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灵感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69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
  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的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的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常欢喜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就呢?
  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假令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不能作出许多复音的交响曲。“社会的遗产”是不可蔑视的。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不尽然。同是一个时代中的人,而成就却往往不同。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的,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的艺术却卑微不足高论。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背景,在产生席勒和哥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出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牛顿可以说是科学家中的一个天才了,他常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这话虽似稍嫌过火,却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哲学中的康德、科学中的牛顿、雕刻图画中的米开朗琪罗、音乐中的贝多芬、书法中的王羲之、诗中的杜工部,这些实例已经够证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舉呢?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
  杜工部曾自道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工部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工部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灵感有三个特征:
  第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根据灵感创作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有时作品已经创造成功了,他自己才知道无意中又成了一件作品。哥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经过,便是如此。据他自己说,他有一天听到一位少年失恋自杀的消息,突然间仿佛见到一道光在眼前闪过,立刻就想出全书的框架。他费了两个星期的工夫一口气把它写成。在复看原稿时,他自己很惊讶,没有费力就写成一本书,告诉人们:“这部小册子好像是一个患睡行症的人在梦中作成的。”
  第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法国音乐家柏辽兹有一次替一首诗作乐谱,全诗都谱成了,只有收尾一句(“可怜的兵士,我终于要再见法兰西!”)无法可谱。他再三思索,不能想出一段乐调来传达这句诗的情思,终于把它搁置。两年之后,他到罗马去玩,失足落水,爬起来时口里所唱的乐调恰是两年前再三思索而不能得的。
  第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也就是灵感。诗文和一切艺术一样都宜于乘兴会来时下手。兴会一来,思致自然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写一句极平常的话倒比写什么还难。兴会来时最忌外扰。本来文思正在源源而来,外面狗叫一声,或是墨水猛然打翻了,便会把思路打断。断了之后就想尽方法也接不上来。谢无逸问潘大临近来作诗没有,潘大临回答说:“秋来日日是诗思。昨日捉笔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败。辄以此一句奉寄。”这是“败兴”的最好的例子。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心理学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有“两重人格”。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的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的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的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的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心理学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在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而言,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发动总攻击。对于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来说,它好比周亚夫率兵从天而至一样。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拿一件浅近的事实来说明。我们在最初练习写字时,天天觉得自己在进步,过几个月之后,进步就猛然停顿起来,觉得字越写越差。但是再过些时候,自己又猛然觉得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几次,字才写得好。学别的技艺也是如此。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有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是在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溜冰本来是在前一个冬天练习的,今年夏天你虽然是在做旁的事,没有想到溜冰,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却恰在这个不溜冰的时节培养成功。一切脑的工作也是如此。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
  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斐曼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张旭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尝自道经验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学。”
  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莺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笔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之中都潜寓它们的神韵和气魄。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
其他文献
阅读,离不开文本,学生英语学习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涵盖在阅读中。而能让师生真正走进文本进行教与学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解读。应用文本解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升阅读技能。那么,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如何正确使用文本解读模式呢?  一、解读文本体裁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实施高效的阅读教学,解读文本的体裁是重要基础。在阅读教学前,首先帮助学生弄清楚文本的体裁构造以及整篇文章的特点,设置对
期刊
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部分省份都启用了全国卷,“七选五”阅读题是全国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七选五”阅读题的特点、掌握其解题步骤和技巧就变得非常必要。“七选五”题呈现的形式是:给出一篇缺少5个句子的文章,并同时提供7个句子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选择正确的选项。而这五个空分布在文章段落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位置。  一、通览全文,关注主题句,抓住文章结构  学生在浏览文本
期刊
提问能力,作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必备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问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和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提问环境与提问契机,在提高學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设置教学情境,创设提问契机  轻松的课堂氛围、恰当的提问情境是
期刊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读前活动引入阅读主题——利用问题或任务梳理细节——通过交流讨论拓展话题。这一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表层信息,但是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用不显著。因此,教师需要优化阅读教学设计,针对标题、语言、结构、情感等层面开展多维度的文本解读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深层内容,体会
期刊
导学案即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对某一阶段学习内容的规划设计。作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导学案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知识性、连贯性、趣味性,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为使导学案更贴切学生实际,各学校均致力于开发基于本校学生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导学案。各导学案内容、形式虽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其都具有导忆、导读、导思和导练的功能。本文以牛津译林模块10 Unit2 Proie
期刊
“以读促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以读促写”是指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进行教学,进而从最大程度上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此,本文将具体论述“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读写水平。  一、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框架结构  在进行“以读促写”之前,教师先要带领学生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由于高
期刊
时至今日,从事数学、物理等理工科职业的女性在数量上与男性相比,仍相差甚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领域里,一些女性取得的成就也能和男性相媲美,这说明性别并能不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学习能力与潜力,我们希望下面这些优秀女数学家的故事能给读者以启发。  一、希帕蒂娅  希帕蒂娅(Hypatia,約370-415)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希帕蒂娅的父亲赛翁(Theon)是亚历山大城有
期刊
教材是学生最先接触的也是最主要的语言材料。纵观人教版教材,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语言素材和模仿蓝本。然而很多教师并未重视教材里的素材,反而更多关注课外写作素材,关注高考作文题型,这样的写作训练存在缺陷,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缺乏系统性、渐进性和完整性。因此,本文旨在鼓励教师回归教材,設计写作练习,把写作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中。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呢?  一、
期刊
2003年1月16至21日,许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云集莫斯科,参加一个名为“柯尔莫哥洛夫与当代数学(Kolmogorov and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的学术会议,在会议上,菲尔兹奖获得者斯梅尔(Smale,1930-)、诺维科夫(Novikov,1938-),沃尔夫奖获得者阿诺尔德(Arnold,1937-)、希策布鲁赫(Hirzebruch,1927一)、卡尔森(C
期刊
多维互动模式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跨区域互动等渠道开展的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多维互动,仍习惯扮演教师主导角色,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虽然能够按照规定完成教学任务,但却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探析多维互动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運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