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曾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学好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并考出一个满意的分数,科学备考、掌握答题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按思维逻辑复习 多维度夯实基础
(一)宏观:规划知识模块,绘制知识网络
通读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材,条分缕析地把知识点归纳为一个个整体的模块。这个过程既熟悉了全书知识点,又提高了概括总结能力,对训练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
整个知识网的绘制可以基于教材的逻辑结构,但也要适应自己的思维习惯。比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網上交友新时空》这一小部分可以按照思维习惯调整到八年级上册教材《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部分,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模块”。
怎么绘制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网络图呢?可以借助相关流程图制作工具,也可运用Word、WPS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或者更简单地直接在纸上绘制。整个知识网络图的逐渐形成,也是道德与法治整体逻辑结构逐步形成的过程。
(二)中观:总结具体知识点,灵活对接知识网络
一门学科的学习、考试,要求对知识点全方位、无死角、“地毯式”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众多,如果不与知识网络对接,只是按“条”去背诵,数量上就令人窒息。同时,也会杂乱无章,无法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这条知识点,既可以放在“改革开放 民生问题”这个模块中,又可以放在“党的相关知识”模块中。这种知识点处理方式,就把备考的思路打开了。遇到试题时,思维不再受到教材册与册之间的限制,而是以浑然一体的知识网络去应对,以具体的知识块去作答。
(三)微观:字斟句酌抓关键,全面细化知识点
基础知识点书写无误、应用准确是得分的基本要求。有的同学对知识整体掌握很好,但是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微观细化训练,“丢小分”成了考试的致命“杀手”。
微观知识点细化,要避免以下三方面错误。第一,错字错解。“维护权利守程序”有四种方式,其一为“调解”,很多同学却写成“调节”。再比如,把“脱贫攻坚”写成“脱贫攻艰”。写错字提醒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要加深印象。第二,粗心曲解。很多同学把居委会写成“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样就把专有名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写错了,没有尊重教材。第三,难点误解。“维护权利守程序”背景下,诉讼方式中的刑事方面为“刑事自诉”。这是基于个人维权背景下刑事诉讼的一种方式,很多同学把它误以为是“刑事诉讼”。
要想高效备考,减少无谓损耗,还是要细中再细。比如,不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写成“人大”;“中华民族精神”,不能简单写成“民族精神”;“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能丢掉副词“毫不动摇”。
答题技巧
(一)基本答题思路
道德与法治的试题往往与时政材料密切相关,所以要注意材料与理论的对接与融合。
第一,要好好审题,抓住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对考题背景的宏观认知。“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次日,山西省怀仁市举行2020年全民阅读启动仪式暨‘扶贫先扶智’图书捐赠活动,各乡镇代表全市251户贫困户家庭接受赠书。我们之所以在贫困中要先扶智是因为教育……”这则材料中,关键词为“扶贫”“扶智”,命题者为了降低难度,直接提出问题“在贫困中要先扶智”。只要我们平时养成抓关键词的习惯,哪怕命题者不提示,我们也不会迷茫。
第二,联想知识网络图。这是对早期基础的检查,也是对规划知识模块、绘制知识网络的科学性和用心程度的最好检验。前面备考工作如果做稳、做细,基本功扎实,这一步的效率和质量就很高。
第三,知识点择优与对接。此时,知识网络图展示的不止一个知识点,我们就要做一个选择。比如,垃圾分类过程中,相关部门通过“购买”的方式,给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一定的补贴,保障了公民的哪一种权利?有些同学答成“劳动权”。如果给三个选项:A.劳动权B.财产权C.物质帮助权,这样选错的就很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试题与知识网络、知识模块对接的过程,是把问答题变成选择题的过程,是自我降低试题难度的过程。
