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力差异是造成学生成绩差异的主要因素,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后进生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智力并不差,可见决定后进生的因素不完全是智力因素,还有智力因素以外的成分,人们通常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义务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奠基人生的关键时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这方面的因素作如下探讨。
1 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
(1)被动学习。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梯度跨跃比较大,许多同学进人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等着老师填鸭式地灌输知识,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课堂讲授内容缺乏感性了解,上课时目标盲然,达不到真正理解。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问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拙。小学数学基础薄弱,初中数学学习就有困难,这在情理之中。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缺乏自控,不能控制自己坚持学习。有些后进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有些学生甚至抱幼稚侥幸心理,认为这样的题不考。失去了锻炼能力,培养兴趣的机会,久而久之,数学基础动摇。
(5)自卑感强,无心上进。智力的差异,学习环境的不同,使学生出现偏科,都是正常现象,可如果得不到重视,缺乏积极的应对心理,没有有效地改变措施,导致心理受挫,就会被迫放弃,更为严重者会因此而无心上进。还有来自老师、家长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未接触到某些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有种畏惧心理。接触到这些知识之时,就以自己理解不了而拒绝接受,稍不慎,就会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最终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人的智能包括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态度、爱好、性格、情感、意志等。在学习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二者必须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着调节和动力性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时期,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行为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正由可塑向定型逐渐转化。他们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还不够成熟,还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因而在学习中也缺乏持久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具有正确的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学好数学是根本不可能的;反之,学生学习積极性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乐观自信,有毅力去克服,这就是学习中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不仅是数学学科对其的要求,而且是当今时代和客观现实对教育的强烈呼唤。
3 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的关系
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思维不单是智力活动,而总是伴随着情感因素同步进行;人的思维能力或受情感的激励获得超常发挥,或受情感因素干扰产生失常表现,即人某方面的智能素质与情感因素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完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数学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依赖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意志特征的发展程度。一个没有勤奋和顽强的学习和工作习惯的人,很难获得创造性的成功。这更进一步证实不少学生数学学不好,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它对数学学习尤为重要。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就旺盛,反映在学习态度上则表现为积极和主动。从而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智力才会开发,智力才能提高。从中享受到创造性数学活动的喜悦,学习兴趣便会逐渐浓烈和广泛,学习动机和态度趋于持久和稳定,所以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
4 教学对策的实施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本人采取加强学法指导和教法研究,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心态和坚强意志,培优辅差榜样带动互动双赢的对策,具体措施如下:
(1)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具有强化和推动作用。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生动的榜样言行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数学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的后进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抄作业,教育他们认识到做作业是自己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虽是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对学习有利,让他们明确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十分重要,但课堂上提问切忌意性,要富有启发诱导性,把握好提问时机使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状态。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发学生观察比较,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联想以获取新知,从而诱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不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思维也得到发展。同时,加强操作演示,激发兴趣。
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等直接描述难以理解,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动手操作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习双曲线的定义,我们可以拿一条拉链拉开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认识其轨迹是什么?这样对双曲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和记忆就更深刻了。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只有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主要采取以下做法:1)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课前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细读理解大致内容,自定一些记号,在课本上把关键句、重点词、概念、公式、定理划出来,使他们养成边读边划边批边算的习惯。2)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课堂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3)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前后联系、横向联系,写出简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有选择性地解一些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习题,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巩固所学内容。4)培养学生“准加快”的计算能力。数学是运算要求高的学科,运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应用心算较多,而在初中数学中,相应运算的难度、运算的步骤都有所增加,运算中常出现由于心算不笔算带来的错误,一步出错,步步错。有些学生常常“看”题而不算题,徽动手,长此以往,做题速度减慢,导致能力下降。教学中首先应重视运算方面的训练和指导,用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例教育学生,使其感列丢分丢得“心痛”,让学生笔不离手,计算时动手打一下草稿,把心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能大大提高运算准确度,减少失误。其次应加强运算的限时训练,如进行5分钟测评,提高运算速度,培养学生好的运算习惯。
