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爱情
《边城》最主要的故事线索,就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爱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男女相爱的感情”,而“爱”又意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像平日里我们常会对亲人说“我爱你”,这种爱是基于血脉的深厚感情。那于朋友呢?我也会对我的好姐妹说“爱”。因此我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爱,只有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深刻到就像一家人一样时才可以称得上是“爱”。这样一来,我反而不认为翠翠与傩送之间产生了爱情,因为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彼此,或许只是惊鸿一瞥,再有正值青春的情犊初开,便会不断思念彼此。如果故事最终不是悲剧,如果傩送最终回到了茶峒,说不定这段感情会成为真正的爱情。可是,谁又知道呢?换句直白点的话,翠翠与傩送之间有点像“暗恋”,虽然傩送的确对哥哥天保说过他想撑渡船,但他也只是去山上唱歌,并且只唱了一晚。或许是因为哥哥的死使他深感痛楚,可这和翠翠毫不相干呀,这算不算意气用事?倘若对翠翠的情感真可以如此地就放弃了,那么我可以说,这真不是爱情。对于翠翠,她和爷爷住在河的另一侧,没有城镇中那么热闹,只有在端午节时才会和爷爷进城去过节。她自幼乖巧,内敛害羞。初见傩送时,被这个幽默阳光的大男孩儿气昏了头脑——似乎从来没有人能让她有这般感受,但那人也并没有恶意……翠翠起初也应该是好奇,之后萌发了爱的种子,便日日想夜夜念了。虽然这段感情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收尾,但我以为这样的模糊留白,更符合整本书悠远而耐人寻味的意境。
都说中国婚姻自古讲究“门当户对”,以前看的电视剧中男女主角起初无法在一起,大多因为某方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可我认为最好的爱情应该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或许这样才符合当今世界推崇的自由恋爱,完全从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脱离出来,两个人在一起只是因为爱情。倘若两人在思想上很有共同语言,那么他们就是同一世界里的人了,什么地位,什么权势,全都可以不提。爱情,坚定,合适,就够了。
(二)亲情
整个故事的第二条线索就是亲情。我当真羡慕翠翠和爷爷祖孙俩的感情,没有过分的宠溺,没有冷漠的无视,很简单,很朴实。爷爷整天忙里忙外以维持二人的生计,翠翠也十分懂事,孝敬爷爷。亲情的温暖洋溢在字里行间,最明显的就是爷爷为了翠翠的婚事东跑西跑,看到天保死后爷爷去问询情况时被人拒在门外的落寞表情,我着实感到很难过。一位老人,想早点为孙女安排终身大事,为她的人生,也为自己的安心,这该是有怎样无私的爱啊!可惜故事中总会有起起伏伏,爷爷最终没有能亲眼看到孙女出嫁,就先走一步了。
爷爷的去世,这无疑又是故事中的一大转折点,因为这意味着亲情的消散。爷爷的爱其实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翠翠,她在爷爷去世那晚突然明白的一切,不正是亲情带给她的慰藉吗?爷爷的离开使翠翠真正长大了,她不仅懂得了许多道理,更学会怎样去生活,准确地说,是重新开始接受生活,面对生活。看到这里,又让人有种“每每在懂得一切却又失去一切后才想要珍惜,却早已来不及”的感慨,翠翠何尝不是这样?对于爷爷,对于傩送,她的泪水也应该诠释了这样的后彻后悟吧。
親情,就是在我们还懵懂时教会我们许多。当它逝去时,这世界上的大爱便也不复存在了。
(三)人情
影片中有一情节,即爷爷在端午时本要去城里买些货食,结果一路遇到熟人——奇怪,怎么这城里所有的人都互相认识?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传递着节日祝福。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是,爷爷走到哪里都会得到熟人“免费”的馈赠,要说免费,实则不是。准确地说,那是爷爷用真心换来的。爷爷这个形象也是塑造地很成功很生动,他热情,不拘小节,他心念孙女,他重情重义……他的酒葫芦被好友“拐”走了,他也是大笑着说无所谓。在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湘西小镇里,民风纯朴,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都是以心换心,仿佛又让人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间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情味,浓浓的人情味。
这大概是沈从文先生所期望的大同社会罢,淡淡的生活气息,浓浓的人情味道,温暖而朴实。
边城,一座永远不会让人遗忘的若隐若现的城。它就在我心中,而我所有的情愫,也都徘徊在这座城间,久久不消散。
作者简介:赵千卉,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三7班,西安, 710061。
指导教师:胡春丽。
