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历史学科角度看,历史的科学性、艺术性、综合性和历史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与探究性决定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加强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习路径设计、提高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已成为必然。
【关键词】八年级学习路径历史思维
一、 “新的大一统”课例设计引起的思考和分析
在一次历史与社会教学研讨中,某位老师执教“新的大一统”一课(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其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读一读:阅读书本第83—--87页,试一试:填写下列内容,自我检测预习效果。
1.公元前______年,_______、_______ 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2.公元前______年,_______ 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 ,历史上称为________ 。
3. 西汉文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4.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5.汉武帝________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1)政治:颁布了“________”,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还加强________制度。
(2)文化:采纳了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_”的建议,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3)军事: 派_______、_________大規模武力反击匈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4)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两次派________出使西域;还对东南、西南等边远地区进行了开发。
想一想:如何认识汉武帝? 练一练:(略)
从新课程三维目标角度来分析,此教学设计凸显了“知识”目标,即从知识学习视角来设计预习、检测、思考、巩固等学习过程,强调了教材、课本内容在学生知识经验中占据的强势地位,对于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开展“如何认识汉武帝”这一环节时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历史学习路径设计,也就是从没有思维训练层面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操作训练,从思维层面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
二、 “新的大一统”教学片段设计与分析
(一)关于汉武帝——学习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专题论证
在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编著的《世界历史》一文中写道:“尤里乌斯凯撒、伊莉莎白一世、甘地和希特勒的名字提醒我们应注意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重要人物的关键性行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至为深远。”初中学生受知识阅历和能力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往往来源于影视、网络等媒体,对历史人物所作所为了解不全面,以至于容易对这一历史人物产生认识和评价上的偏激。因此在历史教学时,可按照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专题论证方法开展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认识和评述历史人物。
归纳论证是历史学习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在“新的大一统”一课教材中,没有专门对“汉武帝”评价的篇幅,但它着重罗列了大量汉武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一课中采用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专题论证法,即列举汉武帝一生的重大活动,对他作出简要评述。其思维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阅读材料,列举汉武帝经历或从事的主要活动。
材料: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名刘彻,公元前156年出生;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继位,汉代第四代第五个皇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
第二步,列出表格,对汉武帝的主要活动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尽量多样化,如按照事件领域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根据时间顺序又分为少年、青壮年、老年三个年龄阶段。
第三步,小组讨论,分析对这些主要活动的看法。
经过上述一番阅读、列举、分类,学生已较全面了解汉武帝的主要经历和活动,从而可以透过这些史实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志趣、抱负或爱好,或分析出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步,综合归纳,简要评述 “汉武帝”。
汉武帝雄才大略,有抱负,感担当。作为一个杰出的封建君主,汉武帝聪明睿智,精通诸子学书及帝王统治之术。这一时期,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二)关于“张骞辞别汉武帝”图——学习用图像证实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上使用历史图像,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着重在培养用语言再建历史形象的能力,用图像证实历史问题的能力,用图像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上的“张骞辞别汉武帝图”是一幅壁画,神态逼真,生动传神,我们可以它为载体,以此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图像证实历史问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学习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整理课本上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材上详细介绍了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学生可通过列提纲、表格等形式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汉朝的认识: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统一的、强盛的朝代。
第二步, “张骞辞别汉武帝图”解图。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信息。
学生观察图像,不难找出下列信息: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并注视着马前方的张骞,围绕在汉武帝身旁的是侍从,其中马前有一御者牵马,马后有一人为汉武帝打着华盖; 画面左侧,张骞跪拜向汉武帝辞行,身后两人手持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
2.根据图上这些信息,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汉武帝为加强与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共同抵御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为彻底消灭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开通了丝绸之路。
3.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为什么汉朝实力雄厚?汉武帝前面的几个汉朝皇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汉朝雄厚基础;汉武帝即位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统一。
由此可见,当透过“张骞辞别汉武帝图”图片,借助论证、分析等思维方法,学生就能将形象特征与已经学过了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等联系起来。
三、结语
一堂课的思维导向,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学习目标。如“新的大一统”中,我们可以把思维目标定位为 “学会以人物为中心的专题论证”,也可以是“运用图像证实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讲解历史问题时关键是要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理出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马雪芹. 《简评汉武帝的历史功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2] 屈小强. 《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济南出版社,2008.4