(二)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
1. 考试要诀
句句不离知识点,题题指向知识块。
尽管这句话稍有绝对,但答案如果不涉及知识点,大多数情况是不对的。例如,答案“上述材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不关心”,这不是学科语言,没有包含知识点。应该为“上述材料体现了父母没有履行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
2. 选择题
“彻底”“完成”与“已经”,绝对句子要警醒。“不久”“现在”与“将来”,错误可能在时态。“基本”与“根本”,“人民”与“公民”,字面表达差一字,内容意思离千里。“国策”“道路”与“方略”,不熟词语要警惕。做完选择就涂卡,莫因不会把题空。犹豫不决也涂上,有了时间再修改。时间不够不闹心,坚持做完即胜利。
这个关于选择题的“歌谣”短小精悍,容易记诵,应用起来很见效。
3.材料分析题与实践探究题
材料知识为背景,基础知识要过关。不看材料能答题,比例约能占九成。剩下一成最关键,苦学钻研才领先。“根据”“结合”与“说明”,字斟句酌答完全。实践探究种类多,一题一法一琢磨。万能妙法若存在,提升能力莫等闲。
应对材料分析题,要夯实基础。2020年辽宁省中考题(盘锦)中,材料分析题直接考查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党的根本宗旨”“2035年奋斗目标”等十多个知识点。
根据材料通过理解回答的题型,考查考生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要抓住问题的“题眼”,也就是题的发问部分。例如,“根据材料”“结合材料”“体现”“说明”“建议”“启示”……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逐步回答,这样才能抓住应得分数。
实践探究题,往往考查考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和方法去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地方会有专门的这样一道题,如沈阳、营口、阜新中考题的最后一题。还有一些是融合在材料分析题中,比如2020年辽宁省中考题(盘锦)22题的第5问、24题的第4问。
如果是闭卷考试模式,实践探究题相对简单一些。如2020年辽宁营口中考题“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请向你的同学发出几点倡议”。如果是开卷模式,题型就比较多,文体写作类如建议、倡议、广告设计等,活动设计类如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竞赛等,问题解决类如针对环保问题、文化问题、民生问题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多角度找解决方法。要答好实践探究题,需要练习一些经典题型,这样会形成“题感”,触类旁通,最终提高答题能力。
按思维逻辑复习 多维度夯实基础
(一)宏观:规划知识模块,绘制知识网络
通读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材,条分缕析地把知识点归纳为一个个整体的模块。这个过程既熟悉了全书知识点,又提高了概括总结能力,对训练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
整个知识网的绘制可以基于教材的逻辑结构,但也要适应自己的思维习惯。比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網上交友新时空》这一小部分可以按照思维习惯调整到八年级上册教材《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部分,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模块”。
怎么绘制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网络图呢?可以借助相关流程图制作工具,也可运用Word、WPS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或者更简单地直接在纸上绘制。整个知识网络图的逐渐形成,也是道德与法治整体逻辑结构逐步形成的过程。
(二)中观:总结具体知识点,灵活对接知识网络
一门学科的学习、考试,要求对知识点全方位、无死角、“地毯式”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众多,如果不与知识网络对接,只是按“条”去背诵,数量上就令人窒息。同时,也会杂乱无章,无法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这条知识点,既可以放在“改革开放 民生问题”这个模块中,又可以放在“党的相关知识”模块中。这种知识点处理方式,就把备考的思路打开了。遇到试题时,思维不再受到教材册与册之间的限制,而是以浑然一体的知识网络去应对,以具体的知识块去作答。
(三)微观:字斟句酌抓关键,全面细化知识点
基础知识点书写无误、应用准确是得分的基本要求。有的同学对知识整体掌握很好,但是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微观细化训练,“丢小分”成了考试的致命“杀手”。