《边城》最主要的故事线索,就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爱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男女相爱的感情”,而“爱”又意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像平日里我们常会对亲人说“我爱你”,这种爱是基于血脉的深厚感情。那于朋友呢?我也会对我的好姐妹说“爱”。因此我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爱,只有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深刻到就像一家人一样时才可以称得上是“爱”。这样一来,我反而不认为翠翠与傩送之间产生了爱情,因为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彼此,或许只是惊鸿一瞥,再有正值青春的情犊初开,便会不断思念彼此。如果故事最终不是悲剧,如果傩送最终回到了茶峒,说不定这段感情会成为真正的爱情。可是,谁又知道呢?换句直白点的话,翠翠与傩送之间有点像“暗恋”,虽然傩送的确对哥哥天保说过他想撑渡船,但他也只是去山上唱歌,并且只唱了一晚。或许是因为哥哥的死使他深感痛楚,可这和翠翠毫不相干呀,这算不算意气用事?倘若对翠翠的情感真可以如此地就放弃了,那么我可以说,这真不是爱情。对于翠翠,她和爷爷住在河的另一侧,没有城镇中那么热闹,只有在端午节时才会和爷爷进城去过节。她自幼乖巧,内敛害羞。初见傩送时,被这个幽默阳光的大男孩儿气昏了头脑——似乎从来没有人能让她有这般感受,但那人也并没有恶意……翠翠起初也应该是好奇,之后萌发了爱的种子,便日日想夜夜念了。虽然这段感情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收尾,但我以为这样的模糊留白,更符合整本书悠远而耐人寻味的意境。
都说中国婚姻自古讲究“门当户对”,以前看的电视剧中男女主角起初无法在一起,大多因为某方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可我认为最好的爱情应该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或许这样才符合当今世界推崇的自由恋爱,完全从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脱离出来,两个人在一起只是因为爱情。倘若两人在思想上很有共同语言,那么他们就是同一世界里的人了,什么地位,什么权势,全都可以不提。爱情,坚定,合适,就够了。
(二)亲情
整个故事的第二条线索就是亲情。我当真羡慕翠翠和爷爷祖孙俩的感情,没有过分的宠溺,没有冷漠的无视,很简单,很朴实。爷爷整天忙里忙外以维持二人的生计,翠翠也十分懂事,孝敬爷爷。亲情的温暖洋溢在字里行间,最明显的就是爷爷为了翠翠的婚事东跑西跑,看到天保死后爷爷去问询情况时被人拒在门外的落寞表情,我着实感到很难过。一位老人,想早点为孙女安排终身大事,为她的人生,也为自己的安心,这该是有怎样无私的爱啊!可惜故事中总会有起起伏伏,爷爷最终没有能亲眼看到孙女出嫁,就先走一步了。
爷爷的去世,这无疑又是故事中的一大转折点,因为这意味着亲情的消散。爷爷的爱其实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翠翠,她在爷爷去世那晚突然明白的一切,不正是亲情带给她的慰藉吗?爷爷的离开使翠翠真正长大了,她不仅懂得了许多道理,更学会怎样去生活,准确地说,是重新开始接受生活,面对生活。看到这里,又让人有种“每每在懂得一切却又失去一切后才想要珍惜,却早已来不及”的感慨,翠翠何尝不是这样?对于爷爷,对于傩送,她的泪水也应该诠释了这样的后彻后悟吧。
親情,就是在我们还懵懂时教会我们许多。当它逝去时,这世界上的大爱便也不复存在了。
(三)人情
影片中有一情节,即爷爷在端午时本要去城里买些货食,结果一路遇到熟人——奇怪,怎么这城里所有的人都互相认识?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传递着节日祝福。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是,爷爷走到哪里都会得到熟人“免费”的馈赠,要说免费,实则不是。准确地说,那是爷爷用真心换来的。爷爷这个形象也是塑造地很成功很生动,他热情,不拘小节,他心念孙女,他重情重义……他的酒葫芦被好友“拐”走了,他也是大笑着说无所谓。在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湘西小镇里,民风纯朴,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都是以心换心,仿佛又让人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间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情味,浓浓的人情味。
这大概是沈从文先生所期望的大同社会罢,淡淡的生活气息,浓浓的人情味道,温暖而朴实。
边城,一座永远不会让人遗忘的若隐若现的城。它就在我心中,而我所有的情愫,也都徘徊在这座城间,久久不消散。
作者简介:赵千卉,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三7班,西安, 710061。
指导教师:胡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