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乐”教育:一种幸福的教育表情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121998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一个人活着必然追求的本质问题。教育因指向人,而注定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活动。多年来,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以“培养真正的人,成就幸福的人”为理念,树立健康快乐的教育目标,创新寓学于乐的教育方法,追求乐此不疲的教育过程,践行着“培养幸福儿童”的“三乐”教育理想。发展“三乐”学生,成就“三乐”教师,构建“三乐”课程,学校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三乐”教育,展示着一种独属于金阊实小的幸福教育表情。
  “三乐”学生:收获着健康快乐的成长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更是学生的天性。学校将“幸福”定位成“三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努力发展着一大批健康快乐的“三乐”学生。
  一、小班化教育:“三乐”学生成长的阳光家园
  1999年,晋升为省实验小学后的第二年,学校率先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组建了第一个小班。35个以下的小班班额,让任课教师跳出了传统的控制心理,追求与学生的深层次交往,师生互动的密度与频度不断增大,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在不断完善自我、调控自我的成长过程中,找到了一种幸福的感觉,开启了快乐的学习旅程。
  每周,小班的任课教师凭借着一张名为“学生情况日常观察录”的记录表,与学生交流,与家长沟通,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分享着学生成长过程的点滴幸福。小班还设有专门的师生信箱,学生可以向老师咨询自己碰到的问题,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收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会了正确看待问题,看待社会,在健康成长中体验着快乐与幸福。
  如今,小班化教育已在学校普及。随之成长起来的学生充满阳光,他们健康快乐,他们寓学于乐,他们乐此不疲,成为了“三乐”学生,在小班化教育的土壤中成长着,享受着“三乐”教育的“阳光普照”。
  二、“双走”活动:“三乐”学生成长的自主空间
  教育,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能动性,好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学生在“走黑板”、“走班”这“双走”特色教育活动中,迸发出无穷的成长动力,在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中,感受着“三乐”教育带来的幸福。
  1.学科“走黑板”,自主学习中获得幸福
  2009年5月,仲秋月老师正在执教四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偌大的教室里,竖立着四块小黑板。学生分成四组,在各自小组的小黑板上计算着,有的已经将写有自己思考过程的小纸片贴在了黑板上。教师则在四块黑板之间轮流指导着……亲临指导的华东师范大学胡惠闵教授深受感染,饶有兴趣地走到四块小黑板前仔细地查看起来,直至下课也没有离开。这就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经常采用的“走黑板”形式。如今,在学校的任何一个班级,这样的小黑板随处可见。
  学校的“三乐”教育理念,观照着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差异,保证了每个个体的健康快乐。学科教学中的这一“走黑板”形式,实质是一种自主化学习,学生收获学习过程中的喜悦。
  2.兴趣活动“走班”,自由选择中体验幸福
  学校为学生开出兴趣菜单,供其自由选择,满足了学生作为成长个体健康快乐的特长发展需求。特别是在2007年苏州实行“三项规定”后,活动菜单推广至全校3:20后进行的兴趣活动中。校级、年级的两级兴趣活动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选择内容。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走班”学习,大大拓展了学习、交往的时空。
  同时,学校还设计出了极富特色的“体育活动大转盘”,方便学生自选体育活动项目。学生根据大转盘的安排,自由选择喜欢的活动内容,到指定场地活动。操场上,同一项活动内容中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与,大带小,年龄交叉,同伴合作,给予了学生与众不同的交往体验,进而获得健康与快乐。
  此外,“走班”形式还被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按照研究需要,跨越班级界限,走到一起,带着课题,带着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研究,分工合作……体验着研究本身价值之外的快乐。
  三、“善小”德育:“三乐”学生成长的润泽土壤
  “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校进行的“善小”德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基。当“礼貌、卫生、节约、守时、尽力”成为了学校德育养成教育的素养目标时,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幸福观念。
  1.礼貌:学习传统文化,塑造高雅举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周二的早上,校园里就会响起学生们吟诵经典的朗朗书声。“老师,您拿着这么多东西一定很累,我来帮您吧!”“老师,谢谢您给我们上课,您慢走!”……课间,学生看见老师总会发自内心地如是说。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从小打好了语言文字功底,更懂得了礼义廉耻,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
  2.卫生:引入“5S”管理,培养良好习惯
