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夫卡的《变形记》中那只不能被人们接受的异形虫子,隐喻了现代主义社会或工业时代,被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侵蚀了的人们的冷漠与无情,这是那个时代人与异形相处的关系,这是卡夫卡对一个时代的思考和预见,由此,卡夫卡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当平田织佐将《变形记》中的虫子置换成“机器人”作为话剧给人展示时,也许这也包含了对下一个时代的预见,而这必定会引来太多关于人性关于未来的思考。
我们做一个机器人并且赋予它分娩行为,繁衍是动物特有的功能,分娩是繁衍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尤其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殖崇拜。
【关键词】交互装置;人工智能;分娩;机器人;生物
1.由平田织佐《变形记》话剧引起的想法
平田织佐改编了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形象,用机器人代替了原本的虫子,在几百年前卡夫卡对于人类与异类相处的关系的预言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利用真实的机器人作为演员去表现了假设的未来生活中人们与机器人相处的情况,增加了话剧的表现力,同时也让观者的感受能够更加真实,将话剧讨论的问题往更深的层次去推进,探讨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机器人的界限到底在哪?
而由这个话剧中得出的一些理念,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当人的身体不再能够定义人本身的话,那人的定义是什么?机器人的定义又是什么样的?在以后人能够接受机器人和人是一样的生物并且一起生活么?
2.机器人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神经网络研究工作,弗雷格以及罗素和怀海特在数理逻辑上的工作以及图灵的计算理论。
1950年底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SNARC)出世,主要的核心理论就是这些,尤其是图灵测试的出现,就是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法去测试这个机器是否是一个人工智能的产物。
21世纪,机器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视觉研究的过程。也就是让机器人来判别所勘测到的事物,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为人们希望能够制造出更多智能的机器来帮助他们去做一些高难度不好实现的事情。而人工智能主要就是基于人的思维及习惯去设计制造的,很快机器人的程序中也就会带着感情色彩。
从《银翼杀手》到《她》再到《机械姬》,很多电影中也都描写到了未来人们生活的状况。是与人工智能一起生活,而这些科技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主要就是以享受生活为主。但是虽然未来的科技非常的智能,人们还是希望在他智能的同时为自己所用,而不是一个有着自我意识的生物体。
就在2015年日本大阪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专家石黑浩就制造了一個与真人酷似的机器人女性,不管是皮肤还是整体的造型看上去都接近了真人。这个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出开心、生气等表情,甚至可以替代石黑浩去参加一些会议。可以说机器人的到来将会改变人们很多的生活方式,并且很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的含义。
3.探索现在人们对“机器人分娩”未来语境的反映
3.1《原点》理念的核心
而我在这次的设计中给我的作品所设定的未来语境是“当机器人可以自我分娩”。“分娩”就字面上来说,特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而分娩这个过程是一个新生命诞生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虽然说每种物种的分娩的方式不同,但是这是生物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可以说这是一种象征着生物的符号。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分娩是作为生物的一种证明,生物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生物能够呼吸,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
而如果当机器人可以自我“分娩”的时候,它也就成了意义上的“生物”是一种新的物种。而在这中未来语境下,人们的态度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3.2展览现场给人们带来的想法
当把装置做出来摆放在现场与人互动时,人们总会产生很多的想法,因为在特定的氛围下人们的想法才更接近我所想要的方向。一开始我想到了三种想法,分别是:恐惧、接受、想要驱逐。而且在自己主管的人始终我会觉得稍微年长的人可能会越来越不能接受机器人的存在,更不要说是可以对你的行为作出反应的机器人。在《代际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中也看到过80年代以前的人的思想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当时他们的思想大多都是惧怕新事物,害怕改变。
但当我在现场采访了很多人之后发现,年纪稍微大的人里面很多人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中年人觉得这个很危险看上去,而且触角还可以动觉得很排斥;年轻人也就是觉得看上去比较好看,觉得能互动是很新鲜的;小孩子却觉得这个看上去很可怕,一直拉着父母观看者这个看起来巨大的但又有着柔软外观的“异类”。这之中有一些是在我预料猜测之中,但也有很多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比方说在观看的人中,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加喜欢这个装置,因为它看上去是非常柔软并且散发出温暖光芒的物体,很多女性喜欢去触摸它,虽然在做动作的时候力度有点大,但是还是喜欢去接触它。
4.总结
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的装置想表达的想法可能很直接,就是当一个真的这种生物体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的真实反映到底是什么。而我其实只是做了一个这样的装置而已,并没有那么智能的系统,也没有真的分娩了新的机器人,但是我模拟了那种形式那种状态,从而可以激发出人们的一些想法,我个人比较倾向接受这个新生物的,我觉得一直处于恐惧中也不是办法,每天揣揣不安还不如直接的面对这个新物种,去了解他然后与之协商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而反抗引起战争的话也是不太明智的,因为人只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物种,没有权利去决定一个新的物种出现后就要消失,也没有权利去引发战争来掩盖自己的恐惧,而使得整个环境中的生物都受到了伤害。
参考文献:
[1]《寻常物的嬗变》阿瑟·丹托,201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艺术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代际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赵明
我们做一个机器人并且赋予它分娩行为,繁衍是动物特有的功能,分娩是繁衍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尤其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殖崇拜。
【关键词】交互装置;人工智能;分娩;机器人;生物
1.由平田织佐《变形记》话剧引起的想法
平田织佐改编了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形象,用机器人代替了原本的虫子,在几百年前卡夫卡对于人类与异类相处的关系的预言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利用真实的机器人作为演员去表现了假设的未来生活中人们与机器人相处的情况,增加了话剧的表现力,同时也让观者的感受能够更加真实,将话剧讨论的问题往更深的层次去推进,探讨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机器人的界限到底在哪?