(4)寓创断意识于教学之中。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注意教学内容创新,思想方法创新,鼓励学生求异和创新,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良好循环,是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学,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学,至于学得好不好,则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在教学中要形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 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
(1)被动学习。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梯度跨跃比较大,许多同学进人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等着老师填鸭式地灌输知识,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课堂讲授内容缺乏感性了解,上课时目标盲然,达不到真正理解。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问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拙。小学数学基础薄弱,初中数学学习就有困难,这在情理之中。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缺乏自控,不能控制自己坚持学习。有些后进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有些学生甚至抱幼稚侥幸心理,认为这样的题不考。失去了锻炼能力,培养兴趣的机会,久而久之,数学基础动摇。
(5)自卑感强,无心上进。智力的差异,学习环境的不同,使学生出现偏科,都是正常现象,可如果得不到重视,缺乏积极的应对心理,没有有效地改变措施,导致心理受挫,就会被迫放弃,更为严重者会因此而无心上进。还有来自老师、家长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未接触到某些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有种畏惧心理。接触到这些知识之时,就以自己理解不了而拒绝接受,稍不慎,就会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最终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人的智能包括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态度、爱好、性格、情感、意志等。在学习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二者必须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着调节和动力性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时期,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行为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正由可塑向定型逐渐转化。他们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还不够成熟,还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因而在学习中也缺乏持久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具有正确的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学好数学是根本不可能的;反之,学生学习積极性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乐观自信,有毅力去克服,这就是学习中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不仅是数学学科对其的要求,而且是当今时代和客观现实对教育的强烈呼唤。
3 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的关系
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思维不单是智力活动,而总是伴随着情感因素同步进行;人的思维能力或受情感的激励获得超常发挥,或受情感因素干扰产生失常表现,即人某方面的智能素质与情感因素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完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数学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依赖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意志特征的发展程度。一个没有勤奋和顽强的学习和工作习惯的人,很难获得创造性的成功。这更进一步证实不少学生数学学不好,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它对数学学习尤为重要。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就旺盛,反映在学习态度上则表现为积极和主动。从而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智力才会开发,智力才能提高。从中享受到创造性数学活动的喜悦,学习兴趣便会逐渐浓烈和广泛,学习动机和态度趋于持久和稳定,所以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
4 教学对策的实施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本人采取加强学法指导和教法研究,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心态和坚强意志,培优辅差榜样带动互动双赢的对策,具体措施如下:
(1)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具有强化和推动作用。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生动的榜样言行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数学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的后进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抄作业,教育他们认识到做作业是自己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虽是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对学习有利,让他们明确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十分重要,但课堂上提问切忌意性,要富有启发诱导性,把握好提问时机使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状态。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发学生观察比较,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联想以获取新知,从而诱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不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思维也得到发展。同时,加强操作演示,激发兴趣。
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等直接描述难以理解,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动手操作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习双曲线的定义,我们可以拿一条拉链拉开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认识其轨迹是什么?这样对双曲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和记忆就更深刻了。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只有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主要采取以下做法:1)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课前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细读理解大致内容,自定一些记号,在课本上把关键句、重点词、概念、公式、定理划出来,使他们养成边读边划边批边算的习惯。2)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课堂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3)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前后联系、横向联系,写出简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有选择性地解一些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习题,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巩固所学内容。4)培养学生“准加快”的计算能力。数学是运算要求高的学科,运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应用心算较多,而在初中数学中,相应运算的难度、运算的步骤都有所增加,运算中常出现由于心算不笔算带来的错误,一步出错,步步错。有些学生常常“看”题而不算题,徽动手,长此以往,做题速度减慢,导致能力下降。教学中首先应重视运算方面的训练和指导,用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例教育学生,使其感列丢分丢得“心痛”,让学生笔不离手,计算时动手打一下草稿,把心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能大大提高运算准确度,减少失误。其次应加强运算的限时训练,如进行5分钟测评,提高运算速度,培养学生好的运算习惯。
(4)寓创断意识于教学之中。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注意教学内容创新,思想方法创新,鼓励学生求异和创新,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良好循环,是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学,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学,至于学得好不好,则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在教学中要形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