  午饭后,四(5)班教室里出现了一幅有趣的景象:学生用湿纸巾先擦拭小嘴,再擦拭桌子。这间教室,黑板槽里总是光亮洁净,没有一支粉笔一点灰;讲台上一直干干净净,只有两只分别放白粉笔和彩粉笔的精美粉笔盒,粉笔盒里永远只有两支粉笔,一旦“断货”会有专人“供应”;桌椅就更不用说了,整齐得像个方阵;值日生用完卫生用品会把它们轻轻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班主任陈洁老师将这种企业界盛行的“5S”现场管理法植入了班级管理中,教学生学会了分类整理,并逐步将这种卫生习惯培养的方式迁移到了学习上。如今,“5S”管理法已经推广到了学校的每个角落,校园里随处都有四(5)班的影子。
  3.节约:尝试变废为宝,树立环保意识
  2010年2月25日,自制创意本子的展示活动沸腾了整个校园。学生们动手制作练习本,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评比。每个本子都独一无二,是学生收集了练习本上剩余的纸张重新装订并精心设计封面后制作而成的。在过节约、环保生活的倡议下,学生养成了许多节俭的好习惯。他们收集、变卖可回收垃圾,筹集爱心款,回报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还走上街头,向路人讲解环保小知识,将绿色环保理念轻松快乐地传播出去。
  4.守时:讲述立志故事,打造诚信品质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故事想必许多人知道。鲁迅十三岁时……”瞧,操场上,二(5)班顾艾文小朋友正在为大家讲述鲁迅的守时故事。学校每周安排一个守时故事,让学生知道了遵守时间的重要性,更让他们明白守时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诚信的最好体现。以诚待人,以信要求自己,学生将守时的要求内化为了自觉的行为,体验着诚信之快乐。
  5.尽力:借助团队力量,激发个人潜能
  校园里,随时可以听见学生说:我有团队,我要尽力。在身边同学、老师的支持、帮助、鼓励下,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善小”德育,将正确的价值标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为学生人格的重要部分,让学生直面人生,享受幸福。学校俨然成为了“学生幸福成长的精神乐园”,培养出了无数健康快乐的“三乐”学生。
  “三乐”教师:体验着乐此不疲的职业幸福
  金阊实小老师最喜欢一篇名为《生命的林子》的课文,因为他们所生长的环境就是文中提及的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而每一位老师就如同棵棵秀颀、挺拔的松树,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奋力地向上生长着。学校的“三乐”教育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创生了极富创意的“六加”校本研训模式,让教师在乐此不疲的专业成长中提升专业效能,培养幸福学生。
  一、“师德 业务”:塑造“三乐”教师的完美形象
  2005年冬日的一个周末,学校报告厅里,一场由三年级老师们自创的“星光灿烂”颁奖典礼在掌声和欢笑声中开始了。这便是学校特有的师德教育活动——“一缕阳光”。
  在“三乐”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学校关注到了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针对年轻教师多的特点,学校引导教师用身边的平凡小事来进行师德教育。诗歌、演讲、VCR短片、趣味介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记录下了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播洒阳光的点点滴滴。温暖的“一缕阳光”,让教师们体会到了周围同事身上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与炽热的爱生之心,更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职业之美,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职业的崇敬心情,对教育事业乐此而不疲。“师德 业务”的塑造之路,让“三乐”教师的形象日益丰满。
  二、“读书 言说”:提升“三乐”教师的文化品位
  “三乐”教师的文化品位,需要广泛阅读与自由言说的滋养。“读书 言说”,是摆脱职业倦怠,享受职业幸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007年起,学校向教师提出“细水长流读好书”的号召,每学期推荐多本经典著作,要求教师把学习、充电作为自身的需求,做到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汲取他人的经验,提高并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配合读书,学校还在每次全体教师会议之前,特意安排了十分钟的言说时间,给教师创造了表达思想的机会。津津有味地读书,津津乐道地言说,实小的教师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畅享着百家争鸣的乐趣,凝聚了蓬勃向上的朝气,规划着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景。打造职业幸福的驿站,在读书与言说中乐此不疲,教师们体验着阅读言说中成长成熟的幸福,立志成为一名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三乐”教师。
  三、“走班 教研”:促进“三乐”教师的飞速成长
  2008年10月的一天,时针已指向了晚上的六点三十分,距离下班时间早已过去近两个小时,可学校的小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们正兴致勃勃地研讨着三年级语文《燕子》第一次走班的心得……本次教研活动从下班后的五点准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将近七点半。第二天,走班教学继续开展着,自愿参加教研的教师们也不断增加着,大家转战大会议室继续研讨……实小教师把这一模式形象地称之为“走班磨课”,其过程乐趣无穷,让人乐此不疲。教师的业务能力在“走班磨课”中飞速发展,职业幸福指数也随之再创新高。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学校主动把教师校本培训的重心下移到教研组、课题组,由各级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自我实现的主动性。目前,学校也逐步形成了“走班 教研”的基本操作流程:
  四、“聊天 科研”:提高“三乐”教师的科研水平
