇迹般地重生,挂着满身的绷带从埋没他的洞穴里走了出来。当然,最早听到那句“look at me, I’m in heaven”的吟唱时,我们并不知
期刊
“衣食住行”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衣”是其中最能体现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要素,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封建社会,平民百姓的衣着带有群体的身份标记,这些标记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平民百姓的代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黔首”“布衣”“白衣”“白丁”等。  一、与服饰色彩有关的平民代称  (一)黔首、黔喙  《礼记·祭义》中提到“黔首”一词:“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期刊
赝品问题是西方艺术哲学中的一个复杂问题。本文试图探究赝品本体论的地位,回答赝品和原作是不是同等的实体存在物这一问题,通过厘清赝品和艺术品的关系,分别对古德曼的艺术真本观、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观点进行批评和反思,最终得出结论:赝品是艺术品,但是与艺术品的本体论地位不同,关键在于赝品缺乏原作的原创性,原作是艺术家想象与创造的结果,而赝品终究只是对原作或原作技巧的复制。  “赝品”是一个相对于“原作”而
期刊
在元代艺术领域,赵孟頫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精通诗文,谙熟释道,通晓音律,擅绘画,工书法。其书擅长各体,结字用笔欲超迈唐宋而直入晋人之室,由此形成了清秀逸美的“赵体”,沾溉后人。在书法领域,他不仅有丰富的书写实践,也提出过在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总结。其中尤以《兰亭十三跋》中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影响最巨。  赵孟頫认为,作为组成书法的两个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音乐元素在城市宣传片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让观看者形成对该城市的认知联系,能够通过营造该城市的氛围增添该城市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能够让观看者将情感转移到城市上来。本文重点对城市宣传片中的音乐元素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音乐元素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出了城市宣传片中采用音乐元素的几条策略,以期为城市宣传片的创作提供一  定的借鉴。  用宣传片对城市形象进行宣传已经成为常态,这样无疑增加了城市的“软实力”。说起我
期刊
对于演唱者来说,声乐演唱技巧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实现对声音频率协调控制的基础,是提升合唱团整体实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主要就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策略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在合唱表演中,演唱者的声乐演唱技巧决直接影响着整体演唱效果。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声乐演唱技巧是实现情感表达的基础手段,如果缺少技巧方面的配合,那么就会失去情感传递的准确性与顺畅性;其次,声乐
期刊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是20世纪匈牙利民族主义作曲家,是最早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他采集整理了近两千首匈牙利民间音乐,并改编了这些民歌,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音乐素材,其影响了他的音乐风格。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晚期创作的作品最为有名,如《管弦乐协奏曲》。本文将以巴托克的《管弦乐协奏曲》为例,对其音色布局、独特的创作风格、乐器演奏技法和配器技法进行说明,
期刊
藏传绘画经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后最终形成了诸多地域性绘画流派,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种。本文试图结合五种绘画流派的产生、发展及主要风格特征,梳理和总结它们的表现方法。  藏族传统绘画有壁画、唐卡、匝尕利等几种主要形式,其中尤以唐卡因其形式内容等诸多特殊因素而备受关注。据文献记载,藏族唐卡的形成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唐卡艺术在积极适应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了周边各
期刊
古筝曲《苗岭的早晨》是一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的古筝作品。此曲由焦金海改编,乐曲表达了苗族人民的朴实、热情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该作品将苗族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并且使用了新的演奏技法,将古筝调弦扳手运用在演奏过程中,惟妙惟肖地将森林中百鸟欢唱模仿出来,使整个作品富有生命力与活力。  作品《苗岭的早晨》最初为1974年白诚仁创作的口笛曲,后由陈
期刊
意境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为“写境”,一种为“造境”。本文主要通过赏析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笔法与墨法来探究古画中的意境,分别举例进行赏析,最后得出两个观点:首先,墨法与笔法是表现“意境”的方式方法;其次,掌握笔墨技法是表现“意境”的基础,对笔墨技法进行经验性的累积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意味深长的“意境”。  赏析古代中国画离不开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词汇,是中国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元素。直到明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