微观知识点细化,要避免以下三方面错误。第一,错字错解。“维护权利守程序”有四种方式,其一为“调解”,很多同学却写成“调节”。再比如,把“脱贫攻坚”写成“脱贫攻艰”。写错字提醒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要加深印象。第二,粗心曲解。很多同学把居委会写成“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样就把专有名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写错了,没有尊重教材。第三,难点误解。“维护权利守程序”背景下,诉讼方式中的刑事方面为“刑事自诉”。这是基于个人维权背景下刑事诉讼的一种方式,很多同学把它误以为是“刑事诉讼”。
要想高效备考,减少无谓损耗,还是要细中再细。比如,不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写成“人大”;“中华民族精神”,不能简单写成“民族精神”;“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能丢掉副词“毫不动摇”。
答题技巧
(一)基本答题思路
道德与法治的试题往往与时政材料密切相关,所以要注意材料与理论的对接与融合。
第一,要好好审题,抓住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对考题背景的宏观认知。“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次日,山西省怀仁市举行2020年全民阅读启动仪式暨‘扶贫先扶智’图书捐赠活动,各乡镇代表全市251户贫困户家庭接受赠书。我们之所以在贫困中要先扶智是因为教育……”这则材料中,关键词为“扶贫”“扶智”,命题者为了降低难度,直接提出问题“在贫困中要先扶智”。只要我们平时养成抓关键词的习惯,哪怕命题者不提示,我们也不会迷茫。
第二,联想知识网络图。这是对早期基础的检查,也是对规划知识模块、绘制知识网络的科学性和用心程度的最好检验。前面备考工作如果做稳、做细,基本功扎实,这一步的效率和质量就很高。
第三,知识点择优与对接。此时,知识网络图展示的不止一个知识点,我们就要做一个选择。比如,垃圾分类过程中,相关部门通过“购买”的方式,给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一定的补贴,保障了公民的哪一种权利?有些同学答成“劳动权”。如果给三个选项:A.劳动权B.财产权C.物质帮助权,这样选错的就很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试题与知识网络、知识模块对接的过程,是把问答题变成选择题的过程,是自我降低试题难度的过程。
(二)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
1. 考试要诀
句句不离知识点,题题指向知识块。
尽管这句话稍有绝对,但答案如果不涉及知识点,大多数情况是不对的。例如,答案“上述材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不关心”,这不是学科语言,没有包含知识点。应该为“上述材料体现了父母没有履行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
2. 选择题
“彻底”“完成”与“已经”,绝对句子要警醒。“不久”“现在”与“将来”,错误可能在时态。“基本”与“根本”,“人民”与“公民”,字面表达差一字,内容意思离千里。“国策”“道路”与“方略”,不熟词语要警惕。做完选择就涂卡,莫因不会把题空。犹豫不决也涂上,有了时间再修改。时间不够不闹心,坚持做完即胜利。
这个关于选择题的“歌谣”短小精悍,容易记诵,应用起来很见效。
3.材料分析题与实践探究题
材料知识为背景,基础知识要过关。不看材料能答题,比例约能占九成。剩下一成最关键,苦学钻研才领先。“根据”“结合”与“说明”,字斟句酌答完全。实践探究种类多,一题一法一琢磨。万能妙法若存在,提升能力莫等闲。
应对材料分析题,要夯实基础。2020年辽宁省中考题(盘锦)中,材料分析题直接考查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党的根本宗旨”“2035年奋斗目标”等十多个知识点。
根据材料通过理解回答的题型,考查考生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要抓住问题的“题眼”,也就是题的发问部分。例如,“根据材料”“结合材料”“体现”“说明”“建议”“启示”……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逐步回答,这样才能抓住应得分数。
实践探究题,往往考查考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和方法去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地方会有专门的这样一道题,如沈阳、营口、阜新中考题的最后一题。还有一些是融合在材料分析题中,比如2020年辽宁省中考题(盘锦)22题的第5问、24题的第4问。
如果是闭卷考试模式,实践探究题相对简单一些。如2020年辽宁营口中考题“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请向你的同学发出几点倡议”。如果是开卷模式,题型就比较多,文体写作类如建议、倡议、广告设计等,活动设计类如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竞赛等,问题解决类如针对环保问题、文化问题、民生问题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多角度找解决方法。要答好实践探究题,需要练习一些经典题型,这样会形成“题感”,触类旁通,最终提高答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