  聊天,顾名思义,就是要让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自由交流,其新颖的活动形式与流程深深地吸引着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教师带着自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饶有兴致地走进了这一特殊的科研模式:首先以课为源头,抛出话题,选择方式,进行教学尝试;其次,以教学为基础,组织主题“聊天”;再次,寻找合适的书籍支撑“聊天”结论,或再次进行教学实践,印证“聊天”成效……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一气氛宽松的“教育教学聊天室”里,教师们自主、自然、自由地进行教学评议、课题研究,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式的潜力挖掘。
  五、“引领 自主”:练就“三乐”教师的实战能力
  学校成立了各类教师团队,“引领 自主”已成为了团队发展的重要研修途径。通过团队主持人引领式的学术指导,团队成员的理论素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团队成员更讲求的是个人主观能动性带动下的自觉自悟,主动练就过硬的实战能力。
  12月15日,2009年苏州网络团队赛已落下了帷幕。比赛中,学校三位参赛选手由专家引领、团队研修,几番思维风暴过后形成了一份十分精彩的教案。赛后,她们不约而同地产生了用课堂来检验教学设计的想法。于是,一次同题同构的教研活动迅速开展了起来。同一份教案,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任课教师个性风格的不同,呈现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特色。教师课堂上自主性的再创造,完成了文本教案的现实化,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一过程,让教师乐在其中。
  六、“团队 个性”:激发“三乐”教师的教育智慧
  “十一五”以来,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根据不同的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团队。团队形成大小不一的“圈子”,彼此交叉,遍布于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岗位。团队十分强调团队的纪律,强调对团队“作战战术”的研究。同时,作为学校特色运作模式的有效补充,学校也要求教师在团队中大胆地解放个性,让个人的天赋在团队中灵光闪现,有效发挥团队工作模式的战斗力,让教师在激发智慧的过程中体验专业成长的幸福。
  以上这六道培养“三乐”教师的“加法题”,独具学校特色,并已初显成效,成就了大批对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乐此不疲的“三乐”教师。仅2010年,学校就新增一届区教坛新秀4名、区学科带头人3名、市教学新苗1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足见这一校本研训模式的独到之功。当学校成为了“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精神乐园”,那源源不断的职业幸福感必定转化成为教师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进而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找到久违了的幸福。
  “三乐”课程:构建起寓学于乐的幸福生活
  “三乐”学生的成长,“三乐”教师的发展,都必须依托“三乐”课程的建构才能得以实现。学校指向“三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构建起了环境、阅读、活动、体验等相互关联的“三乐”课程,顺应了学生“寓学于乐”的学习需求,拓宽了学生“寓学于乐”的学习空间。
  一、环境课程:一脉相承,体现人文
  校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实施“三乐”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地域特色中提炼出来的学校环境课程,让学生在被感召的过程中体验着一种学习的快乐。
  1.校园环境润育心灵
  在即将搬迁的老校区中,“英语交友廊”、“科技操作廊”、“文明礼仪廊”等为学生创造了读书、交往、活动等区域;在即将建成的新校园中,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更是不胜枚举。例如闪耀于校园制高点的寓意勤学的读书灯,它的外形犹如一朵柔美质朴的莲花、一盏精致玲珑的古灯,是光明的向往,也是学生追求理想之光的不竭动力;它的主体形象——三瓣莲花,则暗合了学校的“三乐”精神。漫步于这座古典园林式的新校中,古朴典雅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学生的智慧,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2.校史教育打动心灵
  追根溯源,学校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以自身丰厚的积淀打动着每一个实小学子的心灵,这种念兹在兹的关联感让他们在接受校史课程的教育中找到了精神的依托。历时两年时间的搜集、整理和编写,凝聚着实小人无数心血的《金阊区实验小学校史纪念册》即将成为学校的校本教材,成为最生动的教育课程资源。
  3.学校文化引领心灵
  2011年4月,学校理念文化汇报的现场,最佳班徽的评比正在紧张激烈地开展着。36个班级的36个班徽,只有6个能获此殊荣。台上,各班代表绘声绘色地介绍着自己班级班徽的特色;台下,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的校长们也在认真地进行着投票。
  学校对于文化有着自己的见解:2008年,整理汇编了各类规章制度《知行》,尝试着制度文化的开发与利用;2009年,制作了文化手册《成如》,明确了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如今,《班级文化手册》的问世,系统地整理了每个年级、每一个班级的特色、班名、班徽、奋斗目标……统领于学校文化下的班级文化各具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内涵。
  二、阅读课程:博采众长,共享经典
  凭借着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语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工作的推进,学校尝试进行了多项阅读课程开发实验。启迪智慧,浸润人生,寓快乐于阅读课程中,让学生健康着,富足着,愉悦着。
  1.长短结合的阅读课堂