[3] 何 新. 《雄?汉武帝评传及年谱》,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5
【关键词】八年级学习路径历史思维
一、 “新的大一统”课例设计引起的思考和分析
在一次历史与社会教学研讨中,某位老师执教“新的大一统”一课(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其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读一读:阅读书本第83—--87页,试一试:填写下列内容,自我检测预习效果。
1.公元前______年,_______、_______ 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2.公元前______年,_______ 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 ,历史上称为________ 。
3. 西汉文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4.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5.汉武帝________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1)政治:颁布了“________”,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还加强________制度。
(2)文化:采纳了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_”的建议,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3)军事: 派_______、_________大規模武力反击匈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4)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两次派________出使西域;还对东南、西南等边远地区进行了开发。
想一想:如何认识汉武帝? 练一练:(略)
从新课程三维目标角度来分析,此教学设计凸显了“知识”目标,即从知识学习视角来设计预习、检测、思考、巩固等学习过程,强调了教材、课本内容在学生知识经验中占据的强势地位,对于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开展“如何认识汉武帝”这一环节时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历史学习路径设计,也就是从没有思维训练层面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操作训练,从思维层面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
二、 “新的大一统”教学片段设计与分析
(一)关于汉武帝——学习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专题论证
在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编著的《世界历史》一文中写道:“尤里乌斯凯撒、伊莉莎白一世、甘地和希特勒的名字提醒我们应注意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重要人物的关键性行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至为深远。”初中学生受知识阅历和能力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往往来源于影视、网络等媒体,对历史人物所作所为了解不全面,以至于容易对这一历史人物产生认识和评价上的偏激。因此在历史教学时,可按照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专题论证方法开展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认识和评述历史人物。
归纳论证是历史学习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在“新的大一统”一课教材中,没有专门对“汉武帝”评价的篇幅,但它着重罗列了大量汉武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一课中采用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专题论证法,即列举汉武帝一生的重大活动,对他作出简要评述。其思维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阅读材料,列举汉武帝经历或从事的主要活动。
材料: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名刘彻,公元前156年出生;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继位,汉代第四代第五个皇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
第二步,列出表格,对汉武帝的主要活动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尽量多样化,如按照事件领域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根据时间顺序又分为少年、青壮年、老年三个年龄阶段。
第三步,小组讨论,分析对这些主要活动的看法。
经过上述一番阅读、列举、分类,学生已较全面了解汉武帝的主要经历和活动,从而可以透过这些史实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志趣、抱负或爱好,或分析出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步,综合归纳,简要评述 “汉武帝”。
汉武帝雄才大略,有抱负,感担当。作为一个杰出的封建君主,汉武帝聪明睿智,精通诸子学书及帝王统治之术。这一时期,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二)关于“张骞辞别汉武帝”图——学习用图像证实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上使用历史图像,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着重在培养用语言再建历史形象的能力,用图像证实历史问题的能力,用图像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上的“张骞辞别汉武帝图”是一幅壁画,神态逼真,生动传神,我们可以它为载体,以此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图像证实历史问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学习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整理课本上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材上详细介绍了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学生可通过列提纲、表格等形式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汉朝的认识: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统一的、强盛的朝代。
第二步, “张骞辞别汉武帝图”解图。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信息。
学生观察图像,不难找出下列信息: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并注视着马前方的张骞,围绕在汉武帝身旁的是侍从,其中马前有一御者牵马,马后有一人为汉武帝打着华盖; 画面左侧,张骞跪拜向汉武帝辞行,身后两人手持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
2.根据图上这些信息,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汉武帝为加强与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共同抵御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为彻底消灭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开通了丝绸之路。
3.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为什么汉朝实力雄厚?汉武帝前面的几个汉朝皇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汉朝雄厚基础;汉武帝即位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统一。
由此可见,当透过“张骞辞别汉武帝图”图片,借助论证、分析等思维方法,学生就能将形象特征与已经学过了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等联系起来。
三、结语
一堂课的思维导向,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学习目标。如“新的大一统”中,我们可以把思维目标定位为 “学会以人物为中心的专题论证”,也可以是“运用图像证实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讲解历史问题时关键是要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理出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马雪芹. 《简评汉武帝的历史功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2] 屈小强. 《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济南出版社,2008.4
[3] 何 新. 《雄?汉武帝评传及年谱》,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