而由这个话剧中得出的一些理念,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当人的身体不再能够定义人本身的话,那人的定义是什么?机器人的定义又是什么样的?在以后人能够接受机器人和人是一样的生物并且一起生活么?
2.机器人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神经网络研究工作,弗雷格以及罗素和怀海特在数理逻辑上的工作以及图灵的计算理论。
1950年底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SNARC)出世,主要的核心理论就是这些,尤其是图灵测试的出现,就是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法去测试这个机器是否是一个人工智能的产物。
21世纪,机器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视觉研究的过程。也就是让机器人来判别所勘测到的事物,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为人们希望能够制造出更多智能的机器来帮助他们去做一些高难度不好实现的事情。而人工智能主要就是基于人的思维及习惯去设计制造的,很快机器人的程序中也就会带着感情色彩。
从《银翼杀手》到《她》再到《机械姬》,很多电影中也都描写到了未来人们生活的状况。是与人工智能一起生活,而这些科技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主要就是以享受生活为主。但是虽然未来的科技非常的智能,人们还是希望在他智能的同时为自己所用,而不是一个有着自我意识的生物体。
就在2015年日本大阪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专家石黑浩就制造了一個与真人酷似的机器人女性,不管是皮肤还是整体的造型看上去都接近了真人。这个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出开心、生气等表情,甚至可以替代石黑浩去参加一些会议。可以说机器人的到来将会改变人们很多的生活方式,并且很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的含义。
3.探索现在人们对“机器人分娩”未来语境的反映
3.1《原点》理念的核心
而我在这次的设计中给我的作品所设定的未来语境是“当机器人可以自我分娩”。“分娩”就字面上来说,特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而分娩这个过程是一个新生命诞生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虽然说每种物种的分娩的方式不同,但是这是生物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可以说这是一种象征着生物的符号。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分娩是作为生物的一种证明,生物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生物能够呼吸,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
而如果当机器人可以自我“分娩”的时候,它也就成了意义上的“生物”是一种新的物种。而在这中未来语境下,人们的态度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3.2展览现场给人们带来的想法
当把装置做出来摆放在现场与人互动时,人们总会产生很多的想法,因为在特定的氛围下人们的想法才更接近我所想要的方向。一开始我想到了三种想法,分别是:恐惧、接受、想要驱逐。而且在自己主管的人始终我会觉得稍微年长的人可能会越来越不能接受机器人的存在,更不要说是可以对你的行为作出反应的机器人。在《代际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中也看到过80年代以前的人的思想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当时他们的思想大多都是惧怕新事物,害怕改变。
但当我在现场采访了很多人之后发现,年纪稍微大的人里面很多人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中年人觉得这个很危险看上去,而且触角还可以动觉得很排斥;年轻人也就是觉得看上去比较好看,觉得能互动是很新鲜的;小孩子却觉得这个看上去很可怕,一直拉着父母观看者这个看起来巨大的但又有着柔软外观的“异类”。这之中有一些是在我预料猜测之中,但也有很多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比方说在观看的人中,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加喜欢这个装置,因为它看上去是非常柔软并且散发出温暖光芒的物体,很多女性喜欢去触摸它,虽然在做动作的时候力度有点大,但是还是喜欢去接触它。
4.总结
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的装置想表达的想法可能很直接,就是当一个真的这种生物体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的真实反映到底是什么。而我其实只是做了一个这样的装置而已,并没有那么智能的系统,也没有真的分娩了新的机器人,但是我模拟了那种形式那种状态,从而可以激发出人们的一些想法,我个人比较倾向接受这个新生物的,我觉得一直处于恐惧中也不是办法,每天揣揣不安还不如直接的面对这个新物种,去了解他然后与之协商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而反抗引起战争的话也是不太明智的,因为人只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物种,没有权利去决定一个新的物种出现后就要消失,也没有权利去引发战争来掩盖自己的恐惧,而使得整个环境中的生物都受到了伤害。
参考文献:
[1]《寻常物的嬗变》阿瑟·丹托,201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艺术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代际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