  打破常规教学的时间限制,学校创设了“长短合作的阅读课”。短课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指导上下功夫;长课阅读则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网络教室等,以书籍报刊和电子读物等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校图书馆精心设计了“特色读书卡”,为自主阅读的班级、时间、内容、形式及指导老师等提供服务。每学期末,它们将是评选书香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师生们精心设计的“特色读书卡”每每夺人眼球,成为了每学期学校“读书节”中的绝对亮点。
  2.师生共读的阅读形式
  阅读,是一件看似简单、却最难坚持的事情。学校的阅读课程不应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开发,更应该是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创新阅读形式,以师生共同广泛读、反刍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快乐阅读。学校图书馆内至今仍珍藏着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区别于其它的普通馆藏,这本书上写满了师生接力阅读此书的珍贵心语,如今它已成为了学校师生接力阅读的范本。
  除母语的阅读校本课程以外,从2010年上半年起,学校还积极开发了英语校本课程《乐读英语》和《乐读英语课程标准》,以期达到更好地拓展英语阅读的目的。
  三、活动课程:匠心独具,创新内容
  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学校大力开发活动课程,重塑仪式活动,开展社团活动,策划主题活动,促进生生、师生与学生和家长的交往活动,培养学生真诚、尊重、互助、诚信、宽容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与幸福。
  1.三大仪式,体验成长之幸福
  学校的一年级授砚立志仪式、三年级生日成长仪式、六年级毕业感恩仪式这三大仪式已逐渐成为了惯例,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受到感染,找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寓学于乐中健康成长,快乐成才,体验着幸福。
  “砚为笔耕之田,墨为耘智之耒,衣钵相托,授砚立志。”授砚在古代有衣钵相托的含义。每年九月,一年级新生入校之际,学校启动授砚仪式,校领导率领六年级学长为一年级新生授砚,新生向师长鞠躬行礼。仪式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仪式文化内涵的同时,抒发了一种对于知识的尊重情怀。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围绕“感恩母爱”这个主题,组织学生举行生日成长仪式。学生用诗朗诵、讲故事、向妈妈献花、唱颂歌等多种方式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学生在仪式中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当六年级毕业生头戴神气的毕业帽,身穿庄重的毕业礼服,在礼堂里声情并茂地演唱校歌时,眼神中流露出的是自豪、快乐、感激和不舍。通过隆重而有意义的毕业感恩仪式,学生不仅表达了对于母校和老师的感谢之情,更全面地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激发起了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2.社团活动,感受合作之快乐
  说起社团活动,学校合唱社的陆晶老师曾自豪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社团与众不同:有章程、有学生社长,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有考勤,有总结,定期展示成果……它已经成为了大家最向往的场所。
  学校目前已成立了“苗圃文学社”、“印心画信社”、“墨趣书法社”、“天籁合唱社”、“精彩摄影社”、“童心绘画社”、“我型我秀双语话剧社”等多个学生社团。各社团组织灵动,内容广泛,强调团队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成为了学生感受合作之快乐的无穷源泉。
  3.主题活动,体悟实践之愉悦
  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也有声有色地开展着:科技实践活动,课堂转移到了上海科技馆,学生们在那儿探寻自然的奥妙;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孩儿国”中体验各行各业的工作;消防日,学生们学习基本的消防知识,穿上了消防服装,俨然成了整装待发的消防战士;模拟法庭中,学生们了解了庭审的程序;安全演练中,学生们掌握了火灾和地震时的逃生技能;放生花白鲢,学生们知道了环保的重要……各色的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让学生放松身心,增长见识,习得能力,体悟着实践的愉悦。
  四、体验课程:精彩纷呈,凸显感恩
  2009年5月的第一周,操场上学生们正进行着常规的早操活动,但他们个个行为怪异:有的低头用手紧捂腹部,有的小心翼翼地不敢跳跃,还有的干脆站在原地不动了……原来学生们都怀揣着一个大垫子,进行着怀孕妈妈的体验活动。教室黑板上“无怨无悔”四个大字是活动中学生感恩妈妈怀胎十月的最大心得。
  这样的体验活动,学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护蛋行动、左手放假活动……逐步形成了学校体验课程的体系。学校设立“杨宁感恩基金”,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发体验课程,展开丰富多彩的生命化教育,指导学生认识生命之美、体验生命之美,营造着一种尊重、珍惜生命的校园氛围。
  用教育的力量,行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丰富生命,感动生命,激励生命。金阊区实验小学的“三乐”教育,以“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的丰富内涵,成就了一种观照生命的幸福的教育表情。
  (执笔:张蕾、张丽、仲秋月、吴妍彬,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215008)
其他文献
