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的科学有效设计对于数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些问题呢?下面想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教学中巧妙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通过游戏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注意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几”时,教师课前可以准备四件标价都是7元的商品:水彩笔、钢笔、美工刀、订书机,安排同学扮演售货员,同时给四名同学分别发11元、13元、15元、16元纸币 (均有一张整10元) 扮演顾客,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接着提问:“刚才顾客买东西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3元。”接着问:“为什么他们都拿出10元呢?他们各剩几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1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7元,找回3元,还剩4元。即11-7=(),想10-7=3,3+1=4,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地动作操作,积极地自主探索和大胆地合作交流,既是实施《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如“10以内加法”的教学,师(创设情境):奶奶拿出10颗糖分给弟弟和哥哥吃,应该怎么分呢?奶奶犯难了,请帮帮奶奶,并说说理由。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邊摆边分,先把每一边各摆了5个圆片就得到5+5=10,再从左边拿一个到右边就得到4+6=10,也知道6+4=10,然后再从左边拿一个到右边。就得到3+7=10,也就是7+3=10……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将和为10的算式有序地板书于黑板上:1+9=10,2+8=10,3+7=10……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知展开过程中创设能促进学生发展并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后,就创设了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试题课桌面的大小,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1平方厘米的单位太小,有没有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呢?学生处于矛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在新课总结时,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你还有哪些困惑?”一个问题将学生带入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
四、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交流又是小组讨论的拓展和延伸。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为此,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的课堂交流氛围,对学生的每步思维过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上,我自编了一道让学生合作解决的开放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张大伯想在围墙边用篱笆围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鸡舍,需要篱笆多少米?”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画图讨论,看看能有几种情况。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一会儿就得出不同的结果。
五、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学习千克和克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带鸡蛋、蔬菜、水果等,课上称一称,学生兴趣很浓,得出1千克大约相当于19个鸡蛋或10条黄瓜等,通过自己去实践,因此对于重量单位感受更深了。课后,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调查商品的重量,并做好记录。课上,让学生汇报调查经过,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学到了书本没有学到的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让学生去解决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红桥小学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教学中巧妙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通过游戏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注意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几”时,教师课前可以准备四件标价都是7元的商品:水彩笔、钢笔、美工刀、订书机,安排同学扮演售货员,同时给四名同学分别发11元、13元、15元、16元纸币 (均有一张整10元) 扮演顾客,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接着提问:“刚才顾客买东西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3元。”接着问:“为什么他们都拿出10元呢?他们各剩几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1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7元,找回3元,还剩4元。即11-7=(),想10-7=3,3+1=4,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地动作操作,积极地自主探索和大胆地合作交流,既是实施《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如“10以内加法”的教学,师(创设情境):奶奶拿出10颗糖分给弟弟和哥哥吃,应该怎么分呢?奶奶犯难了,请帮帮奶奶,并说说理由。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邊摆边分,先把每一边各摆了5个圆片就得到5+5=10,再从左边拿一个到右边就得到4+6=10,也知道6+4=10,然后再从左边拿一个到右边。就得到3+7=10,也就是7+3=10……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将和为10的算式有序地板书于黑板上:1+9=10,2+8=10,3+7=10……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知展开过程中创设能促进学生发展并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后,就创设了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试题课桌面的大小,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1平方厘米的单位太小,有没有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呢?学生处于矛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在新课总结时,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你还有哪些困惑?”一个问题将学生带入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
四、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交流又是小组讨论的拓展和延伸。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为此,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的课堂交流氛围,对学生的每步思维过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上,我自编了一道让学生合作解决的开放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张大伯想在围墙边用篱笆围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鸡舍,需要篱笆多少米?”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画图讨论,看看能有几种情况。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一会儿就得出不同的结果。
五、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学习千克和克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带鸡蛋、蔬菜、水果等,课上称一称,学生兴趣很浓,得出1千克大约相当于19个鸡蛋或10条黄瓜等,通过自己去实践,因此对于重量单位感受更深了。课后,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调查商品的重量,并做好记录。课上,让学生汇报调查经过,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学到了书本没有学到的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让学生去解决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红桥小学