关于高效课堂,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他们所切入的观察点不同,得出的定义或者进行的诠释就不尽相同,但指向都是相同的、明确的,这就是对课堂教学效率、效果的审视。高效课堂不是新生概念,因为教育一诞生,就自然有了效果、效率这些方面的思考,有了落实的具体措施,更有评估的策略。只是前几年,以中国教师报为代表的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讨论,从而将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话题推到热点上了。我认为,高效课堂就
创意,指创造性的想法、意念,通过产品、行为表现出来,具有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美感。在教学思路的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显现中,教学创意则一定会显现教学艺术的意味。语文教学创意的基本特征,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思想底色: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统一  教学创意和艺术,首先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那些意念、行为让人为之感动的,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一、教学创意应该基于人文关怀的阳光普照,真
读薛法根老师《〈哪吒闹海〉教学实录》,我感到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汩汩冒出的幽默,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如果分开,也许能在不少老师的课上看到;但合而融之,则是薛法根的课堂,这种种元素散发着,弥漫着,氤氲成薛法根独有的课堂文化的气息。  想起薛老师10年前的代表课《螳螂捕蝉》,里面的很多元素依然活跃在今天的《哪吒闹海》课堂上,《螳螂捕蝉》之后,还有《第八次》、《天鹅的故事
每个孩子的大脑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他们探究精神的源头是好奇心,无时不在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何方,言语之中充满着创生和灵性。这种独特的诗性的智慧构成了儿童的基本生存状态,鲜明地表现了儿童就是一个哲学家。  嬗变:诗性智慧消失的考问  然而,随着年级的递升,知识量的增加,我们的课堂不但没有成为滋养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养料,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了禁锢学生个体精神的枷锁,儿童诗性智慧的消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摘要: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在课程规划、资源建设、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规划力、整合力、开发力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是学校领导文化转性的标志;是课程实施从忠实取向走向创生取向的标志。课程文化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追求。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关键词:课程文化建设;课程领导力;西庐文化
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特色的重要,它是凝聚学校内涵的文化张力,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的学校办学的内在倾向和个性特征。学校特色不可能“横空出世”,更不是应景之作,它是贯穿学校发展生命历程的精气神,因而成为学校师生的文化自觉。本文试图以江苏省南通中学的文化发展为例,探究学校特色的文化生态。  一、学校特色是基于学校文化的追寻、拷问和坚守  学校教育既有一般的、共性的教育
一、现状分析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安排三到四课。而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是阶梯式上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要求都是循序渐进的。可是在一线的品德学科教学研讨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往往只以一篇课文为教学单位,忽略了整个单元。而学生的学也是满足于单一课文的学习,不关注甚至感觉不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
丹阳六中是一所“调整校”——由两所撤并的农村高中和一所郊区初中、一所城区初中在丹阳西郊“组装而成”;更是一所“新校”——1996年组建、开办。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新校”、“调整校”,在开办短短10年后的2006年就被认定为省四星级高中,如今,学校的“生本教育”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新疆内高班”为载体的民族特色教育经验全国闻名,女子足球队即将走出国门,代表中国赴巴西参加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比赛
郭初阳老师讲的《沉重时刻》,我所看的,只是网上视频,并非现场所听。时为午夜时分,看完后,便一遍一遍地读里尔克的这首诗,继而陷入沉重的惘然之中。  忝为语文老师,迄今已十又五年,所听过的课,自然不在少数,有名师的,也有非名师的,但是,能够让我忘记是在听课,而随着老师全然进入文本的,却实在了了,郭初阳的这课,算是一堂。  所以,便想说一说。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堂课的话,我会说,这是一堂“不动声
最近去美国访问,参观了十多所高校。有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不到千人的小校,其中有一所不为大家熟知的印弟安诺州的罗斯霍曼理工学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因为我的高中学生在那里读书还为我们作了介绍,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能参加应用性研究,学习、研究、开发应用紧密结合的学以致用的办学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校也以此引以